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熊國炳,原名熊廷南,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通江(今萬源市竹峪鄉(xiāng)太平村)人。10歲讀書,12歲因家貧失學。父母迫于生計,忍痛將熊廷南過繼給焦家坪熊邦杰為子,更名熊國炳。
人物履歷
熊邦杰以行醫(yī)為業(yè),勉強糊口,使熊國炳重新入學。一年后棄學,隨養(yǎng)父采挖中草藥。民國5年(1916)4月,養(yǎng)父于出診途中不幸溺水去世。年余,養(yǎng)母也一病而終。熊國炳孤獨一人,債臺高筑。民國9年12月,娶太平山趙紫香為妻。熊國炳不堪忍受地方勢力的欺壓,憤然離開熊家坪,搬上太平山與岳父同住。5年后到天池寨開墾荒山,一家人搬進深山老林,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熊國炳在一次捕獵中誤中他人所設毒箭,竟用草藥敷好傷口,保全了生命,被山里人稱為“巴山勇士”。民國19年春遷回熊家灣老家,靠狩獵、販賣山貨、打短工、抬滑竿以維持生計。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后,熊國炳被群眾推選為竹峪鄉(xiāng)赤衛(wèi)軍隊長和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1月,熊國炳在創(chuàng)建赤北、赤江、洪口、南江、巴中等五縣(區(qū))蘇維埃政權中,積極肯干,勤奮努力,受到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的贊賞。經鄺繼勛、袁克服推薦,擔任川陜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委員,參加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的籌備工作。2月初,經袁克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川陜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熊國炳當選為中共川陜省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33年2月中旬,成立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熊國炳被推選為川陜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抓政權建設,實行土地革命,組織地方武裝,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政績斐然。是年6月反“三路圍攻"勝利后,根據地擴大一倍以上。熊國炳帶領工作組,日夜兼程,僅10多天就建立江口等6個縣蘇維埃政權。在8月初川陜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仍被選為川陜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親自簽署發(fā)布《川陜省蘇維埃政府肅反條例》等重要文件,力主肅反實事求是,注意保護革命干部。赤江縣蘇維埃主席趙有義,有人誣告他田多地廣,招租納佃。熊國炳與省工農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商議,及時派員調查后,親赴毛浴鎮(zhèn)召開赤江縣蘇維埃執(zhí)委會議,澄清事實,并保薦趙有義任川陜省戒煙局局長。1933年12月底,長池縣原下兩區(qū)團總廖豐伍糾集30余人,乘夜襲擊元潭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搶走紅軍運輸隊的槍支。正在下兩區(qū)指導工作的熊國炳獲悉后,立即帶赤衛(wèi)軍、游擊隊50余人追捕,將廖豐伍等全部抓獲。
在反“六路圍攻”中,熊國炳奔忙于戰(zhàn)爭前沿陣地,組織后勤人員送糧食、運彈藥、抬傷兵。1934.年7月,反“六路圍攻"進入最激烈階段,為贏得萬源保衛(wèi)戰(zhàn)的最后勝利,熊國炳派人到后方向群眾買糧、借糧;又親自帶人在南天門、青龍觀等大山區(qū)走鄉(xiāng)串戶,動員老百姓捐獻玉米、洋芋。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熊國炳帶領通信員冒著槍林彈雨抬傷員。運輸任務緊急時,又命通訊員牽他的馬去運送物資。熊國炳還多次組織慰問團,到大面山、玄祖廟、南天門、青龍觀等前沿陣地慰問紅軍。
1934年12月,在川陜省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熊國炳再次被選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翌年春,熊國炳率領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離開根據地,向西轉移。紅軍撤出川陜革命根據地后,軍閥和地主還鄉(xiāng)團實行殘酷的階級報復,整個蘇區(qū)陷入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中。熊國炳尚未成年的長子被還鄉(xiāng)團殺害于石磐關,次子被打死在觀音巖,妻子趙氏帶傷外逃被活活餓死;生父熊朝興、生母鄧氏數次遭捆打吊押,肢體殘廢;弟熊廷文,受到百般摧殘后,逃至深山結宅而居;已出嫁的三個妹妹,均遭還鄉(xiāng)團的殘酷迫害,流落他鄉(xiāng)。
1935年5月,張國燾成立自任主席的“西北聯(lián)邦政府”后,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成為有名無實的機構。熊國炳對張國燾的獨斷專橫不滿,受到張國燾的冷遇。熊國炳在憤懣苦惱之時,中共川陜省委婦女部長張庭富深知他對黨忠誠,十分欽佩,經常安慰他,勸導他,逐漸產生了愛戀之情。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得知此情后,在戎馬倥傯中為他倆牽線搭橋,在毛兒蓋結成革命伴侶。是年11月18日,熊國炳任西北聯(lián)邦政府副主席。1936年1月,四川省蘇維埃政府在蘆山縣城成立,熊國炳任省蘇維埃主席。6月底,紅二、四方面軍在甘 孜會師后,將大批黨政干部派往部隊任職,熊國炳任紅四方面軍總后勤部經理處處長。10月,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后,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作戰(zhàn)。11月10日,黨中央批準成立由陳昌浩、徐向前等11人組成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熊國炳為委員。西路軍與數倍于己的馬步芳馬家軍血戰(zhàn)河西走廊,鏖戰(zhàn)倪家營,浴血梨園口,最后兵敗祁連山。1937年1月,熊國炳和鄭義齋率后勤總部和紅九軍余部在臨澤突圍,張庭富英勇犧牲。3月13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石窩山成立,由李先念、王樹聲等人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熊國炳任委員。因戰(zhàn)況緊急,熊國炳將后勤部200余名工作人員全部編入戰(zhàn)斗連隊,隨西路軍右支隊行進。右支隊被敵人沖散,大部分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熊國炳的警衛(wèi)員中彈長眠疆場。熊國炳單槍匹馬沖出敵群,剛跑上雪山,后腦被子彈擦傷,戰(zhàn)馬又被打死,將他摔進一個雪坑,腳被凍爛,仍以強大的毅力爬行。至半夜,巧遇兩位打散的戰(zhàn)友,他們在崖下燒起一堆火,將熊國炳腿上的冰烤化。此時,畢占云支隊的參謀方震帶著一班人尋找部隊,與熊國炳相遇。方震留下5名戰(zhàn)士攙扶熊國炳追趕部隊。在一個雪山腳下,又碰上數十名馬家軍騎兵,熊國炳被俘。熊國炳只承認是個伙夫,敵人見他穿戴破爛,雙腳被凍壞,估計不是什么大官,就把他關在裕固族頭人的帳篷里,后被頭人悄悄放行。熊國炳帶著傷痛,沿祁連山西行,到酒泉屯升鄉(xiāng)九家窯后,被一位張姓老人收留,并用土法給他治愈了凍傷。為不連累張大爺,熊國炳到了酒泉城。酒泉城里,國民黨正大肆搜捕紅軍,將熊國炳列入“首犯”之一,懸賞1200元鋼洋活捉他,懸賞600元買他的人頭。熊國炳白天在王家醋坊幫工,晚上藏王爺廟神像后安身。后經人介紹,與白玉生結婚。熊國炳為懷念張大爺的營救之恩和張庭富的相愛之情,遂改名張炳南,起早貪黑挑貨郎擔,擺紙煙攤,賣鹽、賣大餅謀生。民國34年(1945),全家人搬到玉門油礦做工,因收入微薄,仍不得溫飽。民國37年底又舉家返回酒泉,靠賣火油、擺干果攤為業(yè)。
民國38年(1949)9月下旬酒泉解放,熊國炳的三個養(yǎng)子均已成人。1951年9月,熊國炳向人民政府填寫參加過革命的登記表,政府給“補助款”50元、麥子4石。熊國炳以此為本,經營磨坊。年底,熊國炳乘車到陜南,翻越200里巴山,只身回老家,在康家梁見到腳趼眼瞎的父親。自此,他與父親、弟弟同住。1952年2月28日,萬源縣給熊國炳家填發(fā)了土地房產所有證書。鄉(xiāng)親問熊國炳為啥不找黨和政府?熊國炳沉痛地說:“川陜根據地出去那么多的人都死了,但我還活著,我沒有臉去找組織。"1956年冬,熊國炳向鄰居借款40元作路費,返回酒泉。1957年底,民政部門補助熊國炳200元,幫助他和老伴一道遷回四川老家。熊國炳想長留故土,因山高坡陡,缺少面食,老伴生活不便,于1959年4月再次復遷酒泉;氐骄迫,子、媳均已外出,生活更加困難。1960年10月底,這位身經百戰(zhàn),年屆62歲的紅軍高級將領,隱姓埋名20多年,終于閉上了眼睛,拖著浮腫的身軀去追趕“川陜根據地出去的那么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