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費爾斯曼(1883-1945),蘇聯(lián)著名的地球化學家、礦物學家、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現(xiàn)代地球化學的奠基人。 阿·費爾斯曼(А.Е.Ферсман) 是前蘇聯(lián)一位才華橫溢、知識淵博、思想敏銳、成就卓著的并富有開拓創(chuàng)造精神的天才學者,是創(chuàng)立地球化學的先軀者和奠基人,是杰出的礦物學家、地理學家,也是位出類拔萃的科普作家。
生平
童年 費爾斯曼:小“石頭迷” 費爾斯曼于1883年10月27日生于彼得堡,1945年5月20日卒于黑海索契。但是他的童年卻是在風光如畫的克里木的懷抱里長大的。他從小就是個“石頭迷”,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石頭,像寶貝一樣地把它們珍藏起來! ∮幸淮,費爾斯曼和小伙伴們爬到高高的懸崖上,忽然發(fā)現(xiàn)石頭縫里嵌著一條玻璃似的透明帶子,在陽光下閃動著寶石般的光彩。費爾斯曼高興得喘不過氣來,急忙掏出小刀子拼命去挖。那透明的石頭原來是水晶礦脈,質(zhì)地很堅硬;費爾斯曼的小刀子都弄得卷了刃,好不容易才從石頭縫里剔出幾塊。小伙伴們見到這稀罕的石頭,也都非常高興,他們用棉花把水晶塊包起來,還給它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小手風琴”。就這樣,費爾斯曼的收藏品中又增加了一塊稀罕的水晶! 在他們家附近,有一所地主的老房子,常年空著沒有人住。有一天,費爾斯曼和幾個小淘氣跑到那所房子的閣樓上玩,忽然在積滿u2019灰塵的地板上發(fā)現(xiàn)了一盒擺得整整齊齊的石頭標本。他們歡天喜地地把這盒石頭標本拿回家,和以前搜集的石頭放在一起。費爾斯曼發(fā)現(xiàn),那些石頭并不比自己以前找到的水晶漂亮,甚至有些是自己以前根本看不上眼,見到了也不會采集的?墒,這些石頭標本,每一塊上都貼著一小塊紙,上面有號碼,還有1張單子,記載著每一塊石頭的名字:花崗巖、片麻巖、頁巖、板巖、石灰?guī)r、黃鐵礦、石膏、石英、軟玉……看到這些,費爾斯曼不禁大吃一驚:“原來每一種石頭都有名字呀!” 從這以后,費爾斯曼不僅收集漂亮的石頭,連普通的石頭也注意收集。少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時代的小伙伴都對石頭失去了興趣,惟有費爾斯曼不僅沒有改變自己的愛好,而且對研究石頭的科學——巖石礦物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自己找來了幾本介紹石頭知識的讀物,認真地閱讀,學會了辨認各種石頭,了解它們的特征,逐漸把興趣轉(zhuǎn)移到石頭的成分和成因的探索上,由于他的強烈求知欲望,熱愛科學、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品質(zhì),使他在中學階段就立志圖強,胸懷抱負,中學畢業(yè)后進人了莫斯科大學。大學 在大學未畢業(yè)前即發(fā)表了關(guān)于結(jié)晶學、化學和礦物學的5篇論文,并榮獲礦物學會安齊波夫金質(zhì)獎章。1907年阿·費爾斯曼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此后這位青年科學家在27歲的時候被晉升為礦物學教授,他于1912年開始講授一門全新的課程--地球化學,這在科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卓越貢獻 阿·費爾斯曼在35歲時當選為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擔任科學院博物館館長,期間他滿腔熱情不知疲倦地進行科李研究的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野外實地勘察工作,在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在科拉半島他發(fā)現(xiàn)具世界意義的磷灰石和鎳礦;在中亞細亞的卡拉一庫姆沙漠他發(fā)現(xiàn)和研究了豐富的自然硫礦床;他在1934—1939年完成的巨著《地球化學》(4卷)是當時地球化學的權(quán)威專著,是地球化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阿·費爾斯曼一生完成了《趣味礦物學》、《趣味地球化學》、《巖石回憶錄》等語言通俗、妙趣橫生的科普讀物、專著、文章和論文近1500種。 阿·費爾斯曼于1945年5月20日不幸病逝,那時才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