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20世紀比利時最杰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出生于萊西訥。曾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后開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探索。1927年遷居巴黎,進入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一種嶄新的寓意,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組合在一起,給人荒誕、幽默的感覺。 雷尼·馬格利特(Fine Art,Poster,Oil Painting,Rene Magritte,ReneMagritte,馬格利特全名叫B,FrancoisGuislanMagritte,于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時的Lessines。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魯塞爾,享年69歲。藝術史上的成就莫過于創(chuàng)立超現實主義,他是當時第一位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對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記得一乾二凈,當有人問他哪件事記得最深刻時,他便會說在孩童時,很喜歡與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走到個匯置的墳場里玩要。有一天,當他們爬過圍欄入到墳場后,看見一位畫家正在埋頭苦干地畫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畫,發(fā)覺畫中的景物就是墳場。當他看完幅畫后感到十分托異,畫得異常真實,十分好,從此他便對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后一直住在布魯塞爾。早期受立體派,未來派及純粹主義的綜合影響。1925年他深受基里科的影響,因此放棄自己早期的風格。他將突兀,不合理的物體并列,同時營造一種安靜,近似恍惚的氣氛,借此表達他對神秘世界的感覺。他和達利不同,他不以繪畫表現個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諷刺,還有一種機智論辯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1943~1946年,他采用印象主義的畫風和顏料。1947年冬到1948年他所謂的野獸派時期~他畫了一系列色彩強烈,意象怪異的杰出作品,批評家對于實驗性的作品反映一般都不佳,于是他有回到他熟悉的風格。他對波普藝術的影響十分重大。作品有《夜的意味》,《襲擊》,《白紙委任狀》。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在2008年11月21日將logo設置為雷尼·馬格利特風格的圖片,紀念他的生日。 在未出道時,他做過幾年商業(yè)性的畫家。有一次,他被任命擔任墻紙的設計--一份沉悶的工作?v使這樣,他仍然工作了好一段時間,并培養(yǎng)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學會了將一些影像不斷重復的技巧。1925年,他決定放棄抽象畫法,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詩,以及奇里哥(Chirico)的影響,決定了自已在繪畫上的新方向。
馬格利特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后葬在蘇哈比(Schaarbeek)公墓。
作品特點
1929年,在對未來派和立體派進行了很短時間的審視之后, 馬格里特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派。他在巴黎生活了五年,成為 保爾·艾呂雅的好友。當大部分超現實主義畫家都在參照安德烈·布 雷東所提示的“純內部”典型,運用自動性,搞偏執(zhí)狂式活動和探求夢幻時,馬格利特卻對自己身邊的世界和自己的物品發(fā)生了興趣。他要通過一種現實主義的,然而又是充滿詩意的表現,使我們看到它們的存在。他既把畫作為解放的方法,又把它作為知識的工具。從1925至1936年,他努力通過各種不同物品的沖突來創(chuàng)新,通過改變我們已經熟悉的東西來驚人。他還以交換、對立的手法,使我們看清這樣一些奇特的事情,便如石頭在燃燒,已經出現了裂縫的木質天空,馬身上的鈴鐺變成危險的花朵…….十幾年前,基里柯為了創(chuàng)造離奇神秘的氣氛,曾經使這些 風馬牛不相及的成分意想不到地聚合在一起過。馬格利特的生硬、精確,以及作“反繪畫”的意志有時會使人不禁想到基里柯。從1936到1940年,馬格利特擴大了研究的領域,不再把毫不相干的物品畫在一起了。相反,他考慮起孤立的物品與它自己本身可能會有的關系,也就是從包含出發(fā),到被包含中去進行發(fā)現.比如樹和樹葉的關系,風景和畫面的關系,鞋和腳的關系,天和鳥的關系。這個已被荒謬的想象解決過千百次的內部問題使馬格利特成為了杰出的形象發(fā)明家。他每幅精美的畫面都是智識和感受融為一體的新發(fā)現。另外,他的顏色也放射出奇 光異彩。它們從棕色過渡到綠色,從灰色過渡到藍色。這種變化又引導他在顏色起著首要作用的領域中進行其它研究。人們不應對馬格利特從戰(zhàn)爭爆發(fā)時開始的頗有爭議的印象派時期感到驚訝,因為繪畫對于他來說,只是加深對世界認識的一種手段。任何一種技術,即使是古老的,只要能使我們在畫家有意給予我們的角度里,去重新觀察對象,那它就是有用的。相反,如果只是在顏色上洋洋大觀,而對對象本身沒有什么發(fā)現,那倒是應該頗感遺憾的,因為畫的外部形象的改變所伴隨的是內容的貧乏。1946年,自在得驚人的馬格利特最后一次一百八十度轉變又使他回到自己的老方法上.他的奇思妙想無疑不那么多了,手筆也更加猶豫了。然而,在《謝埃拉扎德》中,用珍珠畫出的女人面部實在是美不可言的獨特發(fā)明.他以名畫所作的變體畫有兩幅:熱拉爾的《蕾卡米埃夫人》和馬奈的《陽臺》。他在畫中用棺材代替了人物。在改造名畫時和重新創(chuàng)造對象時,他使用的辦法都是一樣的,即教會我們去觀察.馬格利特的確是位偉大的幻覺者。
代表作品
馬格利特的代表性作品有《 戴圓頂硬禮帽的男人》、《強奸》、《戈爾達禮》、《 單詞的使用》、《自然之美》、《 集體發(fā)明物》等。
職業(yè)生涯
馬格利特出生于埃諾省萊西納,是裁縫父親內浦馬格列特(LéopoldMagritte)的長子,母親則做女帽的銷售。童年時常常搬家,10歲時就開始學畫,1912年母親投河(桑布爾河Sambre)自殺,原因不明。當其母親的尸體被撈上來時,馬格列特當時在場,母親浮尸時被衣飾覆蓋著臉部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令他在1927年至1928年所的畫的人物也是被衣布覆蓋著臉孔,包括《愛人》(LesAmants),但他本人并不喜歡這個解釋。馬格利特青年時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就學兩年,1918年畢業(yè)后曾在壁紙工廠負責花紋設計。
1919年,他開始對未來主義和奧費立體主義產生興趣,并受到大他十歲的意大利畫家基里訶的影響,開始了超現實主義的風格。1922年他與童年玩伴喬吉特·伯婕(GeorgetteBerger)結婚。(兩人在1913年認識)。1926年,他開始全職繪畫,并于同年畫成《迷失的騎師》(Lejockeyperdu),為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并在192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首次的個人畫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評。這次失敗使他感到郁悶,于是他移居巴黎。 1927年到1930年間,他移居巴黎。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安德烈比圖,并加入了超現實主義者的行列,創(chuàng)造出大量具有神秘語意的迷人畫作,同時也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yè)平面設計,1936年他的作品曾受邀到美利堅合眾國 紐約展出,后來又在196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后來他又回到布魯塞爾,與他的弟弟成立一間公司,賺取生活收入。在納粹德國占領比利時王國期間,他堅持留在布魯塞爾,因而與安德烈決裂。在這段時期,他放棄在作品中展現野蠻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后來又恢復了。
晚年的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后葬在蘇哈比(Schaarbeek)公墓。自1960年代起,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更影響普普藝術、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在2005年,他被列舉為“大比利時人”瓦隆區(qū)的第九位,在佛羅明區(qū)的第十八位。
作品評價
馬格利特最為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畫作為一幅寫有《你看到的不是煙斗》的煙斗畫作。創(chuàng)作于1929年,名為《形象的叛逆TheBetrayalofImages》。此畫經常被用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并用于書籍和教學上。此外后世的學者認為馬格利特母親的投水自殺對他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點可由他許多關于破碎的女體畫作看出。 一個人不必睡熟了才做夢。在光天化日之下,夢也會降臨。正如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ReneMagritte1989-1967)所發(fā)現的那樣,事實經驗以過錯位后也會形成夢。馬格利特在接觸到基里科和恩斯特的畫以前,一直從事廣告設計和壁紙設計,并因此獲得了顯然是廣告畫家的那種拙樸技巧。正是運用這些技巧,他做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的發(fā)現。馬格利特在巴黎附近也居住過三年(1927-1930),當時布列頓稱贊他的和能表現在“對視覺現象進行試驗……顯示語言和思想形象的從屬性之上”。馬格利特的貢獻不僅在于將語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于視覺形象之下,還在于通過建立起詞語和符號之間新的對等關系,打破了邏輯因果關系的常規(guī)。
起初,馬格利特的某些技巧,如滲色的云石圓雕(bleeinggmarblestates),同浪漫主義形象中為追求轟動效果的雕蟲小技沒有二致,但這些方法很快就得到了改進。1929年他在布列頓主編的《超現實義義的革命》最后一期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物體、物體的形象以及物體的名稱之間都不存在非有不可或不可轉移的聯(lián)系!皹淙~”一詞也可以完全用一幅大炮的圖畫來代表。馬格利特就這樣使自己的思想從熟悉和日常習慣的參照物中解脫出來,遵循超現實主義的戒律,從日常事物意外的并置中探討其隱藏的秘密,從最平淡的情景中揭示出深刻的恐怖和喜悅。在《光的世界》(1954)中,深夜里郊外街道旁的一間小屋被陰影包圍,同時又被街燈照亮。萬物仿佛都安詳地入睡了,只有頭頂上方的空中溢滿了正午般的光亮。由于人們無法對此做出解釋,所以只得讓這個謎存在下去。在《傾聽的屋子》中,視覺上的謎使人們無法找到合乎邏輯的解決辦法。是蘋果太大,屋子太小,還是屋子太小,蘋果太大?無論那個答案正確與否,人們都無從知道。幽閉恐怖的感覺在這里非常強烈。 恩斯特、達利和馬格利特等畫家,比利時的保羅·德爾沃(PaulDelvaux1897年生)和羅馬尼亞的維克多·布羅納(victorBrauner1903-1966)一直是“用手畫夢”的大師。在表現的強度和表達的復雜性上,他們既有達利的“妄想狂式批評方法”又有馬格利特的冷靜錯位法。對于他們,蒙德里安的抽象畫中被荒棄的屋子,如霍安·米羅(JoanMiro1893年生)所說,根本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人物評價
馬格利特所選擇的道路,是孤獨,理性,而充滿智慧的。因此他在藝術界展開了長期的奮斗,他認為一個藝術家為了一種專注于個人抱負的事業(yè),是可以犧牲一些自我的自由和獨立性的。馬格利特在無限空間和絕對寧靜的條件下,將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繪出來,他在創(chuàng)作中常使用{撞擊}手法,迫使人們去看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隨著層次的變化,大小的變化,重疊的變化,這些都是他為了激發(fā)人類的情感,給人類帶來危機意識,讓人們驚奇和贊嘆他不斷創(chuàng)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1967年8月15日,他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悄然而逝………
馬格利特就像一個謎,他那神秘,引起誤解,詩意般的創(chuàng)作,為人們打開了了解悲觀主義的大門,他曾說過:在任何時候都可能降臨,假如人們不專注的觀看事物就想有所發(fā)現,人們將永遠看不見所想要的東西,對于奧秘…人們不必去談論它,而應去捕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