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他出生在奧里希,漢諾威(現(xiàn)德國),并就讀于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在1871年,經(jīng)過五年的工作作為一個中學教師,他被任命為哲學教授在瑞士巴塞爾大學。在那里呆了,直到1874年當他拿起了類似的立場大學的德國耶拿,于1874
《新人生哲學要義》年。他在那里呆了,直到他在1920年退休。從1913年至1914年,他擔任客座講師在紐約大學。于1882年結婚并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他的兒子沃爾特歐肯成為一個著名的創(chuàng)始人,在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思想。.歐肯死在耶拿在80歲。
他的哲學是基于人類的經(jīng)驗,認為人類有靈魂,因此,他們交界處之間的性質和精神。他認為,人們應該克服其非精神性的不斷努力,以實現(xiàn)精神生活。他呼吁這一倫理活動。
好像人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然而,當關閉的單調,他自己的領域,他是不堪重負的感覺空虛。唯一的補救辦法是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他本人,以區(qū)分在他的狹隘和較大的生活,生活的困苦和有限的,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并通過無限的生命,他享有與共融的巨大和真相的宇宙。可以人為造成這一精神境界的可能性,他這樣做在于我們希望所有的供應任何意義或價值的生命。
學術成就
魯?shù)罓柗騯2022歐肯歐肯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在宗教倫理學、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與闡釋以及中世紀哲學方面。他不相信抽象的唯理智論和分類學,而把自己的哲學重點置于實際的人類經(jīng)驗之下,把自己的哲學稱為“精神生活哲學”,在哲學史上屬于生命哲學一類。他認為哲學不應以抽象概念為中心,應該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為中心,而生命或生活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初級階段是自然生活,高級階段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本質上是倫理的,包括現(xiàn)實的理想與目的在內(nèi),人格就是它的屬性。在他的代表作《一種新人生觀的基礎》(1907)中,他說人是自然和精神的會合點,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不斷地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質。這種追求有時被稱為倫理的能動主義,它制約著人的所有動機,但特別需要意志和直覺的努力。作為自然主義哲學的堅決反對者,歐肯認為人的靈魂使其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但僅僅依照自然過程并不能對靈魂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解釋。在他的《社會主義:一種分析》(1921)和《個人與社會》(1923)兩書中,他的這種觀點異常明確。在他看來,所謂靈魂就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是對更高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信念,以及對自由的追求,而這正是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根本區(qū)別。他認為,一種有價值的、值得贊美的生活并不在于物質上的豐裕,而更加重要、更加本質的是在于精神生活的崇高與充實。他認為,人生就是自主的行動,就是戰(zhàn)斗,而精神具有獨立性,能夠不斷地克服物質的阻力取得勝利。精神的勝利最終就是宗教的勝利,因為人是上帝的合作者。僅僅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甚至貶低精神追求的生活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的,惟有精神的陶冶與升華,才能使人達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克服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總體的矛盾,使之不斷走向統(tǒng)一,成就崇高的人格。這一切創(chuàng)造和進化的過程,從根本上說,都是來自宇宙的生命推動力。歐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學”來統(tǒng)一、整合哲學史上自然主義與理智主義、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但它在本質上仍然是從主觀出發(fā)的唯心論。
思想學家
魯?shù)罓柗騯2022歐肯歐肯教授從青年時代起就著手重新評價外在與內(nèi)在的經(jīng)驗,并且謹慎忙碌毫不懈怠地不斷從事哲學研究,力圖在那大膽的哲學體系崩潰后,再度找到一種堅實的基礎。哲學蘊含著種種期待和成功在四處尋索,其口號有時是“回歸康德”。把那個偉大的形而上學的偶像破壞論者作為一個徹底研究人類知識極限的典范;或者心存疑慮地傾聽著他依據(jù)堅固的道德基準宣告永恒理性王國的成立的宣言。有人嘗試將哲學和近代科學的絕對優(yōu)越性結合,或者對近代科學的前提與方法提出獨特的質疑,借此以鞏固哲學的地位,也有人嘗試用觀察或實驗,顯現(xiàn)闡明人類心靈的秘密;人們寄希望于這類探求會引導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肉體存在與精神存在之間的恰當?shù)穆?lián)系。歐肯教授精通這一切學說,但是他主要的研究領域卻是就那些與文化進化及變遷相結合的思想主流,從歷史觀點批判地追蹤其源頭與過程。他和這研究領域中的許多先驅者一樣相信:對傳統(tǒng)沒有正確的關注,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對哲學來說其中有著比那些像萬花筒般此興彼滅的哲學體系更多的內(nèi)涵。正如歐肯教授經(jīng)常強調的那樣,如果哲學不能與其他科學同樣成長,并且持續(xù)地討論同一問題,使之發(fā)展,哲學就不會有連續(xù)性。否則人們就會認為每個哲學家都能從頭開始,只有以同樣的方法才能為其他的哲學家所取代。
除了這領域內(nèi)的論文和隨筆之外,歐肯教授早在一八七八年就已經(jīng)闡述了他最先發(fā)現(xiàn)又極具概括性的方法,他在《現(xiàn)代思想的基本概念》一書中論及了從古代哲學和煩瑣哲學以來,現(xiàn)代共同概念的起源、形式和發(fā)展。例如,就概念用語而言,他提出“主觀的”、“客觀的”、“經(jīng)驗”、“進化”、“一元論”、“二元論”、“機械論的”、“有機的”、“法”、“廣性”、“人性”、“邏輯的”、“實踐的”、“內(nèi)在的”、“先驗的”等等哲學名詞。歐肯教授不僅關心這些用語的定義,也希望用闡釋——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時代之鏡概念”來記述某一時代的主要目標與形態(tài)。每一次解剖分析都會使對象顯現(xiàn)出更清晰的輪廓。就今年出版的該書的第四版來說,論述的范圍更廣,對現(xiàn)代文明所具有的種種矛盾亦加以徹底批判,因此書名也改為《現(xiàn)代思想的主流》(1908)。其實,本書作者在此已發(fā)展了他的基本論點,所以從這部錯綜復雜而又內(nèi)容豐富的著作中去探尋歐肯教授的見解,確實是一件很有益的事。
歷史學家
魯?shù)罓柗騯2022歐肯歐肯教授在歷史主義的諷刺畫中看出對文明的某種威脅。歷史主義一方面試圖將所有堅實和較崇高的目的引入誤解了的相對性的漩渦中;另一方面它試圖將人類所有發(fā)展和業(yè)績?nèi)M自然主義和宿命論的因果關系中,以限制、扼殺人類的意志?墒牵c尼采正好形成對比,歐肯教授認為,在道德法律永恒的責職面前,人們無法用個人的權力和過于自負的個人能力來維持自己的意志力。他認為,要求從自然的表面強制和歷史因果鎖鏈造成的無路可逃的壓迫中解放我們?nèi)祟惖,并不是個人或個別存在的超人,而是自覺與宇宙智力相調和而形成的強烈個性,因此這是極富獨立性的存在。歐肯教授說:“功利主義,不論采取什么形態(tài),都跟真正的理性文化不能并立,而且完全背道而馳。任何智力活動如果不以其自身為目的就會墮落!睔W肯教授對藝術大為稱頌,極為喜愛,但是對唯美主義卻嚴肅地站在反對立場,他認為唯美主義“只會感染那些一味反省、喜愛愉悅的快樂主義者”。“看重自己及其任務的藝術不會非難倫理性。最崇高的獨創(chuàng)藝術家?guī)缀鹾苌儆腥顺蔀閷ι畛指行杂^點的追隨者”。魯內(nèi)貝里就是一個追尋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詩人,因為“對道德價值的冷漠或傲慢的排他態(tài)度與他無關系”。一個民族無論大小,只有孕育了富有真正智力生活文明的民族,才對人類有所貢獻;只有那些不靠利用物質力量和武器的徒勞的努力來贏得自己前途的民族,那些在有限的短暫生存中將前途依托于永恒生命的啟示中的民族,才對人類有所貢獻。
形而上學有時會從概念上表現(xiàn)接近真理和生命的無限王國的東西,歐肯教授并不拒絕這種形而上學,可是,他并沒有完成永恒體系,也不希望這樣做。歐肯教授的哲學——他自稱為行動的哲學——本來就是各種促使人類進化之力的運用,因此與其說是靜態(tài)的,不如說是動態(tài)的。大概可以把歐肯教授看做合乎今日的典范與需要的“文化哲學家”。
作品介紹
歐肯之墓歐肯的早期著作有:《論亞里士多德的語匯》(1866)、《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方法與基礎》(1870)、《亞里士多德研究的方法》(1872)。他的重要著作還有《精神生活在人類意識和行為中的統(tǒng)一》(1887)、《從柏拉圖到現(xiàn)代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nèi)容而戰(zhàn)》(1896)、《宗教之真理》(1901)、《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7)、《歷史哲學》(1907)、《現(xiàn)代思想的主流》(1908)、《宗教與生活》(1911)、《認識與生命》(1912)、《當代倫理學與精神生活的關系》(1913)、《歐肯論文集》(1914)、《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1918)、《人生回顧》(1920)等。歐肯的著作文字曉暢易懂,洋溢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豪情。他勤奮好學,對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治學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