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黃克晦,字孔昭,號吾野,福建惠安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曾祖父黃文爵,是位讀書人;祖父黃漢淵經(jīng)商,為人慷慨;父黃元曦,好讀書,善鼓琴,精醫(yī)道,是個胸有大志又不拘細節(jié)的名士。由于家庭的熏陶和父親的教誨,加上自己資質(zhì)聰慧,黃克晦小時讀書“即出驚人語”,并且酷愛繪畫,時常在沙上作畫。十多歲時,跟父親到永春,得到一位李姓藏書家的賞識,到其家博覽群書。于是沉酣于圖籍之中達10年之久,獲得豐贍的學識。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襲占崇武衛(wèi)城40天,黃克晦之兄被殺,家財被搶,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難。當?shù)毓賳T和學士名流歆羨黃克晦才華,爭相結(jié)識,與其詞章唱酬。黃克晦看到官場黑暗,吏治腐敗,士氣浮糜,不愿與之周旋,于隆慶間(1567~1572年)離家出游。由粵入楚、吳,抵金陵,又歷齊、魯、燕、趙,登泰、恒、嵩、衡諸岳以及匡廬、武夷,足跡幾遍全國,見識和詩作因之大進。所到之處,除詠景抒情外,多和當?shù)孛砍,名詩人如博羅葉絅齋、金陵焦從吾等都曾與黃克晦聯(lián)章唱和。 萬歷三年(1575年)四月,黃克晦第一次進北京,曾在僧寺壁上題詩,聲名因而大震。有一年元宵節(jié),京都大放花燈,黃克晦作的《雪里梅花霧里山》畫轟動都下,因此受到神宗皇帝召見,要黃克晦留在京城做官。因無意仕途,又得知母親生病后,即離京返鄉(xiāng)。在家奉母之余,尋找詩社舊侶,唱酬自樂。泉州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惠安大岞山等處至今留有黃克晦的石刻詩作。 萬歷十三年(1585年),黃克晦母親去世。萬歷十六年(1588年),黃克晦已年逾花甲,仍踐京師舊友之約,第二次進京。在京師住兩年,與友人蘇紫溪再登泰、嵩二岳。萬歷十八年(1590年)六月間,得病回歸泉州,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在窮愁潦倒中去世,葬于泉州東門外鳳凰山。 黃克晦是明代頗有名氣的詩人。其詩作甚多,以題畫、紀游和酬贈占絕大多數(shù)。詩多表現(xiàn)其超然物外、隱逸避世的思想,如:“巖桂秋始華,芝蘭意亦好;復有籬下英,羅晏同此道!秉S克晦目睹明代中后期的內(nèi)憂外患,也寫下一些愛國詩篇,如看到東南沿海屢遭倭寇侵擾,哀嘆道:“山中故老無歸業(yè),水山新民未種田!薄坝麊柦角Ю镅郏喾旯逝f數(shù)聲啼。”因與抗倭名將俞大猷交情深厚,聞俞大猷去世,即哭之以詩:“大星落東海,涕泣滿城哀!薄巴纯抻喙聭,艱危息兩肩!迸険艚y(tǒng)治者不能任人唯賢。對當時吏治腐敗、民生凋敝的情況,也用詩篇進行揭露。 黃克晦重視采集民間歌謠,熟練掌握各種體裁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其七言古體詩雄放恣肆,磅礴回旋;近體詩形神具備,流麗清新。作詩多是情以景生,語必自鑄,不拾他人牙慧。其詩人皆爭誦,與李攀龍、謝臻、王元美、沈加則等大家齊名。 黃克晦兼擅書畫,畫師沈周,筆力蒼勁,時稱“神品”。其書法造詣亦高,因而有詩、書、畫“三絕”之譽。 黃克晦詩集當時已行世的就有《金陵稿》10卷,《北游草》、《薊州草》各6卷,《宛城集》3集,《匡廬集》10卷,《五羊草》4卷和《西山唱和集》、《觀風集》7卷,總共有70卷之多。由于歷經(jīng)變亂,散失不少,現(xiàn)只存1400多首詩,由其后人刊成《黃吾野先生詩集》。
名人推薦
-
高尤仁,原名陸建華,江蘇高郵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歷任高郵縣臨澤中學教師、文教局創(chuàng)作組干部,中共高郵縣委宣傳部副部...
-
白安義,男,副教授。從教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國家稅收、稅法等課程的教學,在教學中堅持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理論聯(lián)系實際,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認真...
-
林惠敏,女,1947年11月生,漢族,福建東山人,龍溪師范學校畢業(yè),特級教師,中共黨員。東山縣第一實驗小學原黨支部書記、校長,福建省教學研究會會...
-
馮遠勇,山西祁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
-
主要從事納米材料氫氧化鎳的制備、表征及在金屬氫化物-鎳電池中的應(yīng)用及其電化學機理的研究。并對氫氧化鎳納米材料以8%在球鎳中混合后充放電時的晶...
-
段熙仲,安徽蕪湖人,民革成員。著名學者,曾任安徽大學、中央大學、四川教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為國學大師柳詒徵先生之弟子,國學造詣深厚...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