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絢簡介
李文絢, 1963年1月生,1984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畫專業(yè),F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家、福建省政協畫師、廈門市政協畫師。擅長工筆、水墨畫。作品曾多次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和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曾獲“特別榮譽獎”、“銀獎”、“佳作獎”、“優(yōu)秀獎”,多次參加全國各類“中國當代名家作品邀請展”、出國展、曾獲省級美展“金獎”、“二等獎”、“銅牌獎”、“優(yōu)秀獎”、“政府獎”、“文學藝術獎”,曾赴日本、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臺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展出。多篇學術論文、多件作品分別被《美術》、《國畫家》、《文藝報》等國家級學術期刊發(fā)表或專版介紹,被評為“2006年度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國畫家”、 “2006年中國收藏潛力100家”。 出版有:《當代中國畫家.李文絢畫集》,《中國畫家李文絢——惠安女系列》,《中國畫技法入門—人物篇》,《花鳥畫技法與欣賞》,《福建書畫名家精品——李文絢多媒體畫冊》,出版多本連環(huán)畫有:《吳王小女》、《義犬復仇》、《蘇武》、《奇冤》等。
李文絢擅長工筆、水墨畫,曾赴韓國、美國、俄羅斯、香港、新加坡、泰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臺灣、澳大利亞、加拿大、土耳其等地舉辦作品展覽、講學、或作學術交流。曾隨中國美協、美術雜志等“中國著名畫家代表團”出國訪問、辦展、學術研討和交流。
榮譽
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和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曾獲“特別榮譽獎”、“銀獎”、“佳作獎”、“優(yōu)秀獎”,多次參加全國各類“中國當代名家作品邀請展”、“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出國展。曾獲省級美展“金獎”、“二等獎”、“銅牌獎”、“優(yōu)秀獎”、“政府獎”、“文學藝術獎”。多篇學術 論文、多件作品分別被《美術》、《國畫家》、《文藝報》、《美術論》、《美術觀察》、《朵云》、《文藝研究》、《美苑》、《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畫》、《國畫》、《國畫藝術》、《中國收藏》等學術期刊發(fā)表或專版介紹,被《中國書畫報道》、《藝術與拍賣》、《中國西部藝術網》、《中國藝術報道網》、香港嘉德藝術拍賣行、中國書畫博覽等雜志和媒體評為“百名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國畫家”、“中國收藏潛力100家”。
作品
入編《美術》雜志及多家高校主辦的:《走進學院——當代高校中國畫名師檔案》
多幅作品曾分別被輯入國家專業(yè)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畫名家掇英》、《當代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當代名家書畫集》、《名家畫人物》、《名家畫花鳥》、《名家花鳥小品》、《中國花鳥畫名家》、《海內外名家作品集》、《中國花鳥畫名家技法圖典》、《跨世紀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集》、《當代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名家作品集》、《中國畫名家小品集珍》、《國畫藝術——院校名家》、《中國當代人物畫壇名家》、《當代中國畫名家》、《中國花鳥畫名家》、《海峽情、中原風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中國畫高端作品展》、《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花鳥畫選》、《當代中國畫意筆小品精選》、《中國花鳥畫》、《當代花鳥畫》、《中國當代牡丹畫精品集》、《當代中國畫百家作品集》、《中國工筆畫精選作品集》、《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佳作選》、《全國梅蘭竹菊中國畫作品集》等大型畫冊。近百幅人物、花鳥畫作品分別發(fā)表于《美術》、《國畫家》、《朵云》、《中國書畫報》、《美術報》、《中國畫》、《中國畫家》、《美術觀察》、《國畫》、《文藝研究》、《國畫藝術》、《中國收藏》、《中國畫收藏》、《中國書畫報道》等專業(yè)學術刊物的名家專欄或個人專題,多幅作品分別被香港《文匯報》、《菲律賓商報》、《曼谷日報》、《南洋商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收藏家報》、《教育時報》、《河南日報》、《福建日報》、《廣州日報》、《廈門日報》等多次刊登或介紹。
學術論文
撰寫學術論文多篇,分別發(fā)表于《文藝報》、《美術史論》、《美術觀察》、《國畫家》、《美苑》、《國畫》、《美術耕耘》、《文藝研究》、等學術期刊。
作品分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文化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齊白石紀念館、李可染紀念館等收藏,《鵜鶘鳥》、《雙鷺》、《秋葦》等百幅作品分別被多國政要、元首、使館、企業(yè)及國內外收藏單位或收藏家收藏。
李文絢作品
李文絢先生是位注重藝術品格與審美趣味的人,他的畫總能給人留下一個清新雅致,生靈、活趣的印象。在他的人物畫作中,所展現出的神韻、意趣、情態(tài)等,無不給人以過癮、爽快、灑脫的感覺。文絢先生很講究用線的筆墨感應,在創(chuàng)作中將全部心智都寄托于行筆施線之中。在他的線條中,好象夾雜著許多的偶然性。他常常是有意無意地將線的“骨架”作用含混在了飽含水分、水韻的用筆中和“隨緣”的感覺里,讓其功能在水感中淡化融合,使其既隨意又變異。畫面中線條的開合回旋、一張一弛的收放均置與心緒的變化之中,貫穿于整個作畫的心境里。其結果是:點即線、墨即線、色即線,形即線、皴即線、染即線。顛來
倒去之后,在層層疊疊的墨層、墨韻之中,線已是“有法不守”了,而是結合著經過夸張、變形、提煉過的主體形態(tài)的刻畫需要而深入運作。他的畫過人之處在于他對生活的廣泛體驗和細致歸納,以及對傳統技法的獨到領悟。他的畫面不局限于形象本身的外觀形質和細節(jié),如畫惠安女,并不把著眼點過分地放在民俗服飾或地域風情的刻畫上,而是將筆墨傾注于對生活對象整體視覺氛圍的意象表現,以精練夸張的線墨整合出了與閩南地域生活氣息和視覺特色相契合的線墨形態(tài)。在他的小品畫中很在意—花—葉、一草—木及人物情態(tài)間的筆墨感應與涵詠,施墨用線都十分情感化并極具提煉性。人物形象夸張得遒
勁、內在而輕松。他對筆墨造型的個性化理解都活泛自由地轉換成了形形色色的線,不拘不束,隨心所欲,情趣自然,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線的“骨架”作用。
從整體上看,他把緩、疾、滯、舒的用筆節(jié)奏與靜、動、厚、薄的墨色效果自然地柔和在一起,由執(zhí)筆時的氣韻調整,達到控制情緒的轉換,進而演化為畫質趣味的內功,使其兼有更大的包容性。他多以筆型渾厚的淺淡墨塊及色彩在反復積疊中進行現代意味的構成。既不放縱、也不拘謹,巧妙地松的筆性和墨感在干濕濃淡的變化中進行意象組合,使個人的精神氣質、內心感受、審美趣味逐一轉換為點、線、面的墨色形態(tài),在渾厚、明快、亮澤的墨韻中透逸解決了“縱則不實,拘則壞骨”的矛盾。在多年的苦心經營中,他一直是在盡心盡力的拓展“線”的觀察視角和使用方法,挖掘著“線”的新增價值,長期為此忙得不亦樂乎,最終讓我們洞見了他涵養(yǎng)于線中的主體和生命。他的線條多以中鋒為主或中側兼用,
靠長短線的穿插、交錯分割來營造畫面的韻律與動感,用輕
出了一種文人特有的泓清氣息,清新、高雅、而十分耐人品味?此娜宋锂,輕松、雅致、淋漓痛快,如同閱讀一首抒情小詩,每每令人宛爾。
除此之外,文絢先生還努力豐富著線的想象力。他認定線是有元氣、有靈性、有感覺的,這皆來源于畫家的主觀心性、情緒和對生活感動有意或無意間的自然抒發(fā)和流露他的用線雖然夸張但賦有理性的書寫感,追求的每一根線、每一筆墨、每一滴水都是來自心靈對自然神態(tài)的體味和從容、自然的激發(fā),是對他所熟悉的環(huán)
境、生活、地域特色的形象的概括與歸納。
文絢先生作為廈門大學美術系的一名年輕教授,通過強調傳統筆墨韻味的藝術實踐,確立了以拙為本、平中出奇的創(chuàng)作風格,用智慧豐富了傳統線技的精神內涵,從而使他的水墨小品畫格調清雅平和、韻味悠悠
、文質彬彬,用筆、運墨通透靈氣。人們最愛看的是他筆下猩猩的頑皮、鵜鶘的憨態(tài)、金魚的悠閑、惠安少女的清純、竹林的寧靜、古城的莊嚴……
出版物
《李文絢畫集》、《名作鑒賞——當代中國杰出人物畫20家李文絢畫集》、《中國畫入門》——《人物畫》、《花鳥畫技法與欣賞》。連環(huán)畫:《吳王小女》、《義犬復仇》、《蘇武傳》、《奇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