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364~402年),字道子,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東晉皇族,會稽王。簡文帝司馬昱幼子,母親為孝武文太后李陵容,孝武帝司馬曜同母弟。年十歲,封瑯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戶,出后瑯邪孝王司馬裒。少時以清和恬淡為謝安所稱道。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進(jìn)驃騎將軍,不拜。使隸尚書六條事,尋加開府,領(lǐng)司徒,不受。孝武帝不親政事,終日與道子酣歌痛飲。謝安死后,領(lǐng)徐州、揚(yáng)州刺史,錄尚書,都督中外軍事。把持朝政,廣樹黨羽,親近僧尼,寵信奸臣,以致政刑紊亂。重用王國寶、趙牙、茹千秋等奸佞小人,動用巨資,營造園林,賣官販爵,橫行無道。因?yàn)槭褜櫝司疲瑢π⑽涞鄄粔蚨Y敬,并且他的亂行為孝武帝知曉,因而兄弟失和,孝武帝幾欲廢黜道子,皆為皇太妃所止。后來孝武帝之子司馬德文被封為瑯邪王,道子改封會稽王,并宣城為五萬九千戶。中書郎徐邈以漢文、晉武之事勸說孝武帝,孝武帝對道子委任如初。
隆安元年(397年),晉安帝司馬德宗即位,因年幼,遂由道子輔政,操縱實(shí)權(quán)。安帝成年后,道子還政于帝,然實(shí)權(quán)仍操于親信王國寶之手。兗州刺史王恭舉兵討伐,道子殺王國寶、王緒以謝,王恭退兵,道子深恨王恭。次年,遣世子司馬元顯斬殺王恭。此后,更為沉迷酒色,大權(quán)為元顯所奪。道子失去實(shí)權(quán),拜侍中、太傅。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為增強(qiáng)實(shí)力,對抗地方,發(fā)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激起普遍不滿,孫恩趁機(jī)起事。道子無謀略,終日在蔣侯廟祈禱。元興元年(402年),桓玄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他被放逐安成郡,后被毒死,時年三十九;感『,追贈道子為丞相,謚文孝。
《隋書·經(jīng)籍志》載:晉會稽王《司馬道子集》八卷,梁九卷。工書,綿密織潤。有行書一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