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蒙 男,1930年12月9日生,遼寧省法庫縣人。原名周凱山,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任教。
個人履歷
1947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曾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半農(nóng)半牧區(qū)當過小學教員和中學教導干事。大學本科畢業(yè)后,1956年又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完古典文學研究生課程。畢業(yè)后志愿到內(nèi)蒙古大學中文系任教;1963年夏調(diào)到黑龍江大學中文系任教。他在社會學術團體中擔任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詩經(jīng)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1956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生班。曾任內(nèi)蒙古大學漢語系助教,黑龍江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詩經(jīng)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1997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表彰其從事文藝工作30年做出了突出貢獻。195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少年時就酷愛文學,并開始發(fā)表作品。在大學期間,發(fā)表了一些新詩,以長于描寫草原風貌和格調(diào)清新深得好評,曾受到前輩詩家公木的贊賞。他的《馬頭琴奏起來了》,被作曲家譜曲,并在全國性的音樂匯演中獲獎。當時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青年詩人合集,書名就叫《馬頭琴奏起來了》。1956年春,他出席了全國第一次青年文學工作者會議,并有詩歌《十月草原之夜》,被收入《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選集》。同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抒情詩集《紅松》,并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十周年優(yōu)秀文學獎。1957年的政治風浪,使他輟筆20余年。
成績
近20余年來,他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以及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的工作。陸續(xù)編著出版的學術著作有:《杜甫詩選讀》《杜甫》[評傳]、《詩經(jīng)百首譯釋》(以上均為與馮宇教授合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先秦詩歌精華》(與馮宇教授合作,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濡沫齋詩文論集》(與馮宇教授合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詩經(jīng)>民俗文化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臺灣天工書局將要出版他的有關杜甫和《詩經(jīng)》兩部著作。前不久,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詩集《白帆》。
個人榮譽
在大學期間,發(fā)表了一些新詩,以長于描寫草原風貌和格調(diào)清新深得好評,曾受到前輩詩家公木的贊賞。
他的《馬頭琴奏起來了》,被作曲家譜曲,并在全國性的音樂匯演中獲獎。當時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青年詩人合集,書名就叫《馬頭琴奏起來了》。
1956年春,他出席了全國第一次青年文學工作者會議,并有詩歌《十月草原之夜》,被收入《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選集》。
同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抒情詩集《紅松》,并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十周年優(yōu)秀文學獎。1957年的政治風浪,使他輟筆20余年。
劇中人物
劇中,周蒙是個很討巧的角色。校長的女兒,雖然父母離異,還是備受寵愛。有一個知心朋友,愛情來的太突然,卻也因此讓很多人妒忌。(比如杜曉彬)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和李然在一起,簡單而甜蜜。她不會想到有一天這樣的生活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一天,她也要自己承受無盡的孤獨,要獨立地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而當這一切真的到來,她又是那么勇敢,坦然的接受這一切,平靜的生活。她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為之落淚。
一個長期倍受關愛的孩子,生活總是風平浪靜,衣食無憂,性格開朗。在周蒙身上,你感覺不到任何一點陰暗的東西,正如她常常喜歡穿的白色棉布裙子,明亮,如同陽光。遇見李然,是她成長的一個轉折點。
她敏感,對待愛情尚且如此,在李然面前,她始終像個小女孩,需要人照顧。周校長在得知自己患腦癌后,始終下不了決心去做手術,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如此吧。 她愛吃醋,愛發(fā)脾氣,即使明眼人都看得出李然是多么在意她,(甚至把自己的初戀忘記)她還是很在乎,哪怕是一點點的小細節(jié)。
得到周校長的認可后,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周蒙和李然會有一個完滿的結局。幸?偸翘虝海钜部傆心敲炊嗟牟ㄕ,這其中的痛苦過程,只有自己慢慢承受。杜曉彬的出現(xiàn),是全劇的轉折。偏偏杜曉彬,又是那么一個固執(zhí)、霸道、野心勃勃的女孩,不達目的不罷休。李然去西藏,她也去。李然要去云南,即使在她懷孕的情況下,還堅持著收拾行李。西藏的那一段故事,不管李然最后的選擇是什么,他已經(jīng)背叛了蒙蒙。我想,這也許就是因為李然最后選擇杜曉彬的原因吧,周蒙太美好,容不得別人的半點傷害。然而她最愛的人卻深深地傷害了她,無論結果是什么,事實已經(jīng)如此。
李然的離去,已經(jīng)是一大傷害,父親的突然病故,又是雪上加霜。那么一個脆弱的小女子,真擔心她承受不起?帐幍姆块g,電話鈴響起,她習慣地叫“爸,電話”——久久無人回應,那是多么凄涼的景象。
與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李然相比,周蒙是勇敢的。一系列的變故,讓她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忍耐。最后選擇在一個偏遠山村當一名支教老師,貌似心靈回歸平靜,也算是完成了自我救贖。與舊日戀人的重逢,有的只是物是人非的傷感,卻不再緬懷。
“我們回不去了,我喜歡這兒。”
那個時候,周蒙心底里還是深深愛著李然的,(在她看到李然的攝影集后若有所思)可是,那是過去的李然,那是周蒙心底里的一個童話,那是一個人的愛情,與任何人無關。
青春總是讓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也許是因為,青春允許揮灑,或者揮霍。人的一生匆匆而過,誰都逃不了最后的結局,那么,也就不要太在意某些片段的結局了吧。
愛情,某些時候可以是一個人的故事。
劇中人物評論
——我們都是周蒙
現(xiàn)在很少會有拍得這樣美的電視劇了,連電影都很少會這樣美如夢境,讓我想起黃磊的《似水年華》。美麗的江城,如水墨畫般,周蒙始終是屬于江城的;美麗的西藏普蘭,那樣廣闊明艷,是杜曉彬的絢爛瞬間;美麗的北京街頭,李然和周蒙的那猛一撞肩……李然說,他要踏遍所有美麗的地方,是的,他是一個流浪者,可以游走不同的美景,不同的美人;而周蒙,即使她成長,即使她能對李然釋懷,她也就留在靠山屯了,她的心空了,或者正好享受那里也美如夢境的生活。
如果說這個故事到李然回西藏和杜曉彬結婚這里嘎然而止,我會以為杜曉彬是整部片子的唯一主角。獨立,桀驁,執(zhí)著,勇敢,不羈——她連笑都不笑,她吃方便面,她從來都不用被照顧,她是那么有力量。也只有她可以得到李然。在拉薩,她對李然說:“我知道你要和周蒙結婚了,可這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又是在拉薩,她找到李然說,“你愛我,可你不想愛我,所以你給我錢,我一直很感激給我錢花的人”,還是在拉薩,面對李然的求婚,她說:“我沒有懷孕,你回去吧”。這是杜曉彬最讓我喜歡的三句話,和她臉上那種不變的表情合拍。李然愛周蒙,這是一種憐愛,是一種施與;可杜曉彬對李然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個迷。不奇怪李然會走進這個迷,因為他是一個旅行者,是一個挑戰(zhàn)者,何況,他還是一個學物理的攝影記者。
Hata說,我們都想做杜曉彬,但我們都是周蒙。這話是有理的,尤其在現(xiàn)在聽來。很多事情是沒有一定的,很多事情只是偶然,也沒有什么是屬于你的東西。對于周蒙來說,爸爸也那樣突然的離開,更何況一份隨意招人安排的工作,或者偶然遇到的李然和一枚隨時可能丟失的婚戒。失去能使人成長,可成長并不意味著能重新得到,也不預示著幸福的回歸,成長只不過是能看得開,能一個人在靠山屯這樣的世外桃源里安于寧靜。
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愈加地傷感,我們的青春無以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