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塞寧
葉塞寧(1895~1925)原蘇聯(lián)詩人。出生于梁贊省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五歲開始閱讀,八九歲就能寫詩。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范學校。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1915年去彼得堡,拜見著名詩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他說:“我的文學道路就是從他開始的! 隨后他又認識了克留耶夫、高爾基、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等人。1916年葉賽寧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掃墓日》,獲得好評。同年葉賽寧應(yīng)征入伍,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后來他在自傳里寫道:“在革命的那些年里,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一邊,但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接受一切,帶有農(nóng)民的傾向性!痹鐝亩兰o二十年代起,葉賽寧對時局就有自己的看法,公開表示自己與要求藝術(shù)家無條件服從政權(quán)的制度無法相容。葉賽寧的朋友詩人索伯利1925年對霍達謝維奇說:“像葉賽寧這樣公開u2018抨擊u2019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俄羅斯任何人連想都不敢想;任何一個人敢于說出葉賽寧所說的十分之一的話,早就被槍斃了。”
1916年詩人與到莫斯科訪問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相識,熱戀。葉賽寧在退役后與比他大十七歲的鄧肯結(jié)婚。其后詩人寫了《變?nèi)莨?jié)》、《樂土》、《約旦河的鴿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詩作,以抒情的方式,抒發(fā)個人對革命的感受。1919年參加意象派并成為中心人物,寫出《四旬祭》、《一個流氓的自由》。1921年離開意象派。
1922年至1923年葉賽寧偕同夫人,長期在歐洲和美國旅游。但其后兩人卻出現(xiàn)感情危機時常爭吵,終于離異。1923年詩人回國。1924年出版了轟動文壇的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展示了詩人抑郁消沉的心靈。1924至1925年詩人的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期,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結(jié)婚(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
當局用相當長的時間企圖馴服葉賽寧,但到1925年底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要馴服葉賽寧是不可能的。
1925年12月z8日夜,在列寧格勒安格列杰爾旅館里葉賽寧突然去世,年僅三十歲。究竟是自殺還是其他原因,文學史至今沒有交代。 一般支持的是他本人自殺。
葉賽寧是位杰出的抒情詩人,他熱愛農(nóng)村,熱愛大自然。他覺得大自然是圣潔美麗的,他的詩篇充滿對自然的贊美:
從看不見的叢林的蔚藍中。
傳來星星的贊美詩。
手風琴在急急歌唱,
歌唱天堂和春天。
望不到邊也望不到頭——
只一片藍色啄著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