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巴耶濟德二世(又譯巴耶塞特二世,1448年-1512年)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的執(zhí)政時期是從1481年到1512年。
爭奪鞏固王位時期
巴耶濟德的父親穆罕默德二世是死于征服羅德島的半途之上,當時他來不及安排繼承人,所以設計了一個游戲,著兩個在伊斯坦布爾外當總督的兒子進行一場速度的競賽,他說兩人誰先回到伊斯坦布爾,誰就是新的蘇丹,這兩個兒子就是巴耶濟德和他的弟弟杰姆。
當時巴耶濟德在阿馬西亞當總督,杰姆在卡拉曼省。因為卡拉曼距離伊斯坦布爾更近,所以有學者認為穆罕默德二世是想把帝位傳給杰姆的,支持這一論據的還有杰姆的政治主張,一直以來穆罕默德二世都是奉行無限的擴張,而杰姆是全力的支持其父的這一主張,但是巴耶濟德更傾向于暫時歇止戰(zhàn)爭,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行內部的改革修整,以恢復元氣。當然穆罕默德二世沒有直接選擇杰姆,說明他覺得巴耶濟德的主張仍有可取之處,所以給了他一個機會進行這場速度競賽。
這里還涉及到奧斯曼土耳其內部的兩大階級的斗爭,即舊突厥貴族和德米舍梅,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分別支持不同的王子,其中德米舍梅是支持巴耶濟德的。為了自己支持王子能夠成為蘇丹,他們開始阻撓對方王子。舊突厥貴族代表是當時的大維齊卡尼曼奇,德米舍梅的代表是加尼沙里軍統(tǒng)伊斯哈克,后來伊斯哈克的計謀成功,延緩了杰姆進入伊斯坦布爾的步伐,而使巴耶濟德成為了蘇丹。也就是巴耶濟德二世。
杰姆失敗后,并不甘心,他抵達布爾薩,糾集手下和對朝廷不滿的土庫曼人發(fā)動了叛亂,他宣稱自己是安納托利亞總督,而和巴耶濟德“劃江而治”,即他統(tǒng)治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南的屬于亞洲的土地,巴耶濟德統(tǒng)治以北的屬于歐洲的土地。
巴耶濟德當然不容此事的發(fā)生,他率領伊斯坦布爾的駐軍渡過海峽和杰姆作戰(zhàn),并最終獲勝。兵敗的杰姆逃到馬穆魯克王國,導致奧斯曼土耳其和馬穆魯克關系陷入緊張。此時是1481年。
次年,杰姆組建新軍,從西亞一直逼近安卡拉,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不過杰姆還是失敗了,并逃到了羅德島,尋求圣約翰騎士團的庇護,之后至1495年,歐洲不斷派人來和杰姆磋商,欲借助他爭奪王位,發(fā)動對奧斯曼的戰(zhàn)爭。1486年,杰姆還與教皇英諾森八世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1495年,杰姆赴羅馬會見教皇,正趕上法王查理八世攻擊意大利,而被逮捕。法王準備將杰姆送往巴黎,不過杰姆在途中病逝,徹底的結束了內戰(zhàn)。
內部改革時期
巴耶濟德二世,被稱為“帝國的鞏固之君”,其原因在于他作為蘇丹后的政治路線,帝國之前的數代君主,都把開疆擴土作為第一目標,但巴耶濟德卻把內部發(fā)展作為首要任務。為此他削弱了德米舍梅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對稅收制度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他力圖平衡帝國內部各階級的利益,緩解矛盾,以使帝國能夠穩(wěn)定的發(fā)展經濟。1495年,來自杰姆的威脅消除,巴耶濟德對內部改革的力度更是加大,除了制度上的變革,他更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所以他經常召集學者討論關于歷史、宗教等話題,又支持伊本·克麥爾撰寫《奧斯曼帝國史》,以評述歷代蘇丹得失,作為借鑒。
可以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早期的文化歷史是擺脫游牧民族習性的歷史,而巴耶濟德大規(guī)模的文化改革在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初步形成了奧斯曼帝國獨有的文化骨骼,而其孫子蘇萊曼一世,最終建立起完善的文化體系。
戰(zhàn)爭成就
巴耶濟德盡管看起來像一位文治之君,但他在位時期,帝國的戰(zhàn)爭亦沒有停歇,除了早期和因杰姆而來的十字軍作戰(zhàn),后來他還利用奧地利貴族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叛亂,發(fā)動了西征,幾乎攻占奧地利全境,不過這種征服只是短暫的。
之后,又與馬穆魯克作戰(zhàn),但沒有獲勝。
接著帝國和威尼斯作戰(zhàn),戰(zhàn)場是愛琴海,帝國本來是沒有太大優(yōu)勢的,不過一場暴風影響了威尼斯海軍的戰(zhàn)力,使得帝國取得了優(yōu)勢,威尼斯無奈之下只能求和,通過談判,巴耶濟德獲得了在愛琴海上的一系列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島嶼,作為回報,他給予威尼斯一定的貿易特權。
與沙法維王朝的沖突,對于信仰什葉派的沙法維王朝,巴耶濟德一直保持著容忍的態(tài)度,當他們屠殺遜尼派教徒時,巴耶濟德僅僅作出譴責,不過當沙法維王朝愈發(fā)過分,而煽動帝國邊境的土庫曼人的叛亂時,巴耶濟德終于出兵了,主帥是他的長子艾哈邁德(美國學者斯坦福先生的《奧斯曼帝國》認為艾哈邁德是長子,但我國學者黃維民先生的《奧斯曼帝國》認為考爾庫德是長子。)。艾哈邁德很快取得了勝利。不過沒有進一步作戰(zhàn),而入侵沙法維王朝的本土,即伊朗地區(qū)。
王位之爭
巴耶濟德有四位兒子,分別是艾哈邁德、考爾庫德、塞利姆和塞黑沙赫,塞黑沙赫于1511年去世,此時巴耶濟德身體已經極度惡劣,其他三位王子開始了激烈的爭奪。其中艾哈邁德和考爾庫德是在宮廷中結黨私營,但是塞利姆卻在邊境上作戰(zhàn)。不過事實證明,遠離首都的塞利姆通過一系列對格魯吉亞的征服取得了軍方的支持,反而比在首都斗得焦頭爛額的兩位兄長,獲得了更多的籌碼。也迫使巴耶濟德最終立塞利姆為繼承人。1512年,迫不及待要改變帝國內治政策的塞利姆,回到伊斯坦布爾,指使醫(yī)生在巴耶濟德的藥物中下毒,毒殺了自己的父親,成為了新一代的蘇丹(對此爭議較大,也說巴耶濟德是自然死亡。),即塞利姆一世,他展開了帝國的東征時代。內部叛亂
在帝國東部的叛亂,例如“紅頭”(宗教領袖),在巴耶塞特任內持續(xù)多時,而且叛軍時常得到波斯沙阿伊斯邁爾一世的支持,他很熱衷推廣什葉派,以削弱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權威。當時奧斯曼帝國在安那托利亞的統(tǒng)治甚至出現危機,巴耶塞特的大維齊爾(宰相)阿里·巴沙(Ali Pasha)亦在鎮(zhèn)壓造反者時被殺。
其它
巴耶塞特在1492年派遣奧斯曼海軍到西班牙,把那些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驅逐的猶太人安全地送到奧斯曼帝國。
晚年
在1509年9月14日,君士坦丁堡被地震破壞。巴耶塞特的晚年發(fā)生了塞利姆和艾哈邁德的王位斗爭。艾哈邁德是塞利姆的哥哥,他打敗了卡拉曼(Karaman)的土耳其人和他們在小亞細亞的薩非王朝盟友,正在凱旋返回君士坦丁堡途中。塞利姆害怕他的自身安全受到威脅,于是在色雷斯起兵反叛,兵敗后逃到克里米亞(1511年)。這時候巴耶塞特又擔心艾哈邁德可能會殺害自己而奪位,所以他禁止艾哈邁德進入君士坦丁堡。
這時,塞利姆由克里米亞回來,他得到禁衛(wèi)軍的支持,打敗及殺死了艾哈邁德。巴耶塞特在1512年4月25日退位。巴耶塞特離開首都,前往出生地方隱居,卻于途中去世,死后葬于今伊斯坦布爾的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