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信息
白雅雨 (1867年4月17日—1912年1月7日)名毓昆,字雅雨,號銑玉,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生于南通,居城南白陸巷。自小天資聰慧,18歲時考中秀才,為州首(第一名)。
求學經(jīng)歷
先后入江陰南菁書院和上海南洋公學就讀。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890年)后任聘于南洋公學附中、澄衷學堂執(zhí)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學堂,同年與張蔚西一同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地理學會—中國地學會,任編輯部長,1910年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個地理學期刊——《地學雜志》,是我國最早的愛國地理學家。白雅雨少懷救國之志,及長更認清清政府之腐敗,革命意志更加堅強,1904年隨蔡元培加入光復會(后隨蔡一起入同盟會)。任教天津時,組織了天津共和會,白雅雨在教書生涯中,培養(yǎng)了不少革命青年,李大釗就是他在北洋法政學堂的學生,他的革命思想影響了李大釗,也團結(jié)了一批有革命傾向的青年,武昌起義后,白雅雨在北方策應發(fā)起 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軍政府,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以進攻京津為目標,直搗清朝老巢?上в捎谂淹匠鲑u,起義軍在向天津進攻途中,遭清軍阻擊,白雅雨在古冶被捕。經(jīng)過是這樣的:1912年1月1日,新年的到來并沒有給天津的老百姓們帶來多少喜悅,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已近垂垂末日。
阻攔起義
那晚天黑得很早,一個身影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閃進了清軍第20鎮(zhèn)79標標統(tǒng)岳兆麟部第3營管帶張建功的房間,此時的張建功早已經(jīng)在房間里等候多時了,見到來人便單膝下跪:“79標第3營管帶張建功參見鎮(zhèn)守使大人!眮砣舜炅艘幌卤粌龅糜行┙┯驳氖,緊走了兩步:“張大人不需多禮,快起身說話!边@個人就是清政府的通永鎮(zhèn)守使王懷慶。他之所以夜來灤州,就是因為清政府接到消息,駐守灤州的清軍第20鎮(zhèn)官兵可能準備起義,為了阻攔起義,防止清王朝的京畿重地———天津受到威脅,清政府急忙派通永鎮(zhèn)守使王懷慶去灤州。
“這里的情況怎么樣?”王懷慶急聲問道。“大人,在您到來前,標下剛剛接到消息,第79標第1營管帶 施從云、第2營管帶 王金銘已經(jīng)發(fā)出了叛亂通電,已經(jīng)造反了。他們還威脅標下一起參加。不過,他們打算后天啟程,進攻天津,讓標下帶領(lǐng)兄弟們做好準備!薄斑@樣!”王懷慶沉思了一下,“張大人,你現(xiàn)在不可輕舉妄動,讓亂黨對你繼續(xù)保持信任,仔細留心亂黨的動靜,我們可以在他們舉事之時,來個里應外合,圍而殲之!
在昏暗的燈火下,王懷慶和張建功秘密地商定了準備破壞起義的計劃。
灤州舉起義旗
革命戰(zhàn)友
話分兩頭,早在王懷慶到達灤州前,天津共和會會長白雅雨已經(jīng)到達了灤州,秘密約見了清軍第20鎮(zhèn)79標第1、2營管帶施從云、王金銘。
“兩位大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已經(jīng)累及我泱泱大國,數(shù)十年來,國不像國,家不像家,民不聊生。試問二公,身為中國之軍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二位能坐視不理嗎?現(xiàn)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進攻天津絕好的機會,直搗黃龍,推翻滿清的統(tǒng)治,F(xiàn)在,武昌已經(jīng)打響了革命的一槍,二公如現(xiàn)在起事,一可以先發(fā)制人,二可以為民軍之聲援,成千古流芳之美名!”
其實,施從云、王金銘二人本已同情革命,早些時候就有起事的想法,但苦于時機不對,這次見白雅雨親自前來協(xié)商,便按不住心中的激動,馬上應允起義。經(jīng)過短暫的商量,他們決定,以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白雅雨為參謀長,同時通告各國駐華公使。三雙革命的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拉開序幕
宣統(tǒng)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就在王懷慶到灤州的當天晚上,王金銘發(fā)出起義通電,拉開了北方武裝反抗清王朝的序幕。
1月3日,“北方軍政府”在灤州正式成立。駐天津的各國領(lǐng)事接到電報后,即公推俄國公使為代表去灤州,鄭重表示承認起義軍為交戰(zhàn)團體!坝谑菫粗荽蠼中∠锉橘N起義反正文告”,北方的革命之火在灤州被點燃了。除王、施、白三人外,起義軍又推舉孫諫聲為軍務部長(一說為外交部長),其他各部部長、各路司令,均有人選。起義軍在灤州召開全體官兵誓師大會,通電全國,聲討禍國殃民的清廷,并向京津進軍,準備一舉摧毀清王朝。
功虧一簣
據(jù)原天津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羅澍偉介紹,灤州革命軍誓師后,1月4日正準備乘車進攻天津之際,忽然發(fā)現(xiàn)灤州城門被關(guān)上了。起義軍當時接到消息,第3營管帶張建功與清通永鎮(zhèn)守使王懷慶勾結(jié),密謀叛變,關(guān)閉灤州城門,捕殺革命黨人,并在城上向起義士兵射擊。起義軍還沒有從駐地開拔,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擊。
晚8時,王金銘、施從云等人惟恐自相殘殺貽誤戰(zhàn)機,遂下令全軍登車開拔。在灤州起義后,清政府急派第3鎮(zhèn)曹錕的軍隊前往鎮(zhèn)壓,并在雷莊東將鐵軌拆斷,阻止起義軍西進。5日早晨,起義軍在前有重兵、后有叛變的壓力下,經(jīng)過激戰(zhàn),損失慘重,但仍與清軍對陣。
談判失敗
王懷慶見不能短時間消滅起義軍,便心生一計稱,迫于起義軍的聲威,愿與起義軍;鹱h和。王金銘、施從云二人不聽眾人的勸阻,僅帶數(shù)十人到清軍營內(nèi)進行談判,被清軍俘獲,當即就在陣前被殺害了。
白雅雨亦與部隊失去指揮聯(lián)絡,但他下定“必與清軍一戰(zhàn)”的決心,準備返天津繼續(xù)起義。他只身逃進一座古廟,躲在神像后,晚間換上便服,準備逃往天津,走到古冶被清兵捕獲。王懷慶一見抓到了白雅雨,喜不自禁,立即加以審訊。白雅雨怒目斥責說:“我是革命軍參謀長,請殺之,沒有什么可說的!”他又笑著對周圍的官兵說:“我死沒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們今天做滿人的奴隸,來日就要做外國人的牛馬,多么令人心痛呀!”白雅雨面對酷刑,慷慨陳詞:“吾為國充兵,吾自當為國死!”
英勇犧牲
刑場上,通永鎮(zhèn)總兵王懷慶令他跪下,白雅雨雙目怒瞪,大聲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殺則殺之,何辱為!”劊子手先砍掉他的一條腿,又因無辮可揪,就把白雅雨倒懸在樹上,砍掉了他的頭顱,時年44歲。
灤州起義的官兵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英勇犧牲了,而那些鎮(zhèn)壓他們的元兇不久卻搖身一變,成為締造共和的“元勛”,實在另后人扼腕不已!烈士就義后,北洋法政學堂和北洋女子師范及南通各界人士先后舉行追悼會。1912年9月,靈柩抵通,葬于 狼山,1915年為紀念烈士犧牲三周年而立碑,碑文“白烈士雅雨之墓”為張謇所書,碑陰刻墓志銘,為江謙所撰,張詧書,1914年陰歷十一月立。
絕命詩
白雅雨就義前曾作絕命詩一首,全文為: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間。
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
希望后起者,同志氣相連。
此身雖死了,主義永流傳。
這首絕命詩在國內(nèi)外廣為傳誦,成為激勵后人斗爭不息的史詩。馮玉祥將軍是灤州起義的初期參與者,在他的倡議下為白雅雨在北京和山東泰山建造了紀念碑。民國建立后,國民政府先后在北京什剎海和河北灤州建立墓碑,紀念白雅雨烈士。1937年國民政府還為白雅雨及其他烈士進行了國葬,并追贈白雅雨為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