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熙喆(1854年-1938年),字仲瑊,一字亦愚。山東省兗州府滕縣城關鎮(zhèn)(今屬棗莊市滕州市)人,原籍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1]。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經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經歷
自幼熟讀經史,入滕縣道一書院學習,后考選副貢生。
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會試貢士。
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補殿試第二甲第六十四名進士出身。五月,選翰林院庶吉士。
十五年(1889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協(xié)修。誥授朝議大夫。
二十年(1894年)三月,以翰林院編修充甲午科會試同考官,考生張謇以高熙喆為師。;七月,充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
后授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轉湖廣道,以直言敢諫著稱。
二十六年(1900年),提出反對山東巡撫袁世凱“痛剿”義和團之行動[2]。五月,以監(jiān)察御史奏報英國人勘劃威海租界與原條約不符,軍機處與總理衙門飭令袁世凱查明聲復并全力磋商。
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請假回籍省親。
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補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遷工科給事中。
三十年(1904年)八月,升授甘肅寧夏府知府,赴蘭州。
三十二年(1906年),丁內艱離任歸鄉(xiāng)。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服闕,補授直隸宣化府知府。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調直隸大名府知府。個性節(jié)儉,喜好讀書,不攜帶家眷赴任,不聘用門衛(wèi)、家丁,只有一個老仆供其差使,官署也不置車馬,只養(yǎng)一驢備用。致力革除積弊,提倡文教風俗,推行農工生產;閑暇時則前往中學、師范學校講授經史;大名府鹽商有慣例將每月供鹽折現(xiàn)饋送給知府,高熙喆難以變革舊例,飭令將此資金撥供學校使用。儒雅樸素,時人稱高熙喆為良吏。
二年(1910年),回任宣化府知府。
三年(1911年)年底,宣統(tǒng)帝退位后以大清遺臣自居,棄官歸鄉(xiāng)[4]。重視編纂地方志,認為“風俗者,太平之根本也”,兩度參與滕縣志編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南下山東,高熙喆舉家轉徙避難,對時局憤慨。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憂憤而死。
著作
《周易注》
《毛詩注》
《春秋左氏傳注》
《四書說》
《高太史文集》十二卷
編纂《滕縣鄉(xiāng)土志》一卷
編纂《續(xù)滕縣志》首三卷
[編輯]注釋1.^《光緒九年癸未科會試同年齒錄》
《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頁49、50、55
《大名縣志》
《大名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