背景
19世紀中期法國工人運動中的革命冒險主義思潮,以法國革命家 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1805—1881)為代表的革命家的主要政治學說。布朗基繼承了巴貝夫和邦納羅蒂的密謀傳統(tǒng),他們主張依靠少數(shù)革命家的密謀活動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建立少數(shù)人的革命專政,立即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 巴黎公社的失敗宣告了布朗基主義的破產(chǎn)。他的目標是要組織一個比較小的、實行集中制和等級制的精英人物集團來舉行一次起義,以便用他們自己的革命專政來取代 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由于布朗基認為階級社會和宗教的長期奴役使得大多數(shù)人不能認清自己的真正的利益,因此他反對立即進行普選,而是等到人民在他們的 專政(以巴黎為基礎)條件下經(jīng)過長期的再教育以后再進行。在共產(chǎn)主義的條件下,最后將會“沒有政府”(見“參考書目”①)。
評價
布朗基,認為他是一位英勇的革命領袖,同時批評他們的冒險主義思潮。他們曾兩度跟布朗基的支持者發(fā)生短暫的聯(lián)系,一次是在1850年(見“參考書目”⑦),另一次是在1871—1872年,即在巴黎公社以后,而在這以前馬克思曾試圖把布朗基引進第一國際,但沒有成功。不過,馬克思和 恩格斯反對那種試圖人為地預先制造革命發(fā)展過程的“革命的煉金術士”的密謀行徑(見1850年第4期《 新萊茵報》的評論)。跟布朗基相反,他們把無產(chǎn)階級運動看成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自覺的、獨立的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62頁),這種運動完全依靠工人階級由于他們的聯(lián)合行動和共同探討而勢必帶來的智能的發(fā)展。恩格斯、伯恩施坦以及其他一些人曾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告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書》(1850年3月)帶有濃厚的“布朗基主義”色彩。然而,《告同盟書》認為德國革命的下一階段是要幫助小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取得政權,而工人階級在他們自己取得政權之前必須經(jīng)歷一條“較長的革命發(fā)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91頁)。
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看法,即認為布朗基創(chuàng)造了無產(chǎn)階級專政這個術語,而馬克思則是從他那里借用過來,這是沒有根據(jù)的。不僅多曼熱(見“參考書目”④,第171頁)和施比策(見“參考書目”⑧,第176頁)都認為布朗基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一個詞,而且恩格斯也極力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概念跟布朗基所設想的革命專政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恩格斯寫道:“由于布朗基把一切革命想象成由少數(shù)革命家所實現(xiàn)的突然變革,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起義成功以后實行專政的必要性,當然,這種專政不是整個革命階級即無產(chǎn)階級的專政,而是那些實現(xiàn)了變革的少數(shù)人的專政,而這些人又事先服從于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專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89頁)。
無論在1917年 十月革命以前和以后,“布朗基主義”都被孟什維克(特別是普列漢諾夫)用來對列寧進行攻擊。當代一些作者認為,“列寧的行動指南基本上源自由特卡喬夫[19世紀的民粹主義者]用俄國詞句來表述的雅各賓—布朗基主義的傳統(tǒng)”(見“參考書目”⑥,第170頁)。然而, 列寧在1917年4月則是否定了布朗基主義,說它是依靠少數(shù)人奪取政權。我們完全不同。我們暫時還占少數(shù),但是認識到了解到必須爭取多數(shù)(參看《關于目前形勢和對臨時政府的態(tài)度的報告》)。布爾什維克宣稱他們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已經(jīng)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盡管他們的反對者對此持有異議,但是毫無疑問,由于廣大的工農(nóng)兵群眾通過 蘇維埃參加了 布爾什維克的革命,從而使這次革命跟布朗基主義的革命模式迥然不同。
究其實質來說,布朗基主義還未脫離空想社會主義的范疇,一定程度上是巴貝夫平等派的發(fā)展,但又不等同于巴庫寧主義。在小資產(chǎn)階級占多數(shù)的國家中,布朗基主義的危害尤為嚴重。
參考書目
①賽米爾·伯恩施坦:《奧古斯特·布朗基與起義藝術》(1970),1971年英文版。
②《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文選》,1956法文版。
③G.D.H.柯爾:《社會主義思想史》,第1卷:《先驅者》,1956年英文版。
④莫里斯·多曼熱:《奧古斯特·布朗基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思想》,1957年法文版。
⑤哈爾·德雷偑爾:《馬克思與無產(chǎn)階級專政》,1962年英文版。
⑥威廉·費施曼:《起義者》,1970年英文版。
⑦梁贊諾夫和大衛(wèi)·波里蘇維奇:《論馬克思與布朗基的關系問題》,1928年德文版。
⑧阿蘭施比策:《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的革命理論》,1957年英文版。
布朗基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