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徐邈是燕國人。曹操平定河朔時,任其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縣令,后來到洛陽任東曹議令史。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被任命為尚書郎。[3]
酒喻圣賢
當(dāng)時法令禁止酗酒,但徐邈常私下痛飲以至于酩酊大醉。校事趙達詢問政事,徐邈稱他是“中圣人”。趙達把這話傳給曹操,曹操很是惱怒。度遼將軍鮮于輔勸說道:“平常喝醉酒的人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徐邈性情謹慎,這不過是酒醉胡言亂語罷了!苯Y(jié)果沒有被判刑。徐邈后來任隴西太守。轉(zhuǎn)任南安太守。[4]
巧對曹丕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即位。此后,歷任譙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nóng)中郎將,所到之處,都留下很好的名聲,被賜予關(guān)內(nèi)侯爵位。曹丕巡視許昌,問徐邈:“還充任中圣人嗎?”徐邈回答說:“從前子反在谷陽喝醉酒,半夜逃跑;御叔飲酒被罰以重賦。臣的嗜好和這二人相同,不能自我克制,所以時常喝酒。但相反卻能常常因此而得到賞識!辈茇Т笮,對身邊的人說:“果然名不虛傳!鞭D(zhuǎn)任撫軍大將軍軍師。[5]
治理涼州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魏明帝曹叡因為涼州偏遠而與蜀漢接壤,于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jié)領(lǐng)護羌校尉,出駐涼州。任職后,正趕上諸葛亮率兵出祁山,隴右三郡相繼反叛。
三國志11徐邈[6]
徐邈派遣參軍以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賊,取得勝利。河右地區(qū)少雨,常因無糧苦惱。徐邈上書修武威、酒泉鹽池,用以收藏敵人的糧食,又開鑿水渠,招募貧民租種土地,使得家家豐足,倉庫盈滿。又支取州中一部分的軍費,用來交換金帛犬馬,供給中原人消費。同時逐步收繳民間私藏武器,統(tǒng)一保管,然后宣講仁義,建立學(xué)校,禁止豐厚的葬禮,限制過度的祭祀。揚善懲惡,社會風(fēng)尚大為改觀,百姓心悅誠服。與西域的交往,邊遠少數(shù)民族的進貢,這些都是徐邈的功績。后因討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加號建威將軍。
徐邈和羌人、胡人打交道,從不過問他們小的過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先通報部帥。讓他們知道,然后斬首以示眾,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凡是朝廷賞賜給他的東西,他都分給將士,從不拿回自家。自己的妻子女兒卻常常衣食不足。天子得知了很是贊賞,便常給他家里提供衣食等物。他懲治邪惡,修正冤假錯案,一州之內(nèi),秩序井然。[7]
生榮死哀
公元240年(正始元年),徐邈回洛陽任大司農(nóng),轉(zhuǎn)任司隸校尉,百官都很敬畏他。后因公事離開官職。又任光祿大夫。
公元248年(正始九年),升任司空。徐邈感嘆道:“三公是論道的官位,沒有合適的人就空缺,怎能讓我年老且多病的人去擔(dān)任呢?”于是堅決辭讓。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徐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按三公禮埋葬,謚號穆侯。他的兒子徐武繼承爵位。
公元254年(嘉平六年),朝廷追悼思念清廉高潔之士,魏帝曹芳下詔說:“突顯賢能以及道德高尚之士,圣王歷來重視;推舉善人,引導(dǎo)后來人,孔子也很贊美,已故司空徐邈、征東將軍胡質(zhì)、衛(wèi)尉田豫都在前朝任職,歷任四代,率兵出討,輔佐朝政,忠心為公,憂國忘私,不營家產(chǎn),身死之后,家無余財,我特別嘉賞他們:賜給徐邈等人家屬糧食二千斛,錢三十萬,特此告示天下。”徐邈同郡的韓觀曼游,德才兼?zhèn),與徐邈齊名,而在孫禮、盧毓之先,為豫州刺史,政績很好,死在官任上。[8]
盧欽著書,稱贊徐邈說:“徐公志氣宏大,行為高潔,才識廣博氣勢英猛。他的政治措施每當(dāng)施行時,高尚、穩(wěn)妥而不急躁;正直而不同流合污,廣博、深遠而堅守信約;雷厲風(fēng)行卻又能寬以待人。有人認為能清正公廉很難,而徐公輕易便能做到如此!庇腥藛柋R欽:“徐公在武帝時代,人們認為他通達,自從任涼州刺史,回到京城后,人們又認為他特別,這是為什么呢?”盧欽回答說:“以前毛孝先、崔季珪等掌管政事,尊崇清正廉素之士,當(dāng)時官吏們熱衷于更換布衣以獵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們認為他通達。近來天下崇尚奢侈、豪華。于是大家又競相效仿,而徐公仍不為所動,不隨波逐流,所以前日的通達,就變成今日的特別了。這是因為世人總是隨波逐流,變化無常,而徐公秉性高潔,持之以恒!盵9]
2軼事典故
以假亂真
據(jù)說,徐邈擅長作畫,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所畫水獺,唯妙唯肖、足以亂真。[1]
但《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卻認為徐邈未曾任曹丕侍臣,此說不可信。[10]
名顯后世
當(dāng)初朝廷以徐邈為司空,遣侍中鄭袤宣旨,徐邈堅決推辭。等到后來晉武帝司馬炎遣五官中郎將國坦拜鄭袤為司空,鄭袤說道:“當(dāng)初魏以徐景山為司空,我就任侍中,受詔傳達使命,拜徐公為司空,徐公對我說:u2018三公應(yīng)該上應(yīng)天心,受詔任非其人。的確很傷和氣,不敢以快死之人,連累辱沒朝廷。u2019最終沒有接受任命。遵循高雅君子的足跡,是可以不接受的吧!”同樣堅決推辭,很久之后才被允許。[11]
景山槍
古酒具,相傳為徐邈所有,屬溫酒器!赌淆R書 卷五四》:“求弟點,少不仕。宋世征為太子洗馬,不就。隱居?xùn)|離門卞望之墓側(cè)。……永明元年,征中書郎。豫章王命駕造門,點從后門逃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u2018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議。u2019遺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槍以通意。點常自得,遇酒便醉,交游宴樂不隔也!
唐·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亦有:“惟荒稚珪宅,莫贈景山槍!盵12
東漢末魏初徐邈
徐邈
字:景山
時間:172——249
籍貫:燕國薊
官職:司空
謚號:穆侯
家庭成員:子:徐武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歷史評價:
曹睿:顯賢表德,圣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故司空徐邈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tǒng)戎馬,入贊庶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chǎn)業(yè),身沒之后,家無余財,朕甚嘉之。
盧欽:①徐公志高行絜,才博氣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約,猛而能寬。圣人以清為難,而徐公之所易也。②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陳壽:徐邈清尚弘通,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西晉徐邈
徐邈(343~397),莒北境人。晉永嘉之亂時,其祖澄之與同鄉(xiāng)臧琨等率子弟及鄉(xiāng)鄰千余家南渡,落戶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邈姿性端雅,學(xué)習(xí)刻苦,博聞強記,文才全州聞名。東晉孝武帝“招延儒學(xué)之士”,經(jīng)太傅謝安的舉薦,于44歲時補中書舍人,在西省侍帝。對皇帝提出有關(guān)文學(xué)方面的問題,徐邈不是循章逐句地去講,而是“開釋文義,標明指趣”,因此很受皇帝的器重,升任散騎常侍,仍在西省。皇帝高興時,常作詩以賜臣下,但詩才平平,詩文粗俗,為維護皇帝的聲譽,徐邈常先將其詩修改謄清,經(jīng)皇帝重覽,然后發(fā)出。
太傅謝安去世后,或非或是的議論都有,徐邈勸中書令王獻之對謝安的葬儀加殊禮,因而對穩(wěn)定局勢起了很大作用。此時,徐邈轉(zhuǎn)祠部郎。他的同事好友豫章太守范寧,欲派議曹到下屬縣了解情況,并給予“訊問官長得失”的權(quán)力。邈致書范寧,對范的作法婉轉(zhuǎn)地提出了不同意見,并說君子之行,不要靠耳目打小報告辦事,“自古以來,欲為左右耳目者,無非小人,皆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先借小信而成其大不信。遂使君子道消,善人輿尸,前史所書,可為深鑒!焙笮戾闵沃袝汤,專職負責(zé)為皇帝起草詔書。時太子尚幼,帝甚鐘愛,東宮文武官員,皆一時之俊,以徐邈為東宮前衛(wèi)率,領(lǐng)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經(jīng)。徐邈雖在東宮,仍朝夕入朝,參議朝政,修飾文詔,拾遺補缺,帝嘉其謹密。
晉安帝即位后,徐邈任驍騎將軍,397年(隆安元年)病逝。著有《正五經(jīng)音訓(xùn)》和《谷梁傳注》、《五經(jīng)同異評》等。長子豁,任太常博士秘書郎。
史籍記載
晉書 儒林列傳
徐邈,東莞姑幕人也。祖澄之為州治中,屬永嘉之亂,遂與鄉(xiāng)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閭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父藻,都水使者。邈姿性端雅,勤行勵學(xué),博涉多聞,以慎密自居。少與鄉(xiāng)人臧壽齊名,下帷讀書,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覽典籍,招延儒學(xué)之士,邈既東州儒素,太傅謝安舉以應(yīng)選。年四十四,始補中書舍人,在西省侍帝。雖不口傳章句,然開釋文義,標明指趣,撰正五經(jīng)音訓(xùn),學(xué)者宗之。遷散騎常侍,猶處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顧問,輒有獻替,多所匡益,甚見寵待。帝宴集酣樂之后,好為手詔詩章以賜侍臣,或文詞率爾,所言穢雜,邈每應(yīng)時收斂,還省刊削,皆使可觀,經(jīng)帝重覽,然后出之。是時侍臣被詔者,或宣揚之,故時議以此多邈。及謝安薨,論者或有異同,邈固勸中書令王獻之奏加殊禮,仍崇進謝石為尚書令,玄為徐州。邈轉(zhuǎn)祠部郎,上南北郊宗廟迭毀禮,皆有證據(jù)。
為帝之師
時皇太子尚幼,帝甚鐘心,文武之選皆一時之后。以邈為前衛(wèi)率,領(lǐng)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經(jīng)。帝謂邈曰:「雖未敕以師禮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古之帝王,受經(jīng)必敬,自魏晉以來,多使微人教授,號為博士,不復(fù)尊以為師,故帝有云。邈雖在東宮,猶朝夕入見,參綜朝政,修飾文詔,拾遺補闕,劬勞左右。帝嘉其謹密,方之于金霍,有托重之意,將進顯位,未及行而帝暴崩。安帝即位,拜驍騎將軍。隆安元年,遭父憂。邈先疾患,因哀毀增篤,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傷悼,識者悲之。
邈蒞官簡惠,達于從政,論議精密,當(dāng)時多諮稟之,觸類辯釋,問則有對。舊疑歲辰在卯,此宅之左則彼宅之右,何得俱忌于東。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游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所注《谷梁傳》,見重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