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欽可是構成主義的三位創(chuàng)始者之一;其他兩位是塔特林(V.Tatlln)、賈柏(N.Gabo)。而他比其他兩位同志在蘇維埃政權下要得意很多。 他是人民啟發(fā)委員會藝術部門的一分子,也是新藝術博物館(Museum ofFineArts)的館長,并且在應用藝術學校教了十一年書(1921—31),是該校技術學院的院長,同時也是前衛(wèi)雜志(LEF)的創(chuàng)辦者。
星路歷程
一直是個大光頭,長得很像明星泰利沙瓦拉的羅欽可,是一個世代毫無田產(chǎn)的貧農(nóng)子弟。這種出生正是共產(chǎn)主義標準下的毫無理疵的社會血統(tǒng),讓他來領導藝術走向是最上選的人選。因此他十分順利的能夠從家鄉(xiāng)彼得堡搬到卡山,而后進入莫斯科的藝術學院就讀。在學院就以前衛(wèi)的繪畫表現(xiàn)而聞名。然后一直帶著御用畫家的色彩,步入康莊大道。不過,等到羅欽可爆發(fā)出自我觀”時,他又徹底的被官方一手策劃出來的輿論毫不留的痛加批判。
人物觀點
除了早年遭遇要比塔特林、賈柏順遂之外,羅欽可的觀念也是最激進的。他在一九二三年又發(fā)表了驚人的學說,聲稱“繪畫已死,藝術家應同時具備畫家、設計家和工程師的三重任務!比缓缶蛷拇藬R下畫筆、油彩,而拿起相機。他認為:“相機是社會主義之社會與人民的理想眼睛!薄爸挥袛z影能回應所有未來藝術的標準。”
藝術風格
羅欽可的作品風格,有三個特性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他的構圖手法。他的照片不是“抑視”就是“俯嫩”,再不就是把地平線弄歪,使對象和觀看的人失去了水平觀點。 他會采取這么偏激的角度也是有理由的: “為了指導人們以新的視點去看事物,必須先拍相當普遍的物體;以完全不期然的角度的位置去拍他們熟悉的東西,而以一系列不同的觀點去拍攝他們不熟悉的事件……”“……而描述現(xiàn)代生活最具教導性的觀點,是那些由上、由下的在對角線上所拍到的照片!這種手法拍出來的東西,光就外貌來看,就是獨樹一幟的。就是到現(xiàn)在,只要打開蘇俄攝影選集,不必看名字,那些歪上歪下,左顛右倒的照片,八成是羅欽可的作品,要不就是受他影響的幾位晚輩。這種“形式”壓過“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手法,在藝術發(fā)展史上是屢見失敗的,因其很容易走向空洞而被人淘汰的命運,而羅欽可也不例外。不過,由于他一直本著“相機是人民的眼睛”的信念去拍生活中的景物,因此主題本身就承擔了一部分的“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的制衡作用,使他們那特異而失去水平的形式,有足夠的支撐力量。這種因形式和內(nèi)容的矛盾,以至于產(chǎn)生新的視覺感受,正是羅欽可打破攝影表現(xiàn)巢曰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作品一直不被普遍的介紹。因此,除了東歐國家的一些攝影新秀頗受影響外,他所走出來的風格,一直后繼乏人。
作品鑒賞
他的早期照片《藝術家的母親》(1924),拍的是自己的母親。這幀臉孔現(xiàn)在已成為蘇俄母性的影像表征。 世代貧苦的滄桑歷練,集中在札著頭巾的老婦臉上;她深皺的眉頭,緊抿的嘴唇,好象把所有的苦難都消受了下來。右手執(zhí)著老花眼鏡,湊在眼前好象在審視著往常的歲月。 這張工工整整的照片,是羅欽可極為少見的表達手法;它讓知識分子心服口服,也讓不識字的農(nóng)民能夠親近?墒,羅欽可很快的就把攝影拉向新的領域。起先藝術家還能接受,但已逐漸開始和人民疏離,最后搞得大家都爭相指責他了。因為在那時,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項“社會行為”而非“個人游戲”。藝術是要對大眾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