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胡克家(1756-1816),清代學(xué)者。字果泉,乾隆年間進士,曾官開歸道臺、安徽和江蘇巡撫。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因疏浚吳淞口積勞成疾,歿于任上。他是封建時代少見的關(guān)心民瘼的封疆大吏,難能可貴的他還是治學(xué)謹嚴(yán)、致力文獻校刊的知名學(xué)者。他倡導(dǎo)和主持刊刻的《昭明文選》和《資治通鑒》,在學(xué)術(shù)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生平事跡
胡克家是鄱陽(今屬江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嘉慶十一年(1806)遷江蘇布政使,十四年(1809)署按察使,十七年(1812)擢安徽巡撫,二十一年(1816)調(diào)江蘇巡撫。胡氏熱心?虉D書,曾經(jīng)親自校《通鑒》等善本書,考證異同。得到宋淳熙本《文選》,曾屬太倉彭兆蓀校定重刊,人們頗為看重。清代錢泰吉《曝書雜記》說:胡克家在“嘉慶十四年(1809)刻《文選》,有《考異》十卷,元和顧君廣圻、鎮(zhèn)洋彭君兆蓀所撰。兩君皆精?,辨晰頗詳,所據(jù)為淳熙辛丑尤延之刻于貴池之本,而以吳郡袁氏翻雕六臣本、茶陵陳氏刻增補六臣本,校其異同,并詳列何焯屺瞻、陳景云少章校語,亦多辯證其非。”
主要作品
胡克家主要作品有《文選考異》。《文選考異》在“文選學(xué)”史上有它一定的歷史地位。
《文選考異》對版本流傳過程中造成的《文選》異文,及李善與五臣注的相淆亂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使后人得以窺李善注的原貌。《文選考異》還注意了考因、內(nèi)證、訓(xùn)釋的方法去進行?保诜椒ㄉ蠋煼ㄌ脐懙旅鞯摹督(jīng)典釋文》、宋朱熹的《昌黎先生集考異》。胡克家是對唐宋以下,清初以前《文選》李善注與五臣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異文,進行?。這無異于對《文選》這部文獻正文與注文的一次全面校理,其糾正訛誤、考信存真,功不可沒。
作品簡介
《文選考異》共10卷,是清代胡克家對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文選》及其注疏的考證。以宋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為底本,又據(jù)宋代吳郡袁氏、茶陵陳氏所刻六臣本以?愅。在清代對《文選》的校勘考訂上,胡克家的《考異》和梁章巨的《文選旁證》是比較出色的。
相關(guān)文獻(文中引用)
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文選》30卷
宋代吳郡袁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吳郡袁氏翻雕六臣本)
宋代茶陵陳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選》60卷(茶陵陳氏刻增補六臣本)
宋代尤袤刻李善注刊本《文選》60卷(李善注)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5卷(何屺瞻焯校)
清代陳景云《文選舉正》6卷(陳少章景云校)
清代梁章巨《文選旁證》46卷
相關(guān)信息
胡克家與胡刻文選、通鑒
《資治通鑒》的重新刻印,胡克家也在他任布政使時開始籌劃。這部司馬光主撰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史學(xué)界、教育界、政界廣泛受到重視,被認為是“史家絕作”。由于和文選同樣的原因,其刻本久傳之后,差誤日多,莘莘學(xué)子、各界人士誦讀為難。心系“文運昭回”的胡克家,不能容忍這種有礙文
運的情況繼續(xù)下去,便計劃對之進行重刻。嘉慶十七年春,他覓得元初興文署刊本通鑒,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官刻本。胡克家以此為依據(jù),在一些官員和親友的資助下,設(shè)局重刻。為保證質(zhì)量,他繼續(xù)請求顧千里、彭甘亭擔(dān)任?,并請他的族弟胡樞參與其事。他自己公務(wù)紛繁,也經(jīng)常擠出時間,夜以繼日地逐篇進行核對,不放過任何一個差誤。嘉慶二十一年,胡刻本資治通鑒問世,很快就受到學(xué)術(shù)界的重視和贊譽。清光緒七年出版的《江西通志》有這樣的評價:“克家學(xué)問淹貫,為汲引后進,嘗?斡妊又倪x
及資治通鑒,世稱善本。”現(xiàn)波陽縣圖書館有胡刻資治通鑒兩套,一套刻于清光緒十七年,共113冊,每冊長26.7厘米,寬18.5厘米,其中刊有胡克家為重刊資治通鑒所作的后序?瘫炯堎|(zhì)白凈,裝訂精美。另一套為商務(wù)印書館印制,因第一本缺失,印制年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