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畢振姬出身農(nóng)民家庭,自幼因家中貧困,輾轉(zhuǎn)流離,感到了人生的艱辛。他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以出仕作為自己的目標。他曾在輾轉(zhuǎn)流離于山西蒲坂以及河南懷慶之間時,拜山東人王漢、河南人李政修為師,刻苦鉆研學業(yè)。明崇禎十五年(1642),在明王朝最后一次鄉(xiāng)試中中第一名舉人。清王朝第一次會試(1646)中,他又考中進士,攀上了科舉的最高層。清廷當年任命他為山西平陽府教授。以后他很快升任國事監(jiān)助教、刑部主事、員外郎。順治十年(1653),畢振姬以政績被提拔為山東濟南參議道。順治十四年(1657)調(diào)任廣東兵備驛傳水利道。順治十六年(1659),升任廣西按察使。以后引退。到康熙十七年(1678)被特征至京師,他以年老多病辭官。數(shù)年之后,病逝家中。在職
畢振姬為官,重視民生。他為官十四年,主要是在地方任職對于社會實際問題有著比較深入的理解,加之出身貧寒,所以使得他不驕不躁、清廉剛正。在任廣東時,朝廷戰(zhàn)事尚未完全結(jié)束,為平定各方,當時地方上承擔了一切物品供應。地方官吏趁機加派加征,甚至私派折價,假公濟私,人民負擔沉重。畢振姬針對注重弊端嚴肅法紀,一切依法行事,減少了人民的部分負擔,澄清了吏治。赴任廣西后,他不分晝夜,整理積案,平反冤獄,緩和了極度尖銳的社會矛盾。畢振姬引退后,遇鄉(xiāng)里的一些重大事情,如河工、鹽馬、織造等科派和徭役時,都積極參加,努力排解。這些正是出于他重民生的觀念。他對荒政和河政,均有很尖銳的批判。認為清政府“竭天下以供軍”致使民無以為生,而政府又所派非人,致使災難嚴重。因此他主張將“懲貪”作為救世良方。盡管注重民生,但他首先作為封建官吏是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如在其為官濟南時,由于清朝尚未統(tǒng)一全國,當時各種反對勢力較多,民族矛盾加上階級矛盾,使得立足未穩(wěn)的清廷不能不抽出大量的白銀以充軍餉。當時軍餉的供給依靠地方,這造成了人民的沉重的負擔。當時,山東大旱荒,人民流離失所,被迫豎旗反抗。畢振姬抵任后,用計謀誘殺了義軍首領,瓦解了起義。在浙江時,他也鎮(zhèn)壓義軍,充當了政府的劊子手。思想
畢振姬是一個封建衛(wèi)道士,即便是研究學問,他也始終站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立場。他一生勤奮讀書,精研經(jīng)史典籍。他承陸九淵、王守仁的思想,主張“心學”和“天人合一”。他認為天地之心的產(chǎn)生在于人心,如果沒有人心,天地以及天地之心也就不復存在。而天地與人是共生共滅的,自然現(xiàn)象不過是天地與人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這種現(xiàn)象歸根到底是人心的作用。這是一種純粹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他認為人類社會秩序是由天理安排的,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否,是人類自己治理的結(jié)果。這體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觀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正是因為人心的重要作用,所以人們必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把養(yǎng)心放在首位。他極贊同倫理綱常,并以此作為評判歷史的標準。作品
畢振姬生平好學,勤于著述,所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三川別志》等十余種,但都已不傳。他的學生牛兆捷收集的他的論、議等文,編為十二卷,請傅山點定作序,題名為《西北之文》。但該文集僅刻至四卷,牛兆捷便去世了,民國26年(1937)出版的《山右叢書初編》收入十一卷(第十二卷存目無文。
名人推薦
-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肅之,號坦庵,又號甦庵、云麓老人、江東髯史等。安徽桐城人。明萬歷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596年1月29日)生,卒于1667年。明...
-
董酉姑(1623-1687年),女,祖籍沙堤(石獅市永寧鎮(zhèn)沙堤村)。鄭成功元配夫人。其父董飏先,號沙筑,移居永寧后山。官至廣東按察副使。明代崇禎丁...
-
艾瑪·赫明(Emma heming),英國模特。曾經(jīng)是2001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模特。偶爾出演一些影視作品。2009年,在交往了一年多之后,她嫁給...
-
李銀國,男,1955年12月生,湖北黃梅人,自動控制專業(yè)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委、委員、校長。
-
阿爾瑙托維奇精彩的表現(xiàn)引起了別人的注意。2004年,15歲的阿爾瑙就被奧地利弗洛里茨多爾費隊的球探相中,來到了該俱樂部的少年隊,這也讓年少的阿爾...
-
戴明說(音yue,通“悅”),河北滄州人,字道默,號巖犖,道號定園,晚年自號鐵帚,行一。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