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富蘆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社會派小說家,散文家,生于熊本縣。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1888年在熊本縣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對,并開始寫作。1898至1899年發(fā)表連載小說《杜宇》,因而聞名。小說通過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批判封建倫理和家族制度!痘貞洝(1901)塑造了一個不滿現(xiàn)實、渴望立身揚名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形象。隨筆小品集《自然與人生》(1901),描寫了大自然的景色,隱含著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譏諷。1903年震動文壇的長篇小說《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會政治史,它揭露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聵和專橫暴虐。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經俄國時曾會見托爾斯泰。歸國后作《順禮紀行》,抒發(fā)他對托爾斯泰的崇敬之情。《寄生木》(1909)刻畫了一個不滿現(xiàn)實、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發(fā)表《謀叛論》,反對天皇制政府的強權統(tǒng)治。1908年后在東京郊外實踐了托爾斯泰式的晴耕雨讀的生活。1913年寫下的隨筆集《蚯蚓的夢囈》,紀錄了他的田園生活。同年還寫有批判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的《黑眼睛與黃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會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獨樹一幟。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鋒芒。
略歷
本名健次郎,1868年10月25日生于日本肥后國葦北郡水俟(現(xiàn)熊本縣水設市)一上流家庭。父親德富一敬曾是早期開明思想家橫井小楠的學生,明治維新以后參與縣政。母親同樣出身豪門。蘆花的家庭社會關系比較復雜。伯母是熊本女子學校校長,嬸子曾創(chuàng)立了日本基督教婦女矯風會,并任女子學院首任院長。除此之外,橫井小楠和基督教會界長老,同志社總長海老名彈正都對蘆花的成長影響頗大。
蘆花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小學畢業(yè)后,進入熊本洋學堂。1878年和哥哥德富蘇峰一同進入京都同志社學習,在那里,他漸漸喜愛上了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兩年后,他退出同志社,返回家鄉(xiāng)熊本。蘆花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在她的教育和熏陶下,蘆花不知不覺地接觸了基督教思想。1886年回京都同志社復學。一年后因失戀再次退出該社,然后到熊本縣英文學校任教。從這時起,他立志當一名作家,并涉獵了廣泛的書籍。1889年5月,蘆花來到東京,加入了哥哥蘇峰主辦的“民友社”。起初,他一邊擔任校對工作,一邊從事西洋文學翻譯和撰寫一些雜文小品,在當時文壇的主要刊物之一《國民之友》和《國民新聞報》上陸續(xù)發(fā)表。在這段時間里,他努力提高文學修養(yǎng),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其中,給他影響最大的是托爾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義詩歌。另一方面,他也提筆進行創(chuàng)作嘗試,寫下了一些名人傳記和短篇小說之類的作品,如《威廉·艾沃特·格萊斯頓傳》(1892)、《近代歐美歷史之片影》(1893)、《百合花》 、《雨水時節(jié)的紅葉》(同上)等。1894年5月,蘆花與熊本縣一造酒商家小姐原田愛子(本名藍子)結婚;楹,二人寄宿在政界要人勝海舟官邸。1898年3月,蘆花發(fā)表了第一部文學作品集《青山白云》,從而正式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并連續(xù)不斷地寫下了大量的小說和隨筆。
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蘆花兄弟間開始出現(xiàn)裂痕。蘆花不贊成蘇峰的國家主義思想,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平。最后二人不得不分道揚鑣。1906年4月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經俄國時曾造訪仰慕已久的托爾斯泰,回國后作《順禮紀行》,抒發(fā)他對托爾斯泰的崇敬之情。1908年后移居東京郊外,實踐了托爾斯泰式的晴耕雨讀的田園生活。1910年發(fā)生了“大逆事件”(幸德秋水事件)。翌年1月,以幸德秋水為首的二十四名日本社會主義者被判處死刑。為此,蘆花抑制不住滿腔怒火,兩次直接上書首相轉呈天皇,并發(fā)表《謀叛論》,反對天皇制政府的強權統(tǒng)治。對統(tǒng)治者的暴行提出了強烈抗議。
1926年9月18日,德富蘆花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在他逝世的前九年,他曾摯妻子出國游訪,飽覽了異國風情,并寫下了不少隨筆和旅行日記。
文學活動
德富蘆花的文學活動主要是創(chuàng)作傳記、小說、散文,隨筆和翻譯西歐文學。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會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獨樹一幟。
1889年加入“民友社”后,在哥哥蘇峰的指導下開始撰寫19世紀英國政治家的傳記,向國內介紹一些西歐的歷史人物。1890年因譯介都德和托爾斯泰引起社會的注目。他寫的《托爾斯泰》一書作為日本人對托爾斯泰的最早的評介贏得了甚高的評價。
在小說和隨筆創(chuàng)作方面,早先是模仿西歐小說,寫一些短篇,如《夏日夜話》(1892)、《砂上的文字》(1894)、《漁夫之女》(1897)、《雨后的月亮》(同上)和《零落》等,塑造了許多對人世間失望而回到自然懷抱之中的感傷的女性形象。真正使得他一舉成名的是長篇小說《不如歸》(1898)。在這部作品中他通過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憤怒地控訴了封建倫理道德對日本婦女的戕害。翌年,他發(fā)表了隨筆集《自然與人生》。1901年發(fā)表的《回憶》和1903年自費出版的《黑潮》是他另外兩部長篇杰作。特別是《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會政治史,它揭露了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聵和專橫暴虐。這部針砭時弊,宣揚人道主義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反響。1905年以后,蘆花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開始擯棄文學的虛構成分,轉向注重寫實。這一時期的寫作的《寄生樹》(1909)刻畫了一個不滿現(xiàn)實、苦斗致死的青年形象,《黑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1914)則批判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逝世的前一年,他寫下了自傳小說《富士》四卷,總結了自己的一生。蘆花的另外幾部隨筆集是《青山白云》(1898)、 《青蘆》(1902)、 《蚯蚓媳戲》(1913)和《新春》(1918)。
感想
《不朽的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是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原野,是白云繾綣的天空,是長滿花草的山崗,是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日本的大自然里,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德富蘆花的身影,都能夠感受到德富蘆花用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大自然之中,才能永遠不朽。不朽的德富蘆花,你以熾烈的赤子之情,不停地歌唱著日本四島的自然風光,你讓全世界都陶醉在你的低吟淺唱里。
富士山是日本國的象征,你把最美麗的散文獻給它。你把我們帶進富士的黎明。你為我們挑選了逗子海濱眺望富士的最佳角度。晨6時過后,你讓我們看到,富士山正潛隱在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藍色山影里。山與海還在沉睡中。唯有一抹薔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巔,然后一點一點往下挪,直至山腳。富士山就這樣從熟睡中醒來了。當紅霞把陰暗驅走時,“那佇立于天邊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紅溢香的雪膚,整座山變得玲瓏剔透了!蹦阋约毮伒那楦,一點一點地教我們欣賞富士山,直到群山褪了紅妝,天由鵝黃變成淡藍。真美呀!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在你的筆下,富士是詩,是畫,是一縷情思……
德富蘆花,你熱戀著日本四島的山水草木,在你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無不有靈性。你去看上州的山,你說:自己每到上州,總覺得群山在向我如此低語。
你以孩子般的純真,向世人炫耀日本大自然的一切。你帶我們去看東京西部的雜木林,去看利根秋曉,去看相模灘落日,去看八汐之花,去看碓冰流水……去領略高根風雨、湘海朔風……日本島的早晨、黃昏,春夏秋冬,這一切在你的筆下,無不五彩繽紛,神奇迷人。你熟悉日本如自己的身體,大到富士海濱,小至花草林木,你卻如數(shù)家珍地娓娓向我們介紹。榛、栗、櫨、櫻、桔梗、瞿麥、跖草、紅蓼、龍蛋、棘子……我們從你的散文里認識了日本的豐富植物資源。
德富蘆花,你用自己的心靈與大自然對話。因為你對大自然的愛,才使你能感悟大自然的一切。你聽到了花與月的竊竊私語,你聽到了春之海的絮絮細語,你聽到了森林里如怒濤狂吼的冬的聲音,還有土地在滿足地吟唱,遠處碓冰河流穿過谷地的聲響……天籟之音已經融入你的生命。70多年前,你戀戀不舍地去了,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化作泥土,化作山林,化作飄著花香的山溪,仍然不停地奔波與歌唱……
我又記起你的《相模灘落日》。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在風平浪靜的黃昏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莊嚴之極,平和之至?v然一個凡夫俗子,也會感到已將身子裹于靈火之中,肉體消融,只留下靈魂斷然佇立于永恒的海濱之上……
太陽沉沒了。忽然,余光上射,萬箭齊發(fā),遙望西天,一片金黃。偉人故去皆如是矣。
德富蘆花以這篇絢麗的文字,為自己的辭世留下了一個永恒的寫照。
不朽的德富蘆花!
作品摘選賞析
[我家的財富]
一
房子不過三十三平方,庭院也只有十平方。
人說,這里既褊狹,又簡陋。屋陋,尚得容膝;
院落小,亦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想,可以想得很遠,很遠。
日月之神長照。一年四季,風雨霜雪,輪番光顧,興味不淺。
蝶兒來這里歡舞,蟬兒來這里鳴叫,小鳥來這里玩耍,秋蛩來這里低吟。
靜觀宇宙之大,其財富大多包容在這座十平方的院子里。
二
院里有一棵老李,到了春四月,樹上開滿了青白的花朵。
碰到有風的日子,李花從迷離的碧空飄舞下來,須臾之間,滿院飛雪。
鄰家多花樹,飛花隨風飄到我的院子里,紅雨霏霏,白雪紛紛,眼見滿院披上花的衣衫。
仔細看有桃花,有櫻花,有山茶花,有棠棣花,有李花。
三
院角上長著一棵梔子。五月黃昏,春陰不晴,白花盛開,清香陣陣。
主人沉默寡言,妻子也很少開口。這樣的花生在我家,最為相宜。
老李背后有棵梧桐,綠干亭亭,絕無斜出,似乎告訴人們:“要像我一般正直!
梧葉和水盆旁邊的八角金盤,葉片寬闊,有了它,我家的雨聲也多了起來。
李子熟了,每當沾滿了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骨碌碌滾到地面的時候,
我就想,要是有個孩子,我拾起一個給他,那該多高興。
四
蟬聲凄切之后,世界進入冬季。山茶花開了,三尺高的紅楓像燃著一團火。
房東留下的一株黃菊也開了。名苑之花固然嬌美,然而,秋天里優(yōu)雅閑寂的情趣,
卻薈萃在我家的庭樹上了。假若我是詩翁蛻巖,我將吟詠“獨憐細菊近荊扉”,
使我慚愧的是我不能唱出“海內文章落布衣”的詩句來。
屋后有一株銀杏,每逢深秋,一樹金黃,朔風乍起,落葉翩翩,恰如仙女玉扇墜地。
夜半夢醒,疑為雨聲;早起開門一看,一夜過后,滿庭燦爛。
屋頂房檐,無處不是落葉,片片紅楓相間其中。
我把黃金翠錦都鋪到院子里了。
五
樹葉落盡,頓生凄涼之感。
然而,日光月影漸漸增多,
仰望星空,很少遮障,令人欣喜。
另,其文章u2018蘆花u2019入選上教版七上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