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顧生岳,一九二七年生。浙江普陀人,擅國畫,浙江美術學院。1949年畢業(yè)于上海美專, 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歷任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畫院副院長,杭州市美協(xié)主席,中國 工筆畫學會顧問,F(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副院長、中國工筆畫藝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生平
1927年生,祖籍大礎I謚凵繳蚣頤擰?/p>
1949年畢業(yè)于上海美術?茖W校。次年進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深造,兩年后留校任教。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1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
1985年升為教授。歷任杭州市美協(xié)主席(1958~1975)、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1977~1987)、浙江畫院副院長(1984~1997)、浙江人物畫研究會會長(1988~1998)、中國工筆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4年至-)。擅長速寫和工筆人物畫。
人物風格
一派風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藝術領域內,也有類有群。以類聚群分論,顧生岳先生,位于浙派人物畫、新浙派之列。為了更好了解顧生岳先生其人其事,我們不妨先掃描一下浙派的大致演變:
浙派人物畫,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這一畫派,以浙江美術學院為發(fā)源地,在潘天壽等人的努力下,在充溢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時代審美時尚浸淫中,自覺承接杭城自古以來深厚的文人畫傳統(tǒng),延續(xù)歷史悠久的文人畫發(fā)展“文脈”。 其核心畫家有李震堅、方增先、顧生岳、吳山明、周昌谷等。
浙派畫家,矚目現(xiàn)實生活,選取現(xiàn)實生活或民族歷史中的優(yōu)美和壯美的人物、事物入畫,成為其題材審美取向;以寫實造型為骨,傳統(tǒng)筆墨為肉,意象表現(xiàn)為筋描繪現(xiàn)代人物圖像,成為其形象塑造審美取向;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線韻表意精神相結合的評判原則,成為其審美評價標準的核心;追求生活氣息濃郁、健康清新、雅俗共賞的意味境界,成為其審美情趣取向。
有繼承有發(fā)展,進入90年代以后,浙派人物畫又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顯的個性化發(fā)展的風格傾向。到現(xiàn)在,新氣象不斷涌現(xiàn)。因此,這一畫派又被人稱之為新浙派。新浙派的繪畫最講究傳統(tǒng)筆墨性,即以書入畫,以線造象。畫家們十分追循現(xiàn)代美術的構成性。新浙派,既傳統(tǒng)十足,又現(xiàn)代十足。
總之,在中國畫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上,浙派人物畫家們建立起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體系。這個體系解決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古典傳統(tǒng)與西方藝術關系,對素描對基本功的中國式、國畫式理解,在對人物造型的平面性、虛擬性、主觀性、結構性的自覺把握中自由把握筆墨與造型的關系,寫生與對人之“天”的自然生動傳達,及其對速寫對形象記憶畫的要求等等。浙派人物畫體系性一個重要特點,它不是一種純經(jīng)驗性實踐性的操作系統(tǒng),而是一個實踐與理論、實踐與美術史論緊密結合的體系。浙派人物畫的體系性,還表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基礎課程的設置及人物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的一整套完整有機的系統(tǒng)。
回望一派風光,顧生岳先生,個人繪畫成就,無疑為畫壇增色不少,可謂一派代表;執(zhí)教鞭教畫育人幾十年,無疑是功莫大也。放眼江南,可言桃李燦爛。
童年故鄉(xiāng)
美術史論家鄧白先生如此評價顧生岳先生的藝術:
“既富有傳統(tǒng)特色,又洋溢著時代氣息,工而不板,細而不纖,謹而生動,平凡而精奇,無一筆茍下,無因襲陳套,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給人物畫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fā)展途徑。”
藝術家的故事,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顧生岳也不例外。
顧生岳,祖籍大矗?927年,生于舟山沈家門。
“雖然我出生在舟山,但我的祖籍是在寧波大矗搶鎘形彝曄逼詰募且!碧崞鶩攏訟壬媧悍紓拔沂?歲時第一次去鎮(zhèn)海,記得當時有一家賣門畫的店鋪,掛滿五顏六色的圖畫,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u2018美術展覽u2019,讓我賴著不想回家!
故鄉(xiāng)的景象就這樣滲入到記憶之中,伴隨著顧生岳的藝術人生。
受時代潮流影響,顧生岳早期多鐘情于場面宏偉的作品!洞号R東海》是其典型代表作。從熟悉的題材下筆,含有太多故鄉(xiāng)意象。
《春臨東!樊嬅婧陚延^,圖中大小船只無數(shù),船帆層層疊疊,一眼望不到邊際;船上人頭攢動,眾人都在忙碌之中觀看文藝演出。全畫洋溢著一種喜氣洋洋、蓬勃向上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顧生岳還創(chuàng)作了一組《童年組畫》,他就把很多當時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在了畫紙上,“其中有舟山的漁港、漁船和鎮(zhèn)海的民風、習俗”。解釋組畫之二《二月春風》時,顧生岳先生說:“騎在爺爺背上,手拿風車,迎著二月春風,眼前是一片團團旋轉的五色花環(huán),真是童年一大賞心樂事。簡練的造型,五彩繽紛的背景,渲染出爺兒倆內心的快樂!
對家鄉(xiāng)情有獨鐘的顧生岳,還深入到家鄉(xiāng)的歷史取材,為家鄉(xiāng)的先賢畫肖像。如《沈光文肖像》、《賀知章肖像》等。
工筆見功夫
當然,“不隨波逐流,目光向下而精神向上”的顧生岳先生,其作品并非只在家鄉(xiāng)取材。其工筆人物畫代表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有《維族長老》,九十年代有《弘一法師像》,新世紀有《走進印第安》系列等。
《維族老人》,一位新疆老人手拄拐杖側身而站。厚重的黑色棉袍和蓬松的髯白胡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顧生岳淡化了背景環(huán)境和衣物紋路的處理,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到了老人的頭部和手部上,而這兩個地方正是體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和畫家功力的所在。從老人的眼神中讀者能看到一位長者的睿智和堅定,在老人滿是皺紋的手上讀者又能感受到人物所經(jīng)歷滄桑。如果我們更細心些,我們還可以看到顧先生的創(chuàng)新努力:嘗試脫離工筆人物畫追求寫實的程式而追求更具形式感的繪畫語言。
后期,顧生岳先生不拘泥于繁瑣的細節(jié),而是在對象的一顰一笑間將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進行準確的表現(xiàn)。同時他也開始逐漸淡化背景環(huán)境的描繪。通常只是選取最具有典型性的寥寥數(shù)物甚至以單一的顏色來烘托人物特性。這種繪畫語言體現(xiàn)了顧生岳先生對人物畫傳統(tǒng)模式的突破和對藝術新境的不斷追求。―――這從《弘一法師像》等作品中可以體會到。
談畫論藝,顧生岳先生有口頭禪:“古樸”、“厚重”。初聽時人們常將“古樸”、“厚重”聽成“骨破”、“喉腫”,不明其意。有調皮的學生背后學他的口音,甚至稱他為“古樸先生”和“厚重先生”。這在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古樸、厚重的審美喜好。顧先生提到較多的是漢唐石刻,也經(jīng)常提起潘天壽的藝術,家中會客廳陳設的是沙孟海蒼勁有力的書法、漢代畫像石的拓片、學生采風時帶來的土陶。這些陳設從表面看,與他從事的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有一定的反差,其實相輔相成:“工而不板,細而不纖,謹而生動,平凡而精奇”,看似矛盾,實則,真藝存焉。
教育速寫
論起資歷來,顧生岳先生是浙江美術學院(即現(xiàn)在的中國美術學院)第一代工筆人物畫教授。
顧生岳早期的一位學生這樣回憶說,早在40年前(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在浙江美院附中讀書時,就在美院陳列館看過顧生岳先生的速寫展覽,當時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40年后的今天,再看顧生岳先生的速寫,不管是舊畫還是新作,依舊是那么令人賞心悅目。
當年,他與方增先等人積極配合潘天壽院長關于中國畫教學改革的思路,推動了中國人物畫專業(yè)素描教學體制的健康發(fā)展;他所倡導的“三寫(慢寫、速寫、默寫)”教學體制和“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畫)、速(求速)!钡乃賹懸E,是對美術院校速寫教學理論的重大貢獻,極具理論的嚴密性和實踐價值。
顧生岳的速寫,一張張浸透著畫家激情和靈感的畫面,不僅捕捉住了人物的時代氣質與特征,而且還力求在藝術形式與表現(xiàn)技巧上有所拓展,其用筆的洗練,形神的生動及技法上的創(chuàng)意,使速寫的藝術特色得以充分的彰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山明如此評價說:“顧生岳先生是一位對新中國速寫藝術的發(fā)展有著重大貢獻的教育家與藝術家。顧生岳先生的速寫已超出一般作為素材的含義!
綜觀顧生岳先生的藝術人生,用文字來素描,那便是:擅長速寫和工筆人物畫,其速寫注重以形取神,工筆人物則力求擺脫幾百年來陳陳相因及日益纖細、浮薄的積習。在時代和人民生活的基點上,融通中西,開拓創(chuàng)新,運用單純中見豐富、渾樸中見精微、凝重中見靈變的個性化藝術語言,給人物畫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fā)展途徑。不愧為現(xiàn)代浙派人物畫的代表人物。
作品
1979年《顧生岳人物速寫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顧生岳速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79年《吐魯番速寫》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情、意、活、速———顧生岳的人物速寫》教學錄像片(浙江美術學院錄制,浙江電視臺轉播)。
1988年《顧生岳人像速寫》畫冊兼技法理論書,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6年《阿米娜》等六幅作品參加首次全國速寫大展,載入《當代速寫》。
1998年《當代中國畫名家名作賞析與技法精萃———著名人物畫家顧生岳專輯》光盤。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1999年《塔吉克牧人》等九幅速寫為浙江博物館收藏。
2000年《顧生岳速寫》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2001年《顧生岳工筆人物畫》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評價
顧生岳先生是一位使命感很強的美術教育家。雖然他的主課是中國工筆人物畫,但為了加強學生的造型能力,從中國人物畫發(fā)展的長遠戰(zhàn)略考慮,他特別關注造型基礎教學。無論作為教師或擔任系主任,他對中國畫造型基礎課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從未間斷過。在教學實踐中,顧先生是“三寫”(慢寫、速寫、默寫)教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它成為中國畫系造型教學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特色之一,并且還對全國許多兄弟院校的素描教學的改革產(chǎn)生了影響。 ——吳山明
他的人物畫初宗吳道子、李公麟,轉而服膺陳老蓮,經(jīng)歷了從寫實、寫真到寓意、象征的過程。近年來他的工筆畫擺脫幾百年來陳陳相因、纖細浮薄的積習,創(chuàng)造了一種洗練純凈、渾厚典雅的風格,成為工筆人物畫界的一朵奇葩。 ——汪大偉
榮譽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獲獎,作品被選入典集或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并有10種個人畫集、2部美術理論著作、多篇學術論文和一些美術教育學錄像片問世,事跡曾入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家名鑒》(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編)、《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編)等辭書。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特殊津貼。為現(xiàn)代浙派人物畫代表畫家之一。
語錄
我從事美術教學和美術創(chuàng)作半個世紀,50年的風雨歷程,留給我體會最深的是必須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在傳統(tǒng)、時代和生活的基點上尋求自己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二三百年來,工筆人物畫日趨衰落,形成了纖弱、瑣碎、浮薄和平庸的習氣,我很想跳出這個誤區(qū),遠追漢唐高簡凝重的格局和開創(chuàng)精神,并汲取外來藝術的營養(yǎng),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我對自己提出了4點要求:
1.簡,即以少總多,在單純中求豐富;
2.厚,即努力探索高簡樸厚藝術境界;
3.靜,塑造寧靜、凈化的藝術世界;
4.神,揭示人物神態(tài)和本質的美。
相關書籍
內容簡介
《大師藝術教育經(jīng)典:顧生岳》是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設項目,為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藝術教育設立的重點項目之一。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設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zhàn)略決策和上海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上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重大舉措,其目的是為上海城市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使優(yōu)秀的治學精神與風范百代傳承,澤披后世。
“大師藝術教育經(jīng)典”推出十位美術教育界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們親歷、見證共和國美術教育發(fā)展的歷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新中國美術教育發(fā)展史。他們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成績斐然,成為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總結其藝術教育人生經(jīng)歷,展望藝術教育前景,將為中國當代藝術教育建立一個經(jīng)典型、權威型的人才知識庫,為當今藝術教育提供借鑒,為中國民族文藝復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顯示全部>>
摘要
如《維族長老》就是這樣。由于在速寫中已較好地抓住了人物的瞬間神態(tài)特征,如深邃的眼神、緊閉的嘴唇、沉思的意態(tài),把這位長者飽經(jīng)風霜、涉世很深、威嚴自矜、沉著倔犟的內心世界,用線條把臉孔、衣服、頭巾和手作一些組織整理。去掉衣服的細節(jié)變化,用道勁方折的長細條概括外輪廓,使形象單純而有力度,也進一步強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以大塊的黑、白、棕、黃色彩構成了深沉莊重和人物氣質特征相稱的基調,力求達到神、簡、厚、靜的要求。該畫于1982年參加浙江中國畫展赴北京展出。在座談會上,著名美術評論家孫美蘭先生認為:“這幅畫有一定深度,在內容上、人物刻畫上,以至審美觀上都有所突破。在浙派人物畫原有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此畫曾被選入現(xiàn)代中國畫作品展覽去蘇聯(lián)展出,后被上海美術館收藏。其他如《紅衣少女》、《黃薔薇》、《白衣姑娘》、《搗酥油》、《絲路古曲》、《維吾爾花帽》和后來創(chuàng)作的《阿訇》和《山西老漢》等作品也都是根據(jù)速寫加工而成!都t衣少女》、《黃薔薇》是取速寫中美麗的少女形象,嫻靜的姿態(tài)和富有地方特色又適合于用工筆重彩表現(xiàn)的服飾;《搗酥油》則是取速寫中藏族女子搗酢油時富有雕塑感的動態(tài);“絲路古曲》主要想表現(xiàn)速寫中吹喇叭的維族老漢全神貫注地浸沉在音樂旋律中的神態(tài);《阿訇》則是我想嘗試把速寫中非常簡練概括的形象直接搬到工筆人物畫中,完成后效果還可以。在把速寫加工為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用速寫或照片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其作用大不一樣。因為速寫中蘊含著我的作畫激情和對物象的感受與理解,而且可以當場進行加強和減弱,這一點照片就很難做到,所以在下鄉(xiāng)實習時,我很少帶照相機,并希望學生也這樣做,但有利也有弊,不帶照相機學生雖然可以專心畫速寫了,但想收集一些色彩素材就比較困難,特別是我和學生一起,在甘苦與共、以苦為樂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動人的場面,不能及時用照相機拍下來,留作紀念感到遺憾。
在這段時間(1980年到1983年)內除上述作品外,我還創(chuàng)作了《王維詩意圖》、《織網(wǎng)》等作品?梢哉f,在我一生藝術歷程中,這是我創(chuàng)作欲望最旺盛、創(chuàng)作最多、創(chuàng)作風格變化較大的年代,這是和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推動分不開的。這些作品參加了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展覽,受到好評,并于1983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輯集出版《顧生岳工筆人物畫輯》。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在70年代晚期,我去甘南藏區(qū)和新疆吐魯番、巴里坤等地體驗生活所得的豐富感受和大量的速寫素材,回來后進行創(chuàng)作的。
1983年我到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區(qū)深入生活。彝家古老質樸的風俗習慣和富有特色也很入畫的服飾,給我印象很深,回來后創(chuàng)作了《彝族漆器》、《虎的傳人》、《涼山之夜》和《彝族女子》等作品!痘⒌膫魅恕肪璜I給浙江博物館,《彝族漆器》被德中友協(xié)收藏。
1987年,我去泰國參觀訪問,進行藝術交流。泰國地處亞熱帶,陽光燦爛,藍天一碧,到處是金光閃閃的寺廟和披著紅色袈裟的僧侶,一種佛國神秘的情調深深打動了我,于是創(chuàng)作了《少女與大佛》、《祈禱》、《高僧》、《泰國神像》、《泰國舞姬》、《泰國女郎》和后來畫的《黃金冠》等作品。其中《少女與大佛》和《祈禱》在中國工筆畫大展和全國美展中獲獎。經(jīng)歷了多次創(chuàng)作實踐,使我更深切地體會到生活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也感到速寫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的老同學鄭朝教授說的我的創(chuàng)作得益于速寫!
目錄
第一章 藝術人生
我的藝術道路
《紅衣少女》凝結的情誼
第二章 藝術教育
對改革中國人物畫教學的思考
潘天壽先生與中國畫教學
關于發(fā)展工筆畫教學的一些看法
浙美中國畫系人物造型基礎教學的回顧和瞻望
我系分科教學回顧
《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序
顧生岳對新中國速寫教學的重大貢獻
教育典范師德傳承
回憶大漁島——致顧生岳老師的一封信
第三章 藝術觀念
漫談工筆人物畫傳神寫意問題
情、意、活、速——速寫傳神的要領
談談浙派人物畫
一條寂寞艱辛,卻又充滿了無限希望的藝術之路
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的藝術特色
和學畫青年談談繪畫基本功的問題
談談在寫生中用幾何形體觀察和概括自然物象的問題
第四章 評論與訪談摘要
凈化人生一一顧生岳的藝術
潘絮茲先生在通信中對顧生岳藝術的評價(摘要)
著名工筆人物畫家顧生岳(摘要)
修行四十年
修煉又十六年
顧生岳先生速寫的審美特色和價值
關注工筆人物畫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顧生岳工筆人物畫淺探汪大偉
感受顧生岳先生的工筆精神
顧生岳先生與他的新著《工筆人物畫探》
無心月圓——顧岳先生工筆人物畫《弘一法師》賞析
關于《顧生岳速寫展》的部分致辭與筆談摘要
致辭:潘公凱、林曉峰、劉健、潘耀昌、戴宏海等
筆談:高照、范達明、李子侯等
訪談摘要——尉曉榕、丁中一等
藝術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