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經(jīng)歷
不久被保送入湖南陸軍小學堂,畢業(yè)后考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后被送往日本留學。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時歸國,后得黃興資助,再赴日本。返國后在湘軍中任職。民國十五年(1926年),接受共產(chǎn)黨人謝覺哉勸說,受任獨立第二師師長,率部北伐。在任首都衛(wèi)戍司令時,為下野的蔣介石在南京復職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而頗得蔣信用,迭任要職。民國十七年(1928年),第二次北伐中,被日本誣為“支那暴將”,被蔣免去各職。后協(xié)助蔣介石招撫馮玉祥舊部作有成效。民國二十-年(1932年)四月起,歷任參謀次長,代行總長職務。“九一八”事變后,主張“和內攘外”,盧溝橋事變后,力主聯(lián)合蘇聯(lián)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賀耀組出任甘肅省主席之初,協(xié)助營救原紅四方面軍在青海、涼州一帶的流散人員,對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的工作予以積極合作。遭蔣介石忌恨,被調離。后任駐蘇特使時,曾反復向蔣介石電呈中蘇友好之利和反蘇反共之害,不為蔣所采納。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因放行蘇聯(lián)支援延安的飛機,被降充重慶市市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辭職,賦閑上海。反對內戰(zhàn),倡導民主并掩護中共地下活動,拒絕蔣介石之委任;睾吓c程潛、唐生智等策劃“自救運動”,準備迎接解放。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在香港與龍云等44人聯(lián)合發(fā)表與蔣介石集團脫離關系的起義聲明。蔣派特務威脅其生命,周恩來指示有關人負保護其赴華北解放區(qū)。到北京后,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的會見。后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1961年7月于北京逝世,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生平
1949年8月在香港通電起義,建國后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交通部長,是全國政協(xié)第二、三屆委員,民革中央常委。
賀耀組早年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加入同盟會,后在湘軍任職。北伐戰(zhàn)爭初期,他倒戈擁護廣東政府,加入了國民黨,因其辦事干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已升遷為軍委會辦公廳主任。
1938年末,賀耀組被任命為駐蘇聯(lián)大使。在兩年的外交官生涯中,他親眼目睹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飛速發(fā)展,又經(jīng)常接觸蘇共高級領導人,思想受到一定影響。使命結束,賀耀組返回陪都述職,被蔣介石看中,委任為侍從室主任,權傾朝野,足見器重。誰知到1942年11月,蘇聯(lián)的一架軍運飛機要求飛往延安,蘇聯(lián)駐華大使打電話找賀耀組幫忙?丛诶辖磺樯,賀耀組沒有報告蔣介石,即予放行。蔣介石事后得知,大為生氣,于當年底將賀耀組貶出侍從室,改調為重慶市市長。
1945年8月國共和談,賀耀組身為陪都市長,也不時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沒想到有一天毛澤東、周恩來抽空與賀耀組晤談,還提出邀他去八路軍辦事處做客。賀耀組出于地主之誼,決定設家宴招待中共代表團,預先請示蔣介石獲得批準,并請孫科、吳鐵城、張君勱、曾琦等社會知名人士作陪。由于有前車之鑒,他舉行家宴的當天,特意不讓自己的夫人倪斐君到場,以此避嫌。
原來,倪斐君從前是南京醫(yī)院的護士,追求進步,熱心公益及婦女事業(yè)。來渝后,她積極參加“新運會”所屬婦女指導委員會的工作,深得宋慶齡賞識。通過宋慶齡的介紹,她又時常與周恩來、郭沫若、廖承志等人來往,日益左傾,受到特務注意。家宴剛結束,蔣介石又召賀耀組去責問:“你連老婆也管不住,如何當市長?”賀耀組頗感委屈,思來想去,遂于1945年12月呈請辭去市長職務,由張篤倫接替。1949年賀耀組在香港通電擁護中共,隨即返大陸定居。
逝世
1927年春,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衡陽市黨部書記,從事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榜R日事變”后,調任共青團湘南特委組織部長,并潛回臨武堅持地下武裝斗爭。不久,組建中共臨武汾市特別支部,任支書記。1928年3月,被推舉為臨武、藍山、嘉禾三縣起義總指揮,積極組織武裝配合湘南起義,但因叛徒泄密起義計劃未能實現(xiàn)。6月2日被捕。同年8月6日,在臨武東門被殺害。
賀姓起源
1、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zhí)掌國政。后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fā)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于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后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2、出自他族改姓。據(jù)《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蘭氏、賀拔氏、賀狄氏、賀賴氏、賀敦氏皆改為漢字單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賀氏遷徙分布
中國賀氏播遷各地,主要是在漢代之后,分布地區(qū)廣泛,郡族門望較多。 據(jù)《元和姓篡》記載,慶質的孫子叫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的孫子賀邵任中書令,邵的兒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孫就是唐玄宗時秘書監(jiān)賀知章。又拒《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南北朝時,后燕有清河太守賀耕,南涼(都樂都,今屬青海)有將軍賀連,宋朝時有忻州定襄(今屬山西)賀氏,易州(今屬河北)賀氏、開封陳留(今屬河南)賀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賀氏、洛州(今河南洛陽)賀氏、濟南(今屬山東)賀氏、會稽(今浙江紹興)賀氏、齊州臨邑(今屬山東)賀氏,密州(今山東諸城)賀氏等。其中,會稽賀氏和河南(今洛陽市)賀氏族大人眾,所以賀氏以會稽、河南為郡號;洛陽的賀氏以鮮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賀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賀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勝枚舉。 清代江西賀氏,因躲避官事,千里遷徙至陜西榆林府,今天已經(jīng)是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