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郭藥師 郭藥師 金朝大將。渤海鐵州(今遼寧蓋平東)人。遼募遼東人為兵,號稱“怨軍”,藥師為帥。遼亡,藥師以涿、易二州歸宋,宋令副王安中守燕山。宗望軍至三河,藥師拒戰(zhàn)于白河,兵敗降金,太宗命為燕京留守,賜姓完顏氏。后從宗望攻宋,因知宋之虛實,才使宗望懸軍深入而獲全勝。海陵即位,詔復(fù)本姓。
12世紀初葉的中國北方,正是遼、宋、金三個政權(quán)矛盾錯綜復(fù)雜、沖突逐鹿的時代。這樣的時代也就造就了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人物,其中尤以郭藥師為代表!肮帋熣,遼之余孽,宋之厲階,金之功臣也。以一臣之身而為三國之禍福,如是其不侔也”。[1]正如《金史》的這段論述,郭藥師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復(fù)無常,屢屢為變,對三個朝代的興亡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可謂時代的特殊產(chǎn)物。
一、遼之余孽
郭藥師,渤海鐵州人,其先世、生年都不詳。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國皇帝,改元應(yīng)順,占領(lǐng)了遼東50余州。天祚帝派宰相張琳討伐,在沈州為支援高永昌的女真兵所敗。于是天祚帝授燕王耶律淳為都元帥,招募遼東饑民,取報怨于女真之意,謂之“怨軍”,分為前宜營、后宜營、前錦營、后錦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巖州營共八營28000人,郭藥師就是其中的一位首領(lǐng)。從此,郭藥師就登上了歷史舞臺。
怨軍成立后,非但作戰(zhàn)不利,而且接連發(fā)生叛亂。保大元年(1121),東南路怨軍將領(lǐng)董小丑因為征討利州叛亂不利被處死,于是其手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率怨軍作亂。遼都統(tǒng)耶律余睹、蕭干率兵平叛。郭藥師等人殺了羅青漢數(shù)人,接受招安。遼從中選出2000人編為四營,任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各自統(tǒng)領(lǐng)。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為禁軍。為了徹底解決怨軍的問題,耶律余睹向蕭干建議:“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復(fù)叛,而攻錦州。茍我軍不來,城破,則數(shù)萬居民被害。所謂怨軍,未能報怨于金人,而屢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凈盡,則永訣后患。”[2]但蕭干不同意,認為“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3] 郭藥師等得以保全性命。于此,郭藥師性善多變,反復(fù)無常的特點已初露端倪。而怨軍也確如耶律余睹所說,成了遼的后患。
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金兵的進攻下,天祚帝逃奔夾山,耶律淳留守南京,改元建福,史稱北遼。耶律淳改怨軍為常勝軍。因“藥師年少壯,貌頗偉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御眾,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軍薦授殿直,從征女真,積前后功”,[4]故升郭藥師為都管押常勝軍、涿州留守。四月,宋以太師領(lǐng)樞密院事童貫為陜西、河?xùn)|、河北路宣撫使率兵10萬進攻北遼政權(quán)。由于徽宗的牽制及宋將的無能,宋楊可世部及辛興宗部先后為北遼耶律大石、蕭干所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尸相枕籍不可勝記”。[5]六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蕭普賢為皇太后稱制,北樞密使蕭干專政。七月,宋以劉延慶為都統(tǒng)制,率軍20萬再次向北遼用兵。這時,北遼政權(quán)已內(nèi)外交困,此前太尉李處溫父子潛通童貫被處死,而“當燕王僭號之初,漢軍多而番軍少,蕭干建議籍東、西奚二千余人及內(nèi)外南北大王、乙室王、皮室猛拽剌司”。[6]已對漢人不再信任。至此,蕭后和蕭干等人惟恐漢人尤其是常勝軍為變,“將謀之”。[7]郭藥師急召所部,鼓動他們投宋。于是“萬口喧呼,無不響應(yīng),遂囚監(jiān)軍蕭余慶等,乃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鐵騎五百,一州四縣奉使來降”。[8]郭藥師的降宋,使北遼失去了一支重要武裝。經(jīng)文武百官的商議,蕭后迫不得已向宋、金同時奉表稱臣,以維持茍延殘喘的局面。
二、宋之厲階
郭藥師降宋之時,上了一道極富感情的降表。他首先表達了自己對宋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同時說自己本來對遼忠心耿耿,但蕭后卻報之以怨,降宋實在迫不得已。由于郭藥師對遼情況的熟識及他擁有常勝軍這樣一支重要武裝,故宋任命他為恩州觀察使并依舊知涿州諸軍事。同降的常勝軍首領(lǐng)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趙鶴壽等也各升遷以撫之,隸屬于劉延慶部。
接到北遼的降表后,徽宗以為收復(fù)燕京在即,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為燕山府,并促令劉延慶從速進軍。劉延慶采納了郭藥師的意見:趁蕭干的主力在前線,以輕騎突襲燕京,必能得到城內(nèi)漢人的響應(yīng),燕京必取。于是命郭藥師率常勝軍千人為先鋒,楊可世、高世宣等隨后。藥師部將甄五臣率了解燕京情況的常勝軍50人夾雜在入城的城郊居民中奪取迎春門,大軍繼入,燕京7個城門分別派將領(lǐng)2人率兵200守之。這時似乎燕京歸宋必矣。但在這關(guān)鍵時刻,宋將非但未安撫城中百姓,反而下達了一條錯誤命令:盡殺城中契丹、奚人。并且宋兵紀律紊亂,到處酗酒搶劫,引起了強烈反抗,而蕭后也命令蕭干火速回援。這樣,宋軍苦戰(zhàn)三晝夜,外無援兵,僅郭藥師、楊可世及數(shù)百士兵僥幸得脫,高世宣等大部將士戰(zhàn)死城內(nèi)。這次奇襲燕京,郭藥師的計謀不可謂不高,但是由于宋兵的紀律紊亂,錯誤的民族政策,將領(lǐng)之間重重矛盾及主將劉延慶的懦弱無能,致使功敗垂成,收復(fù)燕京成為泡影。隨即劉延慶燒營自潰,遼軍進擊,宋兵大敗。至此,宋的兩次攻燕之役都告失敗。
盡管戰(zhàn)爭失敗,但徽宗仍對郭藥師恩寵有加,“進安遠軍承宣使,十二月,拜武泰軍節(jié)度使。(宣和)五年(1123)正月,加檢校少保,同知燕山府!盵9]六月,召其入朝,賜給宅第姬妾,又在后苑延春殿親自召見,“藥師拜廷下,泣言:u2018臣在虜,聞趙皇如在天上,不謂今日得望龍顏。u2019帝深褒稱之,委以守燕,對曰:u2018愿效死。u2019又令取天祚以絕燕人之望,變色而言曰:u2018天祚,臣故主也,國破出走,臣是以降。陛下使臣畢命他所,不敢辭,若使反故主,非所以事陛下,愿以付他人。u2019因涕泣如雨。”[10] 郭藥師的這番表演,深得徽宗贊賞,賜給他兩個金盆及一件御珠袍,并官加檢校太傅。宣和五年(1123)三月,依照原宋金“海上之盟”的規(guī)定,金向宋交割燕京及附近六州,金依據(jù)原約“將松亭、榆關(guān)外民戶歸國數(shù)內(nèi),索取常勝軍帥郭藥師等八千余戶,元系遼東人也”。[11]而宋認為將燕人代替常勝軍歸金,則不但常勝軍可以保留,而且又得到了燕人的土地田產(chǎn),用來供養(yǎng)常勝軍,不用國家再出錢糧,可謂一舉兩得。
郭藥師任職同知燕山府期間,自恃徽宗恩寵有加,為所欲為,飛揚跋扈。而知府王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12]凡是郭藥師所要的兵械甲杖馬匹,朝廷都盡量供給。他派部下到宋境內(nèi)的各州做生意,賺取錢財。又召集天祚帝的工匠制造各種珍奇之物結(jié)交權(quán)貴。這時常勝軍已有5萬之眾,而鄉(xiāng)兵號稱30萬。但郭藥師及其部下都不改“左衽”,即仍穿遼服,而不著宋裝。當時人將其與安祿山相比。
郭藥師雖然難以羈致,但也為宋立下了一些戰(zhàn)功。燕京被金兵攻破后,蕭干自號大奚國神圣皇帝,改元天阜。宋宣和五年(1123)六月,蕭干因缺糧率兵出盧龍嶺,攻破景州。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仁部于石門鎮(zhèn),攻陷薊州。當時形勢十分危急,童貫從京師移文嚴厲斥責王安中和郭藥師。七月,郭藥師與蕭干戰(zhàn)于腰鋪,大敗蕭干,乘勝追擊過盧龍嶺,殺傷過半。蕭干為其部下白得歌所殺,首級被獻于宋。八月,郭藥師又敗蕭干部下夔離不于峰山,生擒阿魯太師,得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尊號寶檢及涂金印,解除了遼殘余勢力對宋的威脅。
宋金的“海上之盟”只是基于夾攻遼的短暫同盟,一旦遼亡,宋金直接交界,戰(zhàn)爭也就不可避免。金天會三年(1125,宋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分東西兩路攻宋,東路軍以宗望(斡離不)為南京路都統(tǒng),自南京入燕山,連陷檀、薊州。郭藥師率常勝軍在白河與金軍相遇!八帋熤昙柞r明,步伍整肅,金人初見亦懼。斡離不乃東向望日而拜,號令諸部而進。藥師鏖戰(zhàn)三十余里,金人已北,張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13]張令徽等的逃跑,導(dǎo)致常勝軍的全面潰敗,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藥師與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議投降,蔡靖不愿,于是郭藥師扣押了蔡靖及轉(zhuǎn)運使呂頤浩等,向宗望投降。金兵入燕京。消息傳到宋廷之后,“帝猶密其事,議封為燕王割地與之,使世守,而已無及”。[14]在當時紛亂的局勢中,郭藥師不顧宋對他的浩蕩之恩,而又一次選擇了變,由宋之“厲階”而成為金之“功臣”。
三、金之功臣
郭藥師降金后,“太宗以藥師為燕京留守,給以金牌,賜姓完顏氏。從宗望伐宋,凡宋事虛實,藥師盡知之”。[14]由于郭藥師對宋情況的了解,因此宗望由燕京南下攻宋,令郭藥師率1000騎兵為先鋒。藥師辭以兵少,金人又給其1000騎兵,并且命令他所過州縣不得擅自誅殺。后徽宗禪位于欽宗的消息傳到了宗望營中,宗望惟恐宋朝有所準備而想退師!肮帋熢荒铣幢赜袀,言汴京富庶及宮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將士必破勝,可不戰(zhàn)而還。茍聞有備,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歸之未晚”。[15]這樣,宗望聽從了他的建議,而長驅(qū)直下。金天會四年正月七日,宗望所部到達汴京,由郭藥師引導(dǎo),駐于城西北的牟駝崗。此前,郭藥師曾在牟駝崗打過球,知道宋的天駟監(jiān)在此有馬二萬匹,飼料山積,于是引導(dǎo)宗望盡取之。金兵攻汴京不能下,與宋議和,金“詰索宮省與邀取寶器服玩,皆藥師導(dǎo)之也”。[16]這樣,郭藥師為金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金退兵后,宗望卻找借口奪取了郭藥師的常勝軍。
其后郭藥師的經(jīng)歷,《宋史》、《金史》本傳都未記載,在《大金國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中可找到蛛絲馬跡。金天會十年(1132)秋,時為平州守的郭藥師不知因何原因下元帥府獄,不久獲釋,但其家產(chǎn)盡為左副元帥完顏宗翰所得。對此,《大金國志》作者有一段評論十分恰當:“大金雖以權(quán)宜用之,其心豈不疑之哉?始奪其常勝軍并器甲鞍馬散之,繼奪其家財沒入之,藥師得不死幸矣!盵17]從此,郭藥師就不見載于史籍了。
《金史》稱:郭藥師,渤海鐵州人也。遼國募遼東人為兵,使報怨于女直,號曰“怨軍”,藥師為其渠帥。斡魯古攻顯州,敗藥師于城下。遼帝亡保天德,耶律捏里自立,改“怨軍”為“常勝軍”,擢藥師諸衛(wèi)上將軍。捏里死,其妻蕭妃稱制,藥師以涿、易二州歸于宋。藥師以宋兵六千人奄至燕京,甄五臣以五千人奪迎春門,皆入城。蕭妃令閉城門與宋兵巷戰(zhàn)。藥師大敗,失馬步走,逾城以免。宋人猶厚賞之。
金史太祖割燕山六州與宋人,宋使藥師副王安中守燕山。及安中不能庇張覺而殺之,函其首以與宗望,藥師深尤宋人,而無自固之志矣。宗望軍至三河,藥師等拒戰(zhàn)于白河。兵敗,藥師乃降。宗望遂取燕山。太宗以藥師為燕京留守,給以金牌,賜姓完顏氏。從宗望伐宋,凡宋事虛實,藥師盡知之。宗望能以懸軍深入,駐兵汴城下,約質(zhì)納幣,割地全勝以歸者,藥師能測宋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及兩鎮(zhèn)不受約束,命諸將討之,藥師破順安軍營,殺三千余人。海陵即位,詔賜諸姓者皆復(fù)本姓,故藥師子安國仍姓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