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董渭川(1901年3月10日一1968年9月15日)。原名董淮,字渭川,
以字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今山東省鄒城市城南關(guān)人。
董渭川出身于地主兼營小工商業(yè)的家庭。12歲始在山東 鄒縣縣立小學、山東省立第七中學讀書,20歲考入北京 中國大學、學法科一年,因有志于將來“教書授徒”,隨于次年8月復考入 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前身)國文部。1927年6月,國文研究科畢業(yè),獲文學士學位,被分派到 天津南開中學任國文教員。是年下半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 中央大學區(qū) 視察員,負責 視察中等學校。時值學生鬧學潮,董由 范文瀾介紹加入一個進步組織,堅定地站在學生一邊。他利用“ 中央大學區(qū)視察員”的身份,資助并安頓被開除的學潮領袖、南開中學學生 林楓。1928年1月,董調(diào)任江蘇省立東海中學校長,同年加入 中國國民黨。他在校內(nèi)組織進步教師和學生傳播新思想,開展愛國宣講活動,引起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注意,一年后被迫辭去校長職務。隨后到 南京、 安慶、 河北等地謀職。
1931年初,董應山東省教育廳廳長 何思源之約至 濟南,任山東教育廳督學,同年7月改任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長,在任6年。其間,他先是與同事在城內(nèi)開展宣傳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的各類群眾性活動,效果不佳。后在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影響下,將民眾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轉(zhuǎn)到農(nóng)村,進行 鄉(xiāng)村教育實驗,以提高農(nóng)民的文化水平和增強他們的體質(zhì),成效顯著,受到農(nóng)民的歡迎。1934年至1935年,董曾被派往歐洲十國考察民眾教育和 社會教育為期一年。1937年, 濟南淪陷后,董去四川,任教育部第一 社會教育工作團團長,帶領職工在川、鄂、湘,黔四省的一些地區(qū)宣傳抗日,普及教育,掃除文盲。1939年到1947年,先后任國立廣西大學、 國立師范學院、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教授。1947年蘇州爆發(fā)了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學生為首的“五·二0”學潮,董始終與學生站在一起,保護學生。原國民黨國防部預備干部局長 蔣經(jīng)國曾簽發(fā)密電,對董“積極偵察其行動,隨時監(jiān)視……可會同當?shù)赜嘘P(guān)機關(guān)權(quán)宜處理”。董渭川被迫于1948年初由海路到北平,任北平師范學院教育系 教授。
解放后,董渭川被選為全國 政協(xié)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各界代表會議代表,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兼宣傳學習委員會和科學文教委員會副主任;任 北京師范大學 教授、校委會委員、教育學院院長、副教務長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 右派”,1960年l0月1日摘去“右派”帽子。1966年始,被當作“反動權(quán)威”掃地出門,受到錯誤批判。1968年9月15日病逝于北京。1979年10月18日, 北京師范大學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董渭川 教授追悼會,取銷對董渭川的一切誣陷不實之詞并撤銷一切處分,恢復名譽及原級別職稱。
主要成就
董渭川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論著頗豐,尤其在民眾教育、 社會教育以及教材教法等問題上提出許多新的見解,F(xiàn)存其著述共有177篇,多發(fā)表在各類報刊雜志上。
出版著作
《社會教育綱要》、《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教委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列有專條,介紹了董渭川先生的生平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