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58年進學習西畫三年,使其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西方文史和繪畫理論。
1960年拜國畫大師齊白石之四子——齊良遲先生為師,成為齊先生的入室弟子,學習寫意花鳥。老三非常敬仰齊先生的人品和藝品,認真看先生作畫觀其度,聽先生講評悟其理,從大量臨摹先生的作品中悟得其神韻。先生還經常取出白石大師的佳作讓其一邊觀賞一邊聆聽教導,“你師爺(白石大師)經常說:繪畫應從臨摹入手,無論古人和現(xiàn)代人,只要有長處優(yōu)點,就應仔細的臨摹下來,學習掌握傳統(tǒng)筆墨技法后,就要面向大自然,體驗生活進行寫生,然后再創(chuàng)作,就會得心應手,好象腕下有魔力一般”。齊先生不但把自己的畫技教與老三,還把白石大師的繪畫經驗傳于老三,使其深得真?zhèn)。跟隨先生學習幾十年,先生的真誠教誨令其終身難忘,至今記憶猶新。
為追求其藝術個性,七十年代后,老三開始在齊派畫法的基礎上力求創(chuàng)新,他選擇了牡丹為主攻課題,他在齊派筆墨渾然厚重的基礎上,又吸收了眾家之長,同時綜合大自然的真實感,開始畫寫意牡丹。他非常注重寫生,每年牡丹盛開的節(jié)季,從不放棄寫生機會,去細致觀察牡丹花、葉、枝、干生長的姿態(tài),尤其風雨中多變的牡丹形態(tài),感悟牡丹的神形內蘊,使其筆下的牡丹生動、靈氣、富有飽滿的自然生命力。齊先生觀看老三的牡丹作品后大為贊賞:“艷而不媚,厚而不降”,欣然支持其大膽創(chuàng)新,開拓自己的藝術風格。
經過多年的筆耕不輟,老三悟出:“寫生求其真,而取舍;變化求其美,而不媚;構圖求其活,而有致;夸張求其神,而不狂;筆墨求其厚,而不滯”。
藝術特點
他的畫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求變,在中國的筆墨中蘊涵著西畫的神韻,充滿了時代的氣息。他的畫厚重有力、墨潤奔溢,渾然大氣,且造型生動、格調高雅、虛實兼?zhèn)、動靜結合。老三的牡丹在京城是頗具名聲,他采用的沒骨畫法使花瓣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老辣,作者追求的是牡丹的張力,活力和感染力。其筆下的紅牡丹、綠牡丹、白牡丹、黃牡丹、墨牡丹清爽高潔,生機盎然,尤其雨中牡丹堪稱一絕。作品筆墨酣暢、鋼勁拙樸有力、高貴典雅而又富有情趣,風姿動人,生動刻畫出了牡丹生命的旋律。深受國內外業(yè)內人士的高度評價。在京城被人稱其為“于牡丹”。
于老三先生不僅牡丹畫的好,其它花鳥作品也同樣被賦予了新的境趣,特別是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他力圖突破傳統(tǒng)的構圖模式和有限的畫面空間,營造大自然的氛圍,悠游于寥廓蒼茫大地,感悟大自然的恢宏與精微,不囿于一花一草之趣,在有限的畫面里努力拓展博大而廣闊的視覺空間。他筆下的花鳥形象和廣袤的自然背景交織為一體,禽鳥花木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生命的存在,在多視覺的畫面中延伸。背景的處理也吸取了西畫畫法,表現(xiàn)出豐富的空間層次。
晚年的于老三先生,通過游覽祖國名山大川的感悟,突然主攻起山水,并在短期內取得了相當?shù)乃囆g成就,其筆墨老辣、瀟灑飄逸,畫風獨具一格,筆下的山水秀麗悠遠,獨具清新美感。
于老三先生通過酣暢淋漓的筆墨畫出了他對大自然生命力的贊詠、感悟,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體現(xiàn)出博大、健康的時代精神和繼承、發(fā)揚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藝術的民族情懷,深受有識之士的喜愛、珍藏。
學術活動
應邀赴新加坡、泰國等地舉辦過文化藝術交流展。并在北京、青島、任丘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其作品多次在各大報刊雜志發(fā)表:《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經濟日報》、《北京晚報》等報刊雜志的發(fā)表作品近百幅。
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海南電視臺也曾報道,F(xiàn)被納入《中國現(xiàn)代書畫名家名作集》,《中國當代中青年書畫辭典》,還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并獲獎,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門城樓,周恩來紀念館珍藏,同時還被日本,香港,新加坡,德國,美國等地的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
2006年、2009年出版了。2008年應中國教育電視臺邀請主講《寫意花鳥畫技法》,2010年在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主講《寫意牡丹》,并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音像出版社出版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