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
|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評價 人物軼事
里加歌劇院里的小觀眾
阿維德先生家的小音樂家
害怕學外語的語言天才
“瘋狂的蘇聯(lián)人”
“列寧格勒”先生
“無冕之王”
奧斯陸的“首席客座指揮家”
兼職的“長途司機”
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忙碌指揮家
追求快樂,退出競爭
執(zhí)棒與徒手指揮
超強的記憶
巧合的名字
指揮生涯 經典音樂會 展開 人物簡介 人物評價 人物軼事
里加歌劇院里的小觀眾
阿維德先生家的小音樂家
害怕學外語的語言天才
“瘋狂的蘇聯(lián)人”
“列寧格勒”先生
“無冕之王”
奧斯陸的“首席客座指揮家”
兼職的“長途司機”
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忙碌指揮家
追求快樂,退出競爭
執(zhí)棒與徒手指揮
超強的記憶
巧合的名字
指揮生涯 經典音樂會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楊松斯童年時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并在里加歌劇院里度過了美好的童年。1946年他的父親獲得國際指揮比賽第二名,而被前蘇聯(lián)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選中作為其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助理。1956年舉家遷往列寧格勒,楊松斯自此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指揮專業(yè),同時他的小提琴水平仍舊是學校最棒的。以優(yōu)異成績研究生畢業(yè)的楊松斯,1969年得到了去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Vienna)留學的機會。在留學期間,他在維也納師從漢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和奧斯特拉切爾(Karl Österreicher),同時在薩爾茲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揮大師卡拉揚的點撥,并被卡拉揚選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助理。1971年,楊松斯獲得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的第二名,并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xiàn)改名為:圣彼得堡愛樂樂團)首次登臺。1973年,擔任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副首席指揮的職位,并擔任穆拉文斯基的助理。在此期間,楊松斯不但深受穆拉文斯基的影響,而且也隨同穆拉文斯基進行了多次世界巡演。在穆拉文斯基逝世后,楊松斯仍然與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xiàn)改名為圣彼得堡愛樂樂團)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與穆拉文斯基的接班人尤里·特米爾卡諾夫合作密切。
1979年,楊松斯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至2000年,在楊松斯的帶領下,奧斯陸愛樂樂團從北歐一個小樂團已經躍升為國際上一流樂團。1992年,楊松斯擔任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1997年到2004年,擔任匹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2001年被推舉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xié)會的榮譽會員,同時他也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會員。2003年,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2004年,楊松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至此,楊松斯成為了少有的同時擔任歐洲兩個頂級樂團首席指揮的指揮家。除此以外,他在1992年初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時,就與之建立了親密、融洽、特殊的友好合作關系。2006年,楊松斯首度指揮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在這場音樂會中選擇了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和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等讓大家耳熟能詳?shù)淖髌,并當選為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度的年度指揮家。在2012年,楊松斯將再度執(zhí)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以此紀念楊松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20周年。
在1996年的奧斯陸,楊松斯曾與死神擦肩而過。1996年的4月25日,楊松斯在奧斯陸指揮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在演出最后一幕時,心臟病突發(fā),倒在了指揮臺上。由于當時楊松斯沒有選擇在身體很糟糕的情況下停止指揮,造成了他日后很嚴重的心臟問題。此后,他一直在瑞士療養(yǎng),后來匹茲堡的外科醫(yī)師在他的胸口安裝了一個心臟起搏器,以幫助他的心臟正常工作。而在1984年11月21日,楊松斯的父親阿維德·楊松斯,在曼徹斯特指揮哈雷樂團的音樂會上,也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當時,楊松斯正在米德爾斯堡率領奧斯陸愛樂樂團進行他們在英國的首次巡演,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他秉著對事業(yè)高度的責任意識,堅持完成了演出任務。楊松斯曾表示,由于遭受歐洲和美國的時差問題,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在2004年楊松斯離開了美國的匹茲堡交響樂團。而此后,楊松斯也很少指揮歌劇,直到2006年,楊松斯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姆欽斯科縣的麥克白夫人》(導演Martin Ku?ej),是其1996年后首次指揮歌劇;2011年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了音樂會版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6月至7月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在荷蘭歌劇院演出了十場《葉甫蓋尼·奧涅金》(導演Stefan Herheim)。重返指揮臺的楊松斯,仍舊繼續(xù)著他對音樂的熱情和他“音樂不能!钡木。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楊松斯作風嚴謹,對待排練演出極度認真,自稱“在向上帝借時間”的楊松斯,對音樂事業(yè)有著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他的音樂聽起來熱情洋溢、對比鮮明、自然流暢。他最擅長的是俄羅斯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時,對于德奧系古典主義以及一些現(xiàn)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樹。很多指揮家在詮釋一部作品時,總會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會給后來的指揮家?guī)盱`感,被后來的指揮家所效仿。與眾多指揮家一樣,楊松斯在指揮時也會賦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點。比如眾所周知的“擰毛巾”處理,就是在樂句結尾處突然加速,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的處理。此外,在突出節(jié)奏速度的對比變化上,以及對音色的處理上,也是楊松斯近幾年很顯著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楊松斯受到穆拉文斯基和卡拉揚兩位大師的點撥,以及自己多年在樂壇上韜光養(yǎng)晦的結果。很多人喜歡將楊松斯和當今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西蒙·拉特進行對比,說楊松斯是當代的富特文格勒,而拉特是當代的托斯卡尼尼。楊松斯對這個看法不敢茍同。富特文格勒一直是楊松斯最崇拜的指揮家,而楊松斯也一直以富特文格勒為自己的標桿。作為當今古典樂壇中流砥柱的指揮家,楊松斯指揮的音樂會場場爆滿,而被譽為“古典音樂的票房保證”。
對于音色上的處理,似乎是俄系指揮家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但楊松斯的音色卻一直很有自己的特點。從2006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我們可以明顯的聽到,楊松斯善于將弦樂賦予一種淡淡的憂愁感。他擴大了弦樂低聲部的配器(往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通常只有6把大提琴,而2006年有8把)?梢哉f,楊松斯對于音色的考究,在當今指揮家中是很有特點的。與當今很多指揮家明朗的音色不同,楊松斯的音色偏向于厚重,但銅管樂聲部又不乏嘹亮,而打擊樂聲部與管弦樂聲部的融合又非常的融洽,絲毫沒有突;蛘呤橇桉{于樂團之上的感覺。因此,在處理浪漫主義后期作品的復雜的情感時,就更顯得游刃有余。而楊松斯指揮下的合唱團,更是有了一種神圣的味道。楊松斯的合唱團的音色空明而純潔,細膩而富于變化,在演唱一些宗教作品比如安魂曲的時候,更突顯出了一種圣潔的味道。也許,這與楊松斯從小生活在歌劇院,對人聲比較敏感有關。在2008年盧塞恩音樂節(jié)上,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中,圣潔的合唱更讓這部作品煥發(fā)出奪目的色彩。
現(xiàn)在,楊松斯指揮下的兩個樂團也各保持著自己在音色上的特點。楊松斯指揮下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偏暖,柔和的色彩。每個聲部都流露著古典主義人文精神的色彩。因此,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前任首席指揮伯納德·海廷克在評價楊松斯時說“這個樂團在里卡多·夏伊時代丟失的傳統(tǒng)的音色又被楊松斯找回來了。”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則更多的呈現(xiàn)出一種亮麗、潔凈的音色。這種音色下的音樂作品,線條和細節(jié)更清晰,更能客觀地去演繹一部作品。因此,我們可以說,楊松斯指揮棒下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呈獻給我們的是古典音樂的酒神精神,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則更多的呈現(xiàn)給我們太陽神精神。
楊松斯比較擅長的作曲家有: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柏遼茲,勃拉姆斯,西貝柳斯,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穆索爾斯基,理查德·施特勞斯等等。同時,他的古斯塔夫·馬勒,貝多芬,海頓,舒曼等人的部分作品也頗受好評。在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后,他又開始大量演出瓦格納,布魯克納,勛伯格,馬蒂努,奧涅格,曼努埃爾·德·法雅,雷斯皮基等人的作品。2005年12月22日,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演了漢斯·維爾納·亨策于 2003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新作:《塞巴斯蒂安之夢》(Sebastian im traum)。楊松斯與奧斯陸愛樂樂團合作錄制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全集更被認為是最優(yōu)秀的版本之一。而在2006年,楊松斯與世界上幾大一流樂團合作錄制的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的發(fā)行,也讓肖斯塔科維奇這個作曲家又一次活躍在了古典音樂愛好者們的視線里。而作為楊松斯處理德奧系作品也不遜色于其他指揮家的證明,他的勃拉姆斯和貝多芬等人的部分交響曲錄音也頗受好評。而目前,楊松斯正著手于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制馬勒交響曲全集。同時,他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錄制馬勒的部分交響曲。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里加歌劇院里的小觀眾
里加歌劇院,是楊松斯小時候最熟悉的地方,幾乎是當他剛開始懂事、初步接觸現(xiàn)實世界時,里加歌劇院就成為了他的家,他童年的幾乎全部的美好回憶都留存在這里。當他的父母在舞臺上排練歌劇,小楊松斯就經常留在后臺玩耍,看彩排、演出,做幾乎所有的事情。有一次,歌劇院正在排練比才的歌劇《卡門》,當唐·何塞把卡門帶走時,突然有一聲童聲尖叫起來:“住手,別碰她,她是我媽媽!”這就是小楊松斯。
阿維德先生家的小音樂家
白天在里加歌劇院里待了一整天的小楊松斯,回到家里,還繼續(xù)著音樂。他會表演白天所聽到的一切,他的記憶里幾乎全都是歌劇和芭蕾。在音樂的氛圍里長大的楊松斯,幾乎不能忍受離開音樂的日子,當生病時候不能去歌劇院,小楊松斯則會向母親抱怨“把我的樂團帶回來”,但同時他感到十分幸運,因為他就會在腦海里“演奏”一整天的交響樂。在楊松斯很小的時候,就拿著兩個小木棍,像是在演奏小提琴,或用一根當指揮棒,指揮面前被當做樂隊的小玩意。此外他還扮演樂團里各種各樣的角色,比如指揮、演奏者或樂團經理,他曾寫過很厚的一本曲目單,想象著編排他自己的音樂會,甚至具體到了每一個細節(jié),就像是正式的彩排或演出。童年的經歷的事情,給了他很深影響,他似乎在很小的時候就立志做一名音樂家了。
害怕學外語的語言天才
當楊松斯13歲時,由于父親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工作,楊松斯一家要遷往蘇聯(lián)。小楊松斯很不愿意踏上去蘇聯(lián)的火車,除了因為不愿離開他熱愛的故鄉(xiāng)里加,還因為他害怕學不好俄語,甚至是聽不懂。可是多年以后,他除了精通必備的語言——德語和英語外,俄語、拉脫維亞語對他來說也是游刃有余。
瘋狂的蘇聯(lián)人
得到去維也納學習的機會,楊松斯終于來到了自由世界。在維也納,他有很多青年時期的回憶,并對獲得“自由”而感到興奮。每天他都要去看排練和演出,幾乎每場不落,這使得維也納所有演出場所的看門人和售票員都認識他,并開玩笑地稱他“瘋狂的蘇聯(lián)人”(Crazy Russian)。
列寧格勒先生
在維也納學習的時光,在楊松斯看來真是天賜的禮物,跟音樂學院的每位教授學習都是難以置信的經歷。Mertel教授是非常有趣的著名音樂學專家,但他經常會忘記人名,常常在見到楊松斯時說:“Ah,Herr Leningrad,kommen Sie bitte.”(“嗯...u2018列寧格勒u2019先生,請過來一下。”)
無冕之王
1971年,楊松斯來到西柏林,參加第一屆卡拉揚國際指揮家大賽。由于評委主席斯瓦洛夫斯基(此人也是楊松斯的老師)不顧眾議將自己的學生Gabriel Chmura推上第一名,而楊松斯屈居第二。這件事引起了輿論上的一片嘩然。前EMI藝術總裁雷格憤怒地將斯瓦洛夫斯基比作法爾扎奇(歌劇《玫瑰騎士》中的職業(yè)陰謀家)。因此,楊松斯后來有了“無冕之王”的稱號。
奧斯陸的首席客座指揮家
楊松斯1979年開始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但這個過程卻非常不順利。無論是楊松斯受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還是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前蘇聯(lián)當局給予的評價都是“巨大的失望”。因此,在當時的奧斯陸愛樂樂團的曲目單上,楊松斯的頭銜一直是“首席客座指揮家”。直到前蘇聯(lián)解體,楊松斯才在奧斯陸愛樂樂團“轉正”。
兼職的長途司機
在奧斯陸擔任總監(jiān)期間,楊松斯經常自駕車往返于列寧格勒和奧斯陸之間。同時,作為一個前蘇聯(lián)背景的指揮,由于無法負擔西方國家高昂的物價水平,楊松斯不得不經常在去奧斯陸之前,在自己的汽車里裝滿食物。
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忙碌指揮家
在20世紀90年代,是楊松斯最忙的時期。一方面,他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和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另一方面,他還一直與倫敦交響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等樂團保持密切合作。因此,楊松斯在匹茲堡交響樂團每年的工作時間甚至一度被壓縮到了只有四個星期。而2004年后,身兼兩大歐洲頂級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楊松斯,工作量是有增無減,再加上他對音樂事業(yè)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他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指揮家之一了。
追求快樂,退出競爭
1999年,克勞迪奧·阿巴多宣布于2002年辭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當時,接任的候選名單中,除了拉特,還有馬澤爾,巴倫博伊姆和楊松斯。楊松斯主動退出了競爭。用楊松斯的話說,他選擇樂團,首先要看這個樂團和這個城市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因此,楊松斯也一直將奧斯陸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執(zhí)棒與徒手指揮
楊松斯也是一個有時執(zhí)棒,有時徒手的指揮家。在一些音樂會上,楊松斯就會選擇徒手指揮,用雙手塑造音樂中豐富的情感,而且更加美妙、變化多端。有時,楊松斯指揮時還會將右手的指揮棒交給左手,讓右手盡情“傳達感情”。這種變化的指揮方法,給了很多人深刻的印象,也讓“指揮”這種看似枯燥的工作看起來妙趣橫生。
超強的記憶
據(jù)說,楊松斯能夠記住每一位與他合作過的樂手的姓名。
巧合的名字
楊松斯的母親名字是Iraida,他的前任妻子的名字是Ira,現(xiàn)任妻子的名字是Irina。
編輯本段指揮生涯
1973年,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副首席指揮,兼穆拉文斯基助理;
1979年~2000年,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
1992年~1997年,倫敦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1997年~2004年,匹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
2003年至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04年至今,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編輯本段經典音樂會
1994年柏林森林音樂會“狂想曲與舞曲之夜”
2001年歐洲圣城音樂會(2001年5月1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圣伊蘭大教堂)
2002年柏林森林音樂會“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23首曲目為歷屆之最)
2007年教皇本篤十六世音樂會(2007年10月27日于梵蒂岡,保羅六世音樂大廳,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2009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成立60周年紀念音樂會:阿諾德·勛伯格《古雷之歌》(2009年10月22日、23日于慕尼黑,嘉斯臺愛樂大廳)
獲獎經歷1981年:第10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古典專輯——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 愛德華·格里格(3CDs)(1982年春頒獎)1986年:圣哈佛德獎章(St. Hallvardsmedaljen)(挪威奧斯陸市最高榮譽)1989年:荷蘭愛迪生獎——楊松斯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現(xiàn)為:圣彼得堡愛樂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1990年:第19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古典專輯——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馬勒第二交響曲》,Chandos(1991年春頒獎)1991年:挪威Anders Jahres文化獎1992年:荷蘭路易斯特大獎——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赫克托·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羅馬狂歡節(jié)序曲》。1993年:第22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德沃夏克<;大提琴協(xié)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EMI(1994年春頒獎)1995年:第24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松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錄制《肖斯塔科維奇<;大提琴協(xié)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1996年春頒獎)1995年:挪威哈拉爾德五世國王授予楊松斯挪威王國皇家榮譽勛章(Commander with Star)(挪威王國授予外籍人士的最高榮譽)1996年:獲得“EMI年度藝術家”大獎。1999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xié)奏曲(錄音)——楊松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庫特·威爾:第二交響曲& 小提琴協(xié)奏曲& 歌劇<;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組曲》(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小提琴)。1999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五交響曲》。2002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匹斯堡交響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八交響曲》。2003年:柏林愛樂樂團“漢斯·馮·彪羅”獎章。2003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xié)奏曲(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尼古拉·齊奈德小提琴)2004年:獲得英國皇家愛樂協(xié)會的“年度指揮”稱號。2004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協(xié)奏曲——楊松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格里格、舒曼鋼琴協(xié)奏曲(Grieg /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s)》,鋼琴:Leif Ove Andsnes,Live Recording EMI。2004年:古斯塔夫·馬勒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國際唱片獎最佳新錄唱片——楊松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馬勒第六交響曲》錄制: 倫敦巴比肯音樂廳2002.11(LSO live 0038 (2CD))。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2006年2月頒獎)2006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年度藝術家。2006年:拉脫維亞共和國三星二等勛章(拉脫維亞共和國最高榮譽)(2006年5月)2006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2006年10月22日于慕尼黑嘉斯臺愛樂大廳頒獎)。2006年:法國《音樂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年度最佳獎——《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館頒獎)2006年:德國唱片評論年度最佳錄音(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館頒獎)2007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交響樂作品和最佳錄音——《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2006年。2007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指揮家(《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EMI Classics 0946 365300 24)。2007年:英國BBC音樂雜志最佳管弦樂團——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RCO Live 2006。2007年:奧地利維也納市榮譽金質獎章(Golden Medal of Honor in the City of Vienna)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榮譽勛章2007年:“波羅的海之星”(Baltijas Zvaigzne)國際獎章2007年:歐洲基金會("Pro Europa" Foundation)歐洲指揮獎2008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歌劇DVD——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于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ej)導演Opus Arte OA 0965 D,2006年。2008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制《貝拉·巴托克<;樂隊協(xié)奏曲> & <;神奇的滿大人>;組曲& 莫里斯·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埃>;》- SONY BMG2009年:奧地利共和國科學與藝術榮譽十字勛章2010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制《安東·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BR-Klassik 2010年:第53屆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制《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四交響曲》,RCO Live(Producer & Mastering Engineer:Everett Porter)。2010年:第53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四交響曲》,RCO Live。2010年:巴伐利亞馬克西米蘭科學與藝術勛章(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2010年10月)2011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合唱作品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響曲>;》(RCO Live),獨唱:Krassimira Stoyanova,Mihoko Fujimura,Klaus Florian Vogt,Thomas Quasthoff,合唱團:維也納合唱團。2011年:德國《歌劇世界》(Opernwelt)雜志“年度最佳指揮”——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2011年6月-7月于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Opernwelt 4.Oct P96) 經典唱片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奧斯陸愛樂樂團(1988年,2006年,Chandos)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交響曲及鋼琴協(xié)奏曲全集:圣彼得堡愛樂樂團,鋼琴:米哈伊爾·魯?shù)希?002年,EMI)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圣彼得堡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等(2006年,EMI)奧托里諾·雷斯皮基《羅馬的松樹》&;《羅馬的噴泉》&;《羅馬的節(jié)日》:奧斯陸愛樂樂團(1996年,EMI)耶安·西貝柳斯《卡雷利亞組曲》&;《芬蘭頌》&;《第一交響曲》:奧斯陸愛樂樂團(1996年,EMI)《世界返場曲》:奧斯陸愛樂樂團(2000年,EMI)貝拉·巴托克《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樂隊協(xié)奏曲》:奧斯陸愛樂樂團(2001年,EMI)古斯塔夫·馬勒《第六交響曲“悲劇”》:倫敦交響樂團(2003年,LSO Live)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生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4年,RCO Live)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阿諾德·勛伯格《升華之夜》: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4年,SONY)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DG)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古斯塔夫·馬勒《第六交響曲“悲劇”》&;漢斯·維爾納·亨策《塞巴斯蒂安之夢》(首演):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弗朗西斯·普朗克《榮耀頌》&;阿爾圖爾·奧涅格《第三交響曲“禮拜”》: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古斯塔夫·馬勒《第一交響曲“提坦”》: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7年,RCO Live)貝拉·巴托克《樂隊協(xié)奏曲》&;《神奇的滿大人(音樂會組曲)》& 莫里斯·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返诙M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7年,SONY)克勞德·德彪西《大!&;亨利·杜蒂耶《樹之夢小提琴協(xié)奏曲》&;莫里斯·拉威爾 《圓舞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小提琴:Dmitry Sitkovetsky (2008年,RCO Live)理查·施特勞斯《唐璜》&;《阿爾卑斯山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8年,RCO Live)古斯塔夫·馬勒《第五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8年,RCO Live)古斯塔夫·馬勒《第七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9年,BR-Klassic)約瑟夫·海頓《第100交響曲“軍隊”》&;《交響協(xié)奏曲》&;《第104交響曲“倫敦”》: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9年,SONY)安東·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0年,BR-Klassic)古斯塔夫·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莫杰斯特·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組曲》&;《梯爾的惡作劇》&;《最后四支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成立60周年專輯CD6):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女高音:Anja Harteros(2010年,BR Klassic)古斯塔夫·馬勒《第一交響曲“提坦”》: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1年,RCO Live)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樂隊協(xié)奏曲》&;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第三交響曲“夜之歌”》&;亞歷山大·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 相關網(wǎng)站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荷蘭語: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1]]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德語: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2]]維也納愛樂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3]]柏林愛樂樂團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德語:Berliner Philharmoniker):[[4]]挪威奧斯陸愛樂樂團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挪威語:Oslo-Filharmonien):[[5]]匹斯堡交響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6]]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7]]
歷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
1930-1950 |
|
---|
1951-1960 |
|
---|
1961-1970 |
|
---|
1971-1980 |
|
---|
1981-1990 |
|
---|
1991-2000 |
|
---|
2001-2010 |
|
---|
2011- |
|
---|
開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