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葛吉夫(G。 I。 Gurdjieff 1866~ 1949)曾經(jīng)游學許多古老密意知識流傳的地域,包括印度、西藏、埃及、麥加、蘇丹、伊拉克,前半生如同一闋隱諱的神諭,沒有人知曉他的真實來歷、修學背景。
個人經(jīng)歷
從一九一二年開始,葛吉夫最先在莫斯科與圣彼得堡成立修行團體,大時代的動亂開始現(xiàn)身于一九一七年,俄國大革命像風暴席卷每一個地方,葛吉夫率領(lǐng)他的弟子,不斷遠離戰(zhàn)區(qū),期間經(jīng)歷數(shù)不清的艱苦、考驗、磨練,一九二○年,葛吉夫率眾逃出俄國,暫時落腳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盡管在這么動湯不定的情勢下,每一次局勢稍為平穩(wěn),葛吉夫馬上展開教學,成立修行機構(gòu)。一直到一九二二年,葛吉夫終于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郊區(qū)楓丹白露,他的「人類和諧發(fā)展機構(gòu)」終于在此得到正常運作的天時、地利。
命運將葛吉夫驅(qū)離俄國來到西方,也使他逐漸揚名歐美,冥冥之中他就像從東方來的使者,將東方的智慧注入西方的知識里。一直到近幾年前,第四道這個修行體系反而流傳于西方,不見于俄國。
個人作品
Gurdjieff親自著作
《The Herald of Coming Good》
All and Everything trilogy系列:
《Beelzebub’s Tales to His Grandson》
《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
《Life is Real Only Then, When ’I Am’》
另一部《 Views from the Real World》由他的學生Olga de Hartmann對其言行進行匯編;
至于其他學者對于Gurdjieff的書籍則不勝枚舉。
葛吉夫宣稱「第四道」并非他自己發(fā)明的,而是淵源久遠的古老智慧。我們可以在第四道體系中看到有些理念脫胎于佛教、蘇菲密教、基督教,有些理念則是原創(chuàng)性的,未見諸現(xiàn)存的修行體系。葛吉夫博雜廣大的密意知識經(jīng)由大弟子鄔斯賓斯基以卓越的理性整理后,「第四道」體系更加條理分明。
葛吉夫是個千變?nèi)f化的人,流暢展現(xiàn)不同的風貌,當他嚴厲時,光是眼神就能令人動彈不得,當他溫和時,就像春天的暖陽照得人人眉開眼笑。
但是身為靈性導師,他展現(xiàn)嚴厲、無情的一面遠多于溫和、輕松的一面,他從不諂媚弟子,從不贊美弟子,相反的,他不斷找弟子麻煩,不斷設(shè)計情境讓弟子不舒服,以殘忍無情的說話方式鞭策弟子,所以有人甚至稱他「冷血圣人」。
追隨他多年的弟子哈特曼曾經(jīng)有感而發(fā)說,「真正的」葛吉夫使人想與他永遠在一起,可是「日常生活」里的葛吉夫總是使人想逃得遠遠的,如果不是為了修行的話誰愿意待在他身邊?
的確,葛吉夫的作略就像濾網(wǎng)一樣淘汰道心不堅的人,或者與他無緣的人,他一點都不想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在無望的人身上。他的動機是,如果你不能清醒過來,那還不如去死!
雖然他常!腹室狻箤Φ茏影l(fā)脾氣,創(chuàng)造大地震般的「震撼」,但是眼光銳利的人可以察覺這些臺風似的憤怒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可以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里從咆哮的獅子轉(zhuǎn)變成滿面春風的慈善家,菩薩低眉與金剛怒目就像是他把玩自如的兩張面具,隨時因應(yīng)不同情境而決定戴上哪一張。
有人傳說葛吉夫渾身散發(fā)某種寧靜的力量,動物可以感覺到,當他在路上散步時,貓狗都會跟隨他。雖然沒有文獻證實這一點,但是許多像狼一樣倨傲不馴的人物在他面前柔若羔羊,卻是眾多弟子有目共睹的。
他要求弟子對對服從,可是又要求弟子必須帶著清晰的頭腦。
不要相信,要質(zhì)疑一切,要親身驗證,這是第四道的首要原則。
事實上,對葛吉夫來說,善的定義很簡單,凡是有助于靈性進化的就是善,妨礙靈性進化的就是惡。所以,世俗所謂的善往往不是善,世俗所謂的惡也往往不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