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職稱:教授
出生年月 :1964年9月
籍貫:遼寧省綏中縣
學習及工作簡歷
1986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學士
1989年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碩士
1999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紀地質學博士
2002-2003年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在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從事植物考古研究
科研簡介
專業(yè)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植物考古、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應用
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與煙臺市博物館合作課題:《煙臺地區(qū)植物考古研究》,2007.10-2010.9
科技部文明探源工程:《距今3500-1500年環(huán)境與資源變遷(山東)》, 2007.1-2008.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魯東南地區(qū)中全新世氣候演化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2006.1-2008.12
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魯北地區(qū)中全新世環(huán)境演化及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2005.1-2007.12
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山東日照地區(qū)中全新世環(huán)境演化及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2005.1-2007.12
著作與教材:
1.《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欒豐實、方輝、靳桂云編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獨立撰寫“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2.《植物考古-種子果實研究》(教材),劉長江、靳桂云、孔昭宸編著,科學出版社,2008年,
◎主要論文:
1. 《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年
52卷24期;
2.《膠州趙家莊遺址水田的植硅體證據(jù)》,《科學通報》,2007年52卷18期;
3.《中國早期小麥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農業(yè)考古》,2007年4期;
4.《山東地區(qū)植物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進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期;
5.《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4600-4000cal yr BP)遺址出土木材的古氣候意義》,《第四紀研究》,2006年26卷4期;
6.《青;ブS臺卡約文化遺址孢粉分析與人類活動研究-化石和現(xiàn)代表土花粉分析結果》,《華夏考古》,2006年3期;
7.《海岱地區(qū)龍山時代稻作農業(yè)研究的進展與問題》,《農業(yè)考古》,2006年1期;
8.《山東丹土和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水稻植硅體定量研究》,《東方考古》(2),2005年;
9.《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土壤樣品的植硅體研究》,《考古》,2004年7期;
10.《燕山南北長城地帶中全新世氣候環(huán)境的演化及影響》,《考古學報》,2004年4期,《Chinese Archaeology》5(2005年);
11.《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effec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2年47卷5期;
12.《華北北部中全新世降溫氣候事件與古文化變遷》,《科學通報》,2001年46卷20期;
13.《山東臨淄田旺龍山文化遺址植物硅酸體分析》,《考古》,1999年2期;
14.《龍山時代的古城與墓葬》,《華夏考古》,1998年1期;
15.《龍山文化城子崖類型分期》,《北方文物》,199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