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傅樂成(1922—1984) 字力更,號秀實,傅斯年之侄。聊城市(今聊城市東昌府區(qū))人。著名史學家。幼讀私塾。
人物生平
1930年,隨家遷至濟南,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讀書,1933年在該校畢業(yè)后,先后在北京輔仁中學、貴州銅仁國立三中高中部就讀。傅樂成在北京輔仁中學讀書期間,曾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被推舉為學生代表和組織游行的主要領導人。后被捕入獄,經其伯父傅斯年保釋出獄。1940年考入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歷史系,1945年畢業(yè)?谷諔(zhàn)爭勝利后,到南京珠江路教會中學任語文、歷史教員。1948年夏應聘到國立河南大學任助教。后去臺灣。
1949年10月起,在國立臺灣大學先后任校長辦公室秘書、歷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大學執(zhí)教期間,治學嚴謹、平易近人。195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在任教的十幾年中,除在臺大授課外,還在同仁、輔仁、師大、成大、淡江等高等院校兼課,并兼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主持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漢史研究室的工作。1984年2月21日病逝于臺灣大學醫(yī)院。
傅樂成終身未娶,生活起居,乏人照料,剛過中年,就中風不起。步入老年后,體弱多病,孤身一人,思鄉(xiāng)情深,常流露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早日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期盼,生前囑親朋好友,待祖國統(tǒng)一后,將其骨灰與先父一起歸葬聊城原籍。去世后,臺灣大學、中興大學、臺灣史學會曾為其聯(lián)合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并設立“傅樂成教授獎學金”。臺灣大學將其生前主持的“秦漢史研究室”易名為“傅樂成教授紀念研究室”。
人物著作
傅樂成撰寫的《中國通史》一書,在臺灣史學界影響頗大,日本史學界評價他“為一不可忽視的史學家”!吨袊ㄊ贰2010年在大陸出版,著名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寫序推薦:“在中國通史之中,公認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對于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傅著并沒有特殊的史觀,卻十分重視經過考訂的歷史現(xiàn)象。錢先生的大著,吸納了顧炎武、顧祖禹、顧棟高、趙翼和錢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國史大綱》中,埋藏了上百個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傅先生的《中國通史》,則是綜合已經成定論的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做個總結。兩者各有長處,而兩者也正可以在幾十年教條主義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讀史的角度,對讀者絕對是有益處的!
傅樂成一生著述甚豐,皆為史學論著,對秦漢、隋唐史的研究頗有建樹。較有影響的還有《秦漢史論文集》《隋唐五代史》等著作。他的史學論著有的被譯成英、日、朝等國文字,是臺灣、香港、日本、南朝鮮及東南亞國家高等學府學習中國史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