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淩鴻勛,字竹銘,1894年4月15日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原籍江蘇省常熟縣。他少時家境貧寒,但天資聰穎,記憶力特強。五歲開始由父母及堂叔教讀四書五經,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1905年考入廣州府中學堂,1910年以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在此期間,因湖廣總督張之洞督辦粵漢鐵路,粵境一段歸商辦,需廣泛集資,規(guī)定廣州在校學生每人須認購一股,計廣東毫洋五元,先交一元,淩亦照繳,是為他與鐵路發(fā)生關系的開端。
中學畢業(yè)后,以第一名在廣州考取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交通大學前身)預科,翌年升入本科,1915年畢業(yè)于土木科(此時學校已更名為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本科各學期考試均名列第一。旋即由交通部派往美國橋梁公司實習,此后,赴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17年12月與在美中國工程界人士發(fā)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數(shù)年后與詹天佑在國內創(chuàng)建的中華工程師學會合并成中國工程師學會。1918年6月回國。先后在京奉鐵路及交通部考工科任職。1921年-1922年任京漢鐵路工程司,曾參與黃河鐵路新橋的設計審查工作,踏勘龍煙鐵路和朝錦鐵路,擬定國有鐵路建筑規(guī)范,為我國鐵路技術標準奠定初步基礎。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中國自行設計施工重要鐵路的又一先驅
隴海鐵路是我國一條東西向長大干線,在1912年由中國政府向比利時銀行借款興筑的,由連云港開始,原定5年通至蘭州。但自第一次歐戰(zhàn)發(fā)生后即已停頓,路線西端迄未出河南省境。1929年淩鴻勛任隴海鐵路工程局局長后,克服軍閥混戰(zhàn)所造成的困難,經過一番準備,至1930年底,靈寶—潼關段路線才得以全面動工。潼關自古就是由中原進入西北的關隘,它南靠高山,北臨黃河,城墻已接近河邊,地形險峻,也是該段鐵路最關鍵工程之一。線路往北移要落入河中,往南靠則穿越高山,要開鑿很多山洞,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城底開鑿一座長1070米隧道通過,這是中國筑路史上尚未有過的大膽嘗試。科學的決策,使難攻的關隘,終于變成鐵龍能長驅直進的通途。
1931年淩鴻勛又被委任為潼關—西安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在這一段工程中,他已完全脫離隴海鐵路借款合同的約束,全部工料自辦,不用任何外籍人員,免受掣肘,使工程能順利進行。并在當時的西安城墻東北角以外的一片平地上,選定西安車站站址,將站前城墻開一缺口,筑一條平直的馬路正對大雁塔,這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車站站址。
正當潼西段工程緊張進行的時候,鐵道部又在1932年10月調他任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洕h鐵路全長1100公里,與京漢鐵路銜接,是最重要的南北干線之一。北段武昌—株洲長410公里,由英國借款早在1913年建成;南段由商辦,在1915年從廣州修至韶關,長224 公里;中間的株韶段456公里因資金缺乏和地形特別困難,停工已達14年。因線路要跨越湘粵間的五嶺,工程極為艱巨(目前全國最長的大瑤山隧道就是在這里穿過)。由于株韶段是中國南北大動脈的重要段落,英國人早就想修通它,以加強香港和北段的聯(lián)系。所以在南北兩段建成之后,他們在中段作過多次測量,并在樂昌—郴州間提出過“柏生氏線”、“威廉氏線”和“狄氏路線”等方案,但都因展長過多、升高太大、隧道又多而沒有定案。他們的總工程師威廉還硬說已找到湘粵交界處的最低點為兩洞灣。自淩鴻勛接任局長后,他親自主持路線方案的選擇,到現(xiàn)場踏勘,并委派得力的測量隊仔細勘測定線。線路走向自韶關以北越湞水大橋后,溯武水北進,過歧門后愈趨陡曲。經過反復測量比較,決定采用現(xiàn)在的金雞嶺坪石線,將原來由英國人勘測需建的70多座隧道減為16座,最低越嶺埡口的標高,也比兩洞灣低18.30米,而且地點就在兩洞灣西南僅4公里的廖家灣,這就為提前一年多完成這條鐵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礎。其時因越嶺公路未修通,施工運料十分困難,而線路要五次跨過白沙水,淩鴻勛于是決定就地取材,在同一時間修筑五座石拱橋,其跨徑各為40米,屬當時國內最長的,號稱五大拱橋,聞名全國。
為發(fā)展臺灣石油事業(yè)作出貢獻
抗戰(zhàn)勝利后,他以交通部常務次長和鐵道工程專家的身份,先后督修在戰(zhàn)時受到嚴重破壞的津浦鐵路和粵漢鐵路。同時根據(jù)當時的中蘇條約,參與和蘇方協(xié)商處理東北境內的中長鐵路事宜,任中長鐵路章程起草委員。解放后他曾寄居香港,靠翻譯美國最新科學著作的稿費維持生活。1950年8月移居臺灣,受聘為臺灣大學教授。1951 年3月被聘為臺灣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先后連任達20年。這原是一個位高而責輕的榮譽性職務,可是他認為既然擔任此職,就得負起責任。由于過去一直從事鐵路工作,對石油企業(yè)一無所知,于是不辭辛勞,到公司所屬的廠、礦和研究所等重要機構參觀訪問,以熟悉業(yè)務。在任期間不但使公司初期有限的殘缺設備得以迅速修復與擴充,同時也加強陸海油氣的探勘,推動石油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成就甚多。二十年來使公司的年營業(yè)收入增加到70倍,利潤增加到150倍,資本額增加到80倍。其最顯著的業(yè)績?yōu)椋海?)運油從租船發(fā)展為自建油輪,計3.6萬噸級兩艘,10萬噸級三艘;(2)在高雄港外建造裝卸油的浮筒碼頭,并用直徑為86厘米的鋼管直通港口的儲油槽;(3)建立大林埔儲區(qū),使高雄港口的擁塞與危險程度均大為減輕。此外,一系列的石油化學工業(yè),如聚乙烯、聚氯乙烯、人造纖維和尼龍原料等工廠也紛紛建立起來。與此同時,他還多次為石油事業(yè)奔走國外,如1959年出席第五屆國際石油會議;1963-1964年參觀馬尼拉煉油廠和美國海灣煉油廠;1966年又參觀美國莫比油公司,為加強與海外合作竭盡余力。至1971年3月,淩鴻勛以連任中油公司董事長20年的創(chuàng)記錄獲準退休,改聘為名譽顧問,重回土木工程本行,推行預應力混凝土新法。
學術
淩鴻勛自1915年在美國時,即與同仁發(fā)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并參加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后來成為終身會員。19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多次發(fā)表論文及演講,內容多為鐵路有關問題。1935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以后連任8屆)。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70年10月被選為臺灣的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名譽會員。又自1930年起,曾赴歐洲及美國參加第四十屆國際交通會議;赴瑞士參加國際鐵路會議;赴泰國參加聯(lián)合國遠東及亞洲經濟委員會內陸運輸會議;赴美國參加ASCE成立百年紀念及國際石油會議等多次國際學術活動。1962年還率團到日本考察東海道新干線的建設(當時尚未通車),回臺灣后即寫成《鐵路是不是落伍的工具——請看日本東海道新干線》一文,及時傳播了世界高速鐵路的最新動向。有一次他從別人處得知美國一位老太太家中有詹天佑當年的親筆英文信六封,及《京張路工攝影上下卷》兩冊,共有珍貴照片183幀,即積極聯(lián)系請求贈予,然后送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使祖國的歷史文獻不致流失。1956年他所著的《中國鐵路志》以資料翔實、圖文并茂,獲臺灣教育部的獎章和獎金臺幣2萬元。
簡歷
1894年4月15日 生于廣東省廣州市。
1910年 在廣州考入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交通大學前身)預科。
1915年 畢業(yè)于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交通大學前身),赴美國橋梁公司實習。
1918-1920年 在京奉鐵路及北洋政府交通部任職。
1920年 任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教師,代理校長。
1921-1922年 任京漢鐵路工程司。
1923-1927年 任南洋大學教授、校長。192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1927-1929年 任廣西省梧州市工務局局長。
1929-1931年 任隴海鐵路工程局局長,潼關-西安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
1932-1936年 任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1935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
1936-1937年 任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
1938-1939年 歷任湘桂線南寧—鎮(zhèn)南關段工程處處長兼總工程司;柳州—南寧段工程處處長兼總工程司;桂林—南寧段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
1940-1941年 任天水—成都鐵路工程局局長,兼西北公路管理處處長。
1942-1945年 任寶雞—天水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司。
1945-1949年 調任交通部常務次長。
1948年 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1950年 任臺灣大學教授。
1951-1971年 任臺灣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
1981年8月15日 逝世于臺灣省臺北市。
主要論著
1 淩鴻勛.市政工程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2 淩鴻勛.鐵路工程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3 淩鴻勛.橋梁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4 淩鴻勛.工廠設計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5 淩鴻勛.七十年來東清、中東、中長鐵路變遷之經過.臺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1952.
6 淩鴻勛.七十五年來鐵路大事之回憶與評述.臺北:1956.
7 淩鴻勛.中國鐵路志.臺北:世界書局,1954.
8 淩鴻勛.詹天佑先生年譜.臺北:中國工程師學會,1961.
9 淩鴻勛.十六年筑路生涯.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3.
10 淩鴻勛.七十自述.臺北:國立交通大學同學會,1964.
11 淩鴻勛.淩鴻勛自訂年譜.臺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1973.
12 淩鴻勛主編.現(xiàn)代工程.臺北:國民基本知識叢書出版社,1952.
13 淩鴻勛,高宗魯.詹天佑與中國鐵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