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就
個人簡介
1948年王煉參加了華東大學文工團,后改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文工團、華東人民《枯木逢春》藝術劇院、華東話劇團,最后并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這期間,王煉先后任編劇、導演,作品有“共產主義凱歌”、“枯木逢春”、“三姐妹”、“祖國狂想曲”等話劇劇本。
1961年,受著名導演鄭君里之邀,將其成名作《枯木逢春》改編為電影劇本,就此開始涉足影壇。在《枯》片改編中,盡可能地減少原話劇劇本中的一些概念化、圖解化的部分,力求以情動人。通過這次合作,王煉在鄭君里的幫助下,逐步掌握了電影語言和創(chuàng)作技巧,擺脫了舞臺劇的束縛。這一年我國的立體影片問世不久,但沒有一部故事片,著名導演;⊙鯚捯黄鸷献,創(chuàng)作了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該片以全新的形式和強烈的喜劇色彩受到觀眾的歡迎。
少年時期
王煉特別愛看話劇,無論在小學的暑期同樂會上,還是在學校附近的民眾教育館的演出中,《雷雨》只要有話劇,他總是一個熱情的小觀眾。在中學里,他積極參加業(yè)余戲劇活動,與同學們一起排演《雷雨》 、 《日出》等名劇。1943年他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中文系,攻讀古典文學。在日寇占領、國土淪喪的背景下,他十分崇敬宋朝的愛國名將辛棄疾,對他的詩詞愛不釋手,畢業(yè)時撰寫了《辛棄疾詞校注》。
學習之余
在學習之余,他對話劇的興趣仍不減當年,曾演出過《沉淵》、 《大馬戲團》等劇。1947年,在內戰(zhàn)的炮聲中他大學畢業(yè),在濟南的一所中學里任高中語文教員。而這時,反饑餓、反內戰(zhàn)的愛國民主浪潮席卷全國,沖擊著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王煉深受它的影響,在課堂上大膽地向學生宣傳,并于翌年8月毅然奔赴山東濰坊解放區(qū),參加華東大學文工團,投身革命。
文工團南下后改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文工團,上海解放后又先后改為華東人民藝術劇院、華東話劇團,最后并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這期間,王煉任導演,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參加 《白毛女》、 《不拿槍的敵人》及一些小型秧歌劇的排演。他還深入安徽農村搞土改,在上海工廠參加民主改革。
奠定基礎
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建國初期復雜的斗爭,使他經受了鍛煉,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長期以來,王煉向往著話劇創(chuàng)作,早在文工團時,為了配合任務,他寫過一些獨幕劇,參加民主改革時也進行過一些創(chuàng)作醞釀。直到1958年他才和陳恭敏一起合作寫了一個反映工人生活的話劇《黃浦江的黎明》 ,同年,又根據(jù)治療邱財康大面積燒傷的動人事跡創(chuàng)作了《共產主義凱歌》。這兩個劇本的上演,奠定了他成為專業(yè)編劇的基礎。
制作電影作品
《黑蜻蜓》 (1984) .... 編作品《黑蜻蜓》劇
《郵緣》(1984) .... 編劇
《吉他回旋曲》(1986) .... 編劇
《女局長的男朋友》(1986) .... 編劇
《某男與某女》(1988) .... 編劇
《她倆和他倆》 (1979) .... 編劇
《青春》 (1977) .... 編劇
《李善子》(1964) .... 編劇
《枯木逢春》 (1961) .... 編劇
《魔術師的奇遇》 (1962) .... 編劇
《苦果》(1981) .... 編劇
《海之戀》(1980) .... 編劇
話劇作品
《枯木逢春》(1959)
《燕歸來》(1963)《焦裕祿》《焦裕祿》(1966)
《三姐妹》(與人合作,1978)
《故事從死亡寫起》(1979)
《她為什么被殺》(1980)
《辛棄疾》(1980)
《祖國狂想曲》(1981)
京劇劇本《黑水英魂》(與人合作,1978)
作品風格
題材多樣,反映的社會面比較廣泛,作品中既有反映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生活的,又有表現(xiàn)失足青年、歷史人物的;以感情細膩真摯,具有濃烈的抒情風格,尤其是善于挖掘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刻畫心靈善良、富于同情心、正義感的人物形象;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形式不拘一格。
作品中以早期的《枯木逢春》和后期的《辛棄疾》、 《祖國狂想曲》比較突出!犊菽痉甏骸肥撬某擅鳎趪鴥群苡杏绊。
劇本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苦妹子的形象,通過這個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千百萬血吸蟲病患者命運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在塑造苦妹子形象時,王煉著力表現(xiàn)她身患晚期血吸蟲病后,對勞動、對愛情、對社會主義的強烈向往,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心靈。他還通過苦妹子與方冬哥一家戲劇糾葛的描寫,細膩動人地展現(xiàn)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嗝米优c別離十年的冬哥邂逅相遇,方媽媽得知她的病情后,勸她不要與冬哥往來以及她強抑感情、含淚拒絕冬哥等這些戲,不僅戲劇性強,而且對她復雜的內在感情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使這個形象產生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嗝米拥男蜗髞碓从谕鯚拰ι畹纳钋懈惺。他本人于1949年南下途中感染了血吸蟲病,對它有著切身的體驗。
創(chuàng)作歷程
1958 年,在創(chuàng)作醞釀中,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詩篇《送瘟神》發(fā)表了,他被領袖對人民健康的深切關懷所感動,又從詩的深遠意境中獲得啟發(fā)。接著,在上海、江蘇和洞庭湖、黃蓋湖、鄱陽湖一帶血吸蟲病流行地區(qū)深入生活時,許多血吸蟲病患者命運的變化和血防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精神,使他深為激動。他正是從生活中獲得了創(chuàng)作激情,從眾多的有類似命運的農村婦女中概括、提煉出了苦妹子這個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劇本具有清麗、細膩、抒情的風格和濃烈的江南地方色彩。
《辛棄疾》初稿寫于 1963 年,1980 年完成并發(fā)表。劇本截取了辛棄疾后二十年的經歷,著重表現(xiàn)他堅持抗金、屢遭阻擾,最終壯志未酬的悲劇性的遭遇。王煉在大學里研究辛詞,后又掌握了豐富的史料。在此基礎上他著力刻畫辛棄疾幾經磨難,愛國之心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質。劇中辛詞的適當運用,不僅有利于渲染環(huán)境氣氛,揭示辛棄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全劇具有古樸典雅的特色。他的近作《祖國狂想曲》描寫了老一代革命者辛柯和羅薩利在近半個世紀中從純真的愛情發(fā)展為崇高的革命友誼,與之相對比的是年輕人林岱由于經受不住國外物質條件和個人利益的誘惑,背棄了與女友陳喬的美好感情,甚至要離開祖國。
王煉把兩代人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命運糾葛在一起,是為了揭示一種思想:“在我們中間,無論哪一個人的命運,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聯(lián)系在一起, 任何獨立于祖國之外的命運都是不存在的”。 ①劇本把愛情、骨肉情、戰(zhàn)友情融合在對祖國的深情之中,具有濃烈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他把電影、小說、戲曲、音樂的一些表現(xiàn)手段嫁接到話劇中來,使劇本新穎別致。王煉不僅是一位多產的話劇劇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多產的電影劇作家。
1961年王煉受著名導演鄭君里之邀,與他一起把《枯木逢春》改編為電影劇本,就此,開始涉足于電影創(chuàng)作。在《枯木逢春》的改編中,他們盡可能地削弱和剔除原劇中某些概念化、圖解生活的部分,力求以情動人。為此,他們進一步突出了苦妹子的命運線,緊緊地圍繞著苦妹子及其與方冬哥一家人之間的戲劇性糾葛來展開情節(jié)、刻畫人物,使苦妹子的形象更為豐滿動人,主題也得到了深化。他們還學習 《拜月記》、 《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傳統(tǒng)戲曲表現(xiàn)手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如冬哥在血防站與苦妹子邂逅相遇后拉著她去見方媽媽的一場戲,采用了《梁祝》中的“十八相送”的手法,通過這對青年充滿愛情和喜悅的眼睛,一路上經過柳堤、魚塘、小橋、麥田……看到合作化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景色,委婉有致地傳達出兩個人的微妙心情。苦妹子在方家受到刺激,急于奔回血防站,又重新經過這些地方,具有《梁!分小盎厥恕钡那槿ぁ_@種處理方法不僅符合我國群眾的欣賞習慣,而且能跳出舞臺的框框,把場景拉開,使劇本更趨于電影化,有力地渲染了苦妹子跌宕的感情和她要求治好病的強烈愿望。1
962年影片公映后,它以生動的藝術形象、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得到觀眾的好評。通過這次改編,王煉在鄭君里的幫助下,《〈祖國狂想曲〉寫作斷想》一文。掌握了電影語言和技巧,跨越了舞臺與銀幕之間的鴻溝。
1963年,王煉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朝鮮,次年他把朝鮮話劇《紅色宣傳員》改編成電影劇本《李善子》 。
1965年《李善子》由鄭君里執(zhí)導拍成了彩色故事片。除了與鄭君里保持著融洽的合作關系外,王煉與著名導演;〉暮献饕彩呛苡谐尚У。
人物影響
1961 年我國的立體影片問世不久,上映的僅有幾部風景片,沒有故事片。桑弧接受了拍攝第一部立體故事片的任務后,邀王煉一起合作編劇。他們在王煉原有的一個喜劇構思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魔術師的奇遇》。該劇運用風俗喜劇的手法描述了旅居海外多年的魔術師陸幻奇回國尋找兒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新人新事,而且還用他解放前的遭遇加以對照,收到悲喜交融、莊諧并存的藝術效果。影片《魔術師的奇遇》于1962年拍成上映后,以全新的片種和強烈的喜劇性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
1978年,;≡俣扰c王煉合作。這次,他們把;〉囊粋設想發(fā)展為輕喜劇《她倆與他倆》 (合作者還有傅敬恭)。一對孿生姐妹方方和園園,一對孿生兄弟大林和小林,人物關系特殊,思想狀態(tài)也有很大的差異。劇本從這種特殊性和差別之中挖掘喜劇因素,運用誤會巧合法來結構妙趣橫生的喜劇情節(jié),比較生動地刻畫了幾個青年的形象,對他們在“四化”建設中的不同思想也進行了善意的褒貶。
與《魔術師奇遇》相比,王煉運用喜劇手法已比較自然妥貼,技巧也相當嫻熟,尤其善于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揭示人物內在的幽默感。這部影片由;、傅敬恭導演,被列為建國三十周年獻禮片上映,1980年獲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影片獎。王煉所寫的電影劇本大都是與別人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如何處理好合作關系對創(chuàng)作的成敗至關重要。
在合作中,他既謙虛好學,尊重合作者,又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有獨立的見解。對鄭君里、桑弧這兩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是如此,對李云良這樣的年輕劇作者也是如此。他和李云良相識是在1975年。李云良作為一個海軍文藝戰(zhàn)士,拿著一個尚不成熟的電影劇本向王煉請教。王煉雖然否定了這個本子,但從中發(fā)現(xiàn)這個青年的創(chuàng)作才能,他把李云良介紹給著名導演謝晉。在謝晉的支持下,他們一起合作了《青春》。
作品影響
李云良在藝術成長的道路上經常得到王煉的指點和幫助,因而他把王煉尊作品《星空》為引導自己走向電影“殿堂”的啟蒙老師。而王煉從他身上也感受到青年人的闖勁和朝氣,得到不少的啟發(fā)。這種以誠相見,互相取長補短的創(chuàng)作友誼受到同行們的稱道。他們繼《青春》以后,又與楊時文一起創(chuàng)作了《海之戀》與梁廷鐸一起創(chuàng)作了《苦果》,1980年后他們還合作了《會唱歌的小河》 、 《槳》、 《星空》等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青年為主人公,反映他們不同的命運,著力揭示他們內在的思想情操,而且還試圖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某些生活哲理,在藝術上則保持了王煉一貫追求的抒情、細膩的特色。 《青春》、 《海之戀》是這些作品的代表。 《青春》是根據(jù)一個聾啞青年被治愈后當上海軍通訊兵的真實事件加工創(chuàng)作的。它通過聾啞女兒亞妹、老一代革命者向暉的形象,揭示了革命者如何永葆青春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主題,具有清新、明朗、詩情的特色。但由于創(chuàng)作始于十年動亂之中,它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存在某些缺陷。《海之戀》描寫了四個與新中國同齡的年輕朋友解放、南下、建國、歡慶和一對姐妹立秋、臘月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經歷的不同的人生道路,通過他們在事業(yè)、友誼和愛情上的錯綜復雜的糾葛,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情操和靈魂,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動蕩的時代。人物的性格,如解放對事業(yè)、對友誼的忠貞,南下的誠實、執(zhí)著,建國的明哲保身,立秋的軟弱,臘月的潑辣以及歡慶不惜陷害朋友往上爬的卑劣行徑等,刻畫得都較為鮮明。劇本追求抒情散文的風格,把抒情和哲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用新中國同齡人的成長來象征祖國經歷曲折后的成熟,這種構思也是耐人尋味的。
1980年,王煉還應謝晉之約,走訪了內蒙、陜西、河南等地的歷史遺跡,研究漢代的文獻資料,將曹禺的話劇《王昭君》改編成電影劇本。有人把王煉比作“生活在花海里的u2018蜜蜂u2019”①,確實,他象蜜蜂那樣在生活的花海里辛勤地采蜜,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為人們生產著數(shù)量可觀的精神食糧。不久前,他又走訪了當年創(chuàng)作《枯木逢春》時所到過的江南水鄉(xiāng)。從這塊歷經二十多年滄桑的土地上,他獲得了新的感受,產生了創(chuàng)作的激情,打算塑造幾個獻身于血防事業(yè),具有今天時代精神的動人形象奉獻給觀眾。
人物評價
王煉所寫的電影劇本多數(shù)是與他人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這其中有著名的藝術家,如鄭君里、桑弧、謝晉等,也有年輕的劇作者,如李云良、楊時文等。在合作中,不論是誰,王煉都尊重合作者,認真向老一輩求教,虛心指導青年一代,并從合作者身上得到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因此,他們的合作是成功、愉快的。
王煉所創(chuàng)作的電影劇本內容多樣,有正劇、有喜劇,但這些劇本都具有細膩、抒情、生動、自然的特點,這也是王煉的一貫追求。從影幾十年,雖說本人未獲過什么獎,但他參與創(chuàng)作的影片有獲獎的,這也表明了王煉的功勞與才華。
王煉從事電影編劇幾十年,創(chuàng)作了十余部電影劇本,可稱得上是一位多產的電影劇作家。所改編或創(chuàng)作的電影劇本有許多已拍成電影,并受到觀眾的好評,如《枯木逢春》、《魔術師的奇遇》、《青春(1977)》、《他倆和她倆》、《女局長的男朋友》等等。
人物生平
2012年進入華為公司,負責華為認證全球解決方案。
2010-2012年在安博教育集團擔任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項目首席培訓師,資深CCAI和CCSI。從2005年起走進全國100多所高校進行了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的講座,深受高校師生的歡迎。王煉有著14年不同行業(yè)的從業(yè)經歷和豐富的授課經驗,對現(xiàn)代企業(yè)的用工需求和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現(xiàn)狀有著深入的了解。
曾策劃、組織了5屆“思科網院杯”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并兼任主持人。2009年擔任第二屆全國高等職業(yè)院校職業(yè)技能大賽裁判評委。2011年5月起成為新疆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特聘講師。
個人簡介
教師王煉2001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技術專業(yè)。自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計算機網絡和IT技術類的培訓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2001-2010年王煉在清華大學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擔任思科認證金牌教師和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理事會秘書長助理一職,曾于2004年赴新加坡接受IT Essentials課程培訓,回國后參與翻譯了《IT Essentials II》教材。
榮譽
2004年起連續(xù)6年被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理事會評為教師培訓“金牌教師”。同時還是清華大學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網絡安全基礎、無線局域網、網頁設計等課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