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木增

    木增

    木增(1587年9月19日-1646年9月9日),字長卿,又字生白,號華岳。納西族名阿宅阿寺(A-chai A-ssu,一譯阿宅阿詩)。麗江第十九代土司,官拜麗江知府。木增在位期間是麗江土司的全盛時期。木增信奉藏傳佛教,并取藏族名“松弄熱登”(又作四郎羅登、薩當杰布)。第十世噶瑪巴·秋英多杰在與格魯派的斗爭中失勢后,曾逃到麗江避難。此外,他推崇中原的儒學,徐霞客來到麗江時,曾是木增的座上客;木增讓徐霞客擔任兒子木懿的老師。木增與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靖都以工于詩文而知名,六人并稱“木氏六公”。著有《嘯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錄》等多部詩集。


    人物簡介

    木增(1587-1646),字長卿、益新,號華岳、生白,納西名阿宅阿寺。明代麗江府第十二任土知府木青之長子。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襲知府職,時年11歲。

    木增是我省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少數(shù)民族藏書家,亦是麗江地區(qū)木氏土司世襲470年共22代中學習漢文化最多,并在政治、經濟、文化、圖書的保存方面都取得較大成就的一代開明英主。納西族之所以成為我省少數(shù)民族中一個文化較發(fā)達的民族,是與木增發(fā)揚光大祖輩重學習的風氣,引進漢文化、讀書愛書、重視文化教育分不開的。《明史.土司傳》云:“云南諸土官知史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笨梢姰敃r麗江木氏土司在學習和接受漢文化方面,是首屈一指的。而木氏土司也以其“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和“富冠諸土郡”得以與蒙化(即巍山)土府、元江土府并稱為云南三大土府。同時為清代以后納西社會漢文化的普及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準備了條件。而木增在位的這段時期,因其諸多業(yè)績,成為納西族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其也被當?shù)厝俗鸱Q為“撒旦杰波”(麗江王)或“木天王”,在許多寺廟中,塑有其像,并名垂后世。

    木氏家族的興旺不是偶然的,木增的祖輩均倡導學習漢族詩書文化、木增自小熱愛圖書,熟讀經史書籍,勵精圖治,志存高遠。木增世襲土司之職時,四川鄉(xiāng)城一帶土著頭人,妄想乘木氏新歷幼主,以數(shù)千騎進犯邊寨,“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小木增深知這一道理,不顧自己年幼,率家將前往克敵,并親執(zhí)桴擊鼓,冒矢石以進,“丈夫未可輕少年”,眾兵見幼主如此勇敢,個個奮勇鏖戰(zhàn),大獲全勝后又乘勝追擊至四川木里、鄉(xiāng)城、巴塘和西藏的芒康、鹽井等地,木氏土司的范圍逐漸擴大,外敵從此不敢來犯,木增的統(tǒng)治地位也更加鞏固,更為木增安邦治國一心一意發(fā)展麗江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奠定了一條平坦的道路。

    民族和睦

    “人生志氣立,所貴功業(yè)昌”,木增學以致用,善于總結歷史經驗。他從唐王朝中央政權出于扶持南詔政權以抵御吐蕃的需要,支持南詔吞并其余諸詔而導致越析詔最終敗亡的慘痛教訓中,明白了只有依附中央王朝,爭取支持,從而擴張自己勢力的重要性,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采取了進取親和政策,在遼陽發(fā)生戰(zhàn)事時,主動捐助朝庭軍餉1萬兩銀子,并上疏。萬歷帝喜曰:“麗江遐荒之臣,聞討賊之舉,助餉至以萬金,急公一念,良可嘉嘗,宜加三品服,以示風勸!比f歷四十八年又捐銀1千2百兩用于解京軍前買馬,萬歷帝賜“忠義”二字。天啟二年(1622)再捐銀1千兩,以及礦產和土特產品,并上疏十事:“一曰敬天法,二曰愛身修德,三曰愛民,四曰用賢,五曰納諫,六曰辨邪正,七曰慎刑,八曰重信,九日平遼,十曰圣學!泵黛渥诖髳偧渭{,京都爭先傳閱。據(jù)《明史錄》載,木氏向明王朝進貢多達18次。木氏土司還承擔了入朝受封、差發(fā)、貢賦、征調運籌糧草等義務,并積極幫助明王朝征剿平亂,并趁機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木氏對中央王朝的依附和支持,使明王朝視納西族木氏為能“節(jié)制吐蕃”“輯寧邊境”的“西北藩籬”,并多次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封賜,其中見之于記錄的就多達28次,如,萬歷三十四年,授中憲大夫。天啟三年,授封中憲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崇楨十三年,授四川布政司左布政。十七年,欽加太仆寺正卿等職銜。正因為得到了朝廷的諸多封贈和嘉獎,并擴大了勢力,使得木氏政權更為強大,勢力范圍更為廣闊,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更為密切,為納西族的發(fā)展和吸收先進的文化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有了上述條件,木增在任期間大力發(fā)展經濟,在南坪、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木里,西藏鹽井等地開發(fā)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等。在康巴藏區(qū)組織興修水利,引種稻谷。發(fā)行鑄有木增字樣的銀錠。并在先輩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興土木,擴建興建木氏府署,建忠義坊,修建白沙大定閣、金剛殿等建筑,增修福國寺,捐修重建鶴慶莊子宮,捐修祿豐大石橋、賓川五孔大石橋、西藏鹽井橋等。萬歷年間木增又捐款1萬多兩銀子,在雞足山上建造悉檀寺,并在永勝、賓川、鄧川等地購置1千多畝田地,捐給雞足山,為雞足山刻印經書,請徐霞客修《雞足山志》。《新纂云南通志》稱:“山中功德,以增為最”。

    木增

    藏書萬卷

    納西族地區(qū)是藏族文化南傳、云南內地文化北傳的交匯地。木增在重視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也出于木氏統(tǒng)治目的,采取“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在麗江地區(qū)實行“順俗施政”和“順俗施化”的開明政策,繼承先輩方略,支持藏族、蒙古族篤信的藏傳佛教。在藏區(qū)支持修建不少喇嘛寺,在鶴慶龍華山、西山、松桂等地建佛教寺廟,并捐贈佛經(今鶴慶縣圖書館收藏有木增在江蘇刻印,捐給鶴慶佛寺的10多種經書)。

    木增不僅自己熟讀經史書籍,且文學修養(yǎng)很好,還非常重視并身體力行地在納西族家族中倡導漢文化。他竭力聘請內地文人到麗江給其子弟傳授漢文化,或送子弟外出求學,系統(tǒng)接受漢文化教育,從而使先進的漢文化在麗江納西族地區(qū)得到傳播。同時在麗江建立了“玉嵩書院”和“萬卷樓”,并不惜重金廣泛搜集各類書籍,據(jù)乾隆《麗江府志》說:“增又好讀書傳,極群籍,家有萬卷樓。與楊慎、張含唱和甚多!睘楦玫貙W習漢文化,木增花巨資在所住府署左建了土樓三層,又不惜工本,從內地購進大量書籍,置于三層樓中,

    “樓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數(shù)萬卷,群書鋟版亦能備其大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萬卷樓”,木增有《檢書》詩云;“萬卷渾如鄴架藏,清藜小閣滿云香”,生動地描畫了“萬卷樓”藏書之富。

    而這盛極一時的萬卷樓亦是木氏家族傳經授科,披詠酬唱互相學習的主要場所和文化享受,F(xiàn)樓雖毀,書已散失,但仍有零星書籍散落民間,上面印有“萬卷樓記”字樣。木增不僅自建藏書樓藏書,在許多寺觀中也曾特建藏經閣,據(jù)史載明清了兩朝,麗江地區(qū)寺觀眾多,這些寺廟、道觀都設有藏經樓,收藏了相當數(shù)量的經籍。如,雞足山華嚴寺,明熹宗根據(jù)木增的要求,賜佛經藏于此,并賜名該寺為“祝國悉檀寺”。永勝靈源寺觀音寺藏經樓,也曾收藏了相當數(shù)量的經籍。在退隱岑山解脫寺專心讀書著述期間,木增還重刊版刻了《慈悲梁皇懺法》經卷一部存于寺內。這些經卷至今仍有部分藏于麗江縣圖書館。而這些經卷至今得以保存,是與木增一生愛書惜書,懺誠信佛分不開的。他在倡導學漢文化同時,為保存?zhèn)鞑D書經籍,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聘請西藏高僧到麗江,編?滩匚姆鸾洝洞蟛亟洝,歷經九年,于天啟三年(1623)共刻成108卷的麗江版大藏經,其中一套捐給西藏拉薩大昭寺。這是在藏區(qū)第一次正式雕版的《甘珠爾》,是大昭寺的珍貴文物之一。

    文獻大家

    “人生富貴駒入隙,唯有榮名壽金石”天啟四年(1624)38歲的木增成名隱退,讓位給兒子木懿,自己在玉龍山南芝山別墅靜居,把他的大半生光陰花在參神秘居,寫詩賦文和教育子弟上。本著“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的精神,木增積極招迎中原文人名士和各方人才到麗江,促進文化交流,并廣泛與本省及中原著名文人交往,先后邀徐霞客、但當和尚到麗江,與之結為文字之交。與楊升庵、張志淳、董其昌、周延儒、張邦紀等名士詩書往來,互相酬唱。這樣的往來使木增眼界大開,在文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傳世的詩詞賦有一千多首,分別收在《云淡墨》、《空翠居集》、《嘯月堂集》、《山中逸集》、《芝山云集》、《光碧樓詩抄》等六部集子中!兜崮显娐浴、《滇文叢錄》、《滇詩叢錄》、《滇詞叢錄》、《云南叢書》等書節(jié)選有其作品。徐霞客來麗江時,木增還請他在漢學上指教其子,以“窺中原文脈”。木增除了從中原請來一些漢學教師、醫(yī)生、畫師外,如明代文人薊羽士,周月泉,畫家馬肖仙,名醫(yī)楊輝等,還聘請開礦技術人才、建筑人才及其他工匠技藝人員到麗江來,促進了麗江地區(qū)技術的發(fā)展。

    由于木氏土司對漢文化的積極引進和倡導,使木氏家族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與造詣,出現(xiàn)了以木公、木增為代表的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并開創(chuàng)了納西族歷史上以漢文化創(chuàng)作的作家文學新篇章,除木公、木增外,木泰、木高、木青等人都能用漢文寫詩作賦,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他們的作品被分別選入《明詩別裁錄》、《滇南詩略》等詩選中,成為納西族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曾委托毛晉將其木氏詩文及著述刻印成版片,運回麗江自為印刷。天啟四年(1642)退隱后,在玉龍山西側的芝山,另建別墅為“解脫林”,內設印書堂,刻印木氏家族歷代詩文、著述以及罕見珍秘之本。萬歷四十二年(1614)親自主持刊印藏文佛經大典《甘珠爾》、用銀粉刷印《大乘觀世音菩薩普門經》。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到麗江等地考察,下榻于其家,并結為文字交。作品有千篇詩文,分別收入《云邁淡墨》、《嘯目堂詩》、《山中逸趣》、《乏山云邁墨》、《空翠居集》、《光碧樓詩抄》等集中。其中《云邁淡墨》是讀書札記,記載了不少奇聞逸事,花鳥蟲魚小品,《四庫全書·子部》著錄有此書。所藏之書在清咸豐、同治間因兵燹毀于戰(zhàn)火。

    主要作品

    著有《云集》、《嘯月函》、《山中逸集》、 《芝山集》、 《空翠居錄》、《光碧樓選集》、《云□淡墨》等7部詩文集。遺詩1000余首,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雜家》,《云南叢書》亦收27首。其詩多一題復詠,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韻律和詩體表達不同的立意。

    影視形象

    2011年《木府風云》朱曉漁 飾 木增

    TAGS: 民族人物 影視
    名人推薦
    • 文定王后
      文定王后全稱圣烈仁明文定王后尹氏(????,1500年-1565年),是李氏朝鮮第十一代君主朝鮮中宗的第三位王后、第十二代君主朝鮮仁宗的養(yǎng)母、第十...
    • 亞力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古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
    • 徐燕孫
      徐燕孫名操,號霜紅樓主,齋號霜紅樓、寒水堂、歸燕樓等,河北深縣人,生于1899年,卒于1961年,是我國20世紀杰出的工筆人物畫家之一。曾為人民美...
    • 趙廷美
      趙廷美(947年-984年)字文化,本名趙匡美,太平興國初,改今名。宋太祖趙匡胤四弟,父趙弘殷,母昭憲太后杜氏。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與兵部...
    • 周素園
      周素園 (1879年 — 1958年) ,原名周增藝,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jié)人,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 1907年在貴州創(chuàng)...
    • 栗姬
      栗姬,漢景帝劉啟的姬妾之一,齊國人,家世不詳,生卒不詳,名不詳。早年受仍是太子的劉啟寵愛,劉啟的前三個兒子劉榮、劉德、劉閼于都是栗姬之子。...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