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曾銑于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始任福建長樂知縣,任滿升御史。初入遼東,即平定遼陽兵變,將遼陽的趙劓兒、廣寧的于蠻兒及撫順叛卒等頭目,悉斬諸首惡,懸首邊城,全遼大定。朝廷擢曾銑為大理寺丞,遷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平定劉儀,上疏說:“民貧不堪重役,請以招集義勇編入,均徭免其雜役!鄙綎|安定,升副都御史。自明英宗“土木之變”后,蒙古各酋長相互拼殺,其中俺答勢力較強,統(tǒng)一了各部落,控制了漠南,擁有騎兵十萬,時常侵掠明朝邊境。曾銑請示朝廷修筑了臨清外城。工畢,進副都御史。今山東曲阜孔廟的前廳懸匾“太和元氣”即為曾銑手跡,署銜為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曾銑在山東三年,后受命巡撫山西,修邊墻,制火器,在浮圖谷與俺答較量之中獲全勝。“經(jīng)歲寇不犯邊,朝廷以為功,進兵部侍郎,巡撫如故!奔尉付荒昶,俺答屢入陜西、山西,邊民不勝其擾。
嘉靖二十五年(1546),朝廷調(diào)曾銑為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以數(shù)千之兵拒俺答10萬鐵騎于塞門,命參將李珍襲馬梁山大營,迫其退兵。同年上疏收復河套,建議不拘一格選拔將領;引黃河水防旱澇,又可限制俺答騎兵。帝準奏,撥銀20萬兩,并罷免反對收復河套的延綏、陜西、寧夏巡撫。次年春,曾銑修筑邊墻,出兵河套,拒俺答求和。六月,調(diào)集各路總兵圍殲,俺答被迫移營過河。曾銑治軍嚴明,副總兵蕭漢敗績,銑疏諸將罪,按律懲治。此后總兵仇鸞貽誤戰(zhàn)機,也被曾銑所劾而奪職入獄!睹魇贰氛f曾銑“有膽略,長于用兵”。一歲除夜,曾銑突然命令將領出擊,而塞上并無警報。此時將領們正在飲酒,不想出戰(zhàn),就賄賂曾銑身邊的通信兵,通過其妾求情。曾銑立斬說情的小兵。諸將不得已披甲連夜出戰(zhàn),果然遇到敵寇,擊敗之。次日,諸將問其緣故,銑笑曰:“見烏鵲非時噪,故知之耳!敝T將大服。曾銑“色有冰霜,言笑甚寡,長不過中人,其忠勇特立,沉毅善謀”。為山東巡撫就有復套之念,每談及蒙騎踐踏中原,“怒發(fā)裂眥而中夜不寢”。后為三邊總督,志在復套,親自規(guī)劃,天下士人無不倚席以待。
八月,曾銑再上《重論復河套疏》說:“中國不患無兵,而患不練兵。復套之費,不過宣(府)大(同)一年之費。敵之所以侵軼無忌者,為其視中原之無人也!贝藭r陜西澄城山崩,嘉靖疑為上天示警,疑慮復套之舉。 權臣嚴嵩見帝害怕“土木之變”重演,發(fā)動言官上疏收復河套會“輕啟邊釁”;并勾通仇鸞,誣曾銑掩敗不報,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帝先罷夏言,命廷臣議曾銑之罪。吏部、禮部、都御史等上奏罪不可免。
嘉靖二十七年一月,夏言、曾銑入獄,六月,三法司以律無正條,且比守邊將帥失陷城寨者論斬,但帝必依正條,又重擬交結近侍律斬,妻與子流放二千里。曾銑臨刑賦詩:“袁公本為百年計,晁錯翻罹七國!。部將李珍被毒死,夏言亦遭斬刑。曾銑幕下王環(huán)千里護送曾妻及二幼子到流放地陜西漢中的城固。銑廉,既歿,家無余資。史稱此案“天下聞而冤之”。隆慶元年(1567),給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問上疏為曾銑雪冤。帝詔贈兵部尚書,謚襄愍,歸葬江都。王環(huán)將曾銑的妻子送回揚州,酬之金帛,不顧而去。萬歷中期,從御史周磐上疏建祠,準旨在陜西建祠,黃巖縣城建“三邊總制坊”和“曾銑節(jié)制三陲坊”。今遺故居“曾銑巷”。
曾銑冤案始末
曾銑倡議收復河套,即使不合政府大臣的意愿,也屬不同政見,而不致死罪。七十余年后的天啟年間,同樣反對收復河套的首輔大學士朱國楨,認為曾銑“功雖未就,其志可哀”。曾銑被害罪名是犯“交結近侍官員律”。手握兵權的邊關將領與內(nèi)廷大臣私下交接犯封建朝廷的大忌。奸相嚴嵩深諳此道,為羅織罪名置首輔夏言于死地,從曾銑著手。被曾銑劾奏下獄的甘肅總兵仇鸞是嚴嵩的同黨。嚴嵩知道曾銑與同鄉(xiāng)蘇綱關系密切,而蘇綱的女兒是夏言的繼妻。嚴嵩代仇鸞于獄中草疏,誣陷曾銑掩蓋敗績不報,克扣軍餉巨萬,派遣其子曾淳通過蘇綱賄賂首輔夏言,“交關為奸利”。仇鸞之上疏完全是無中生有,史稱“其言絕無左驗”。而嘉靖帝完全相信仇鸞的誣陷之詞,立即下詔逮捕了曾淳和蘇綱。及銑至,嘉靖親擬“當銑交接近侍律斬,妻子流兩千里,即日行刑。”曾銑一案是明代的大冤案。史稱“銑廉,既歿,家無余資!痹娮匀紊綎|巡撫至后為三邊總督,復套之念由來已久。當時人稱“聞其所制火車地炮等攻具數(shù)萬,皆可用”,“規(guī)畫措置,種種次第,公非寡謀而輕發(fā)者也”。這樣一代名將成為殘酷政治斗爭和嘉靖陰損乖張脾氣的無辜犧牲品。據(jù)明世宗帝紀記載,曾銑死后的十余年間,邊境從不寧靜。
發(fā)明曾式地雷典故
韃靼人多為騎兵,為了能用步兵制勝,曾銑購置了大批戰(zhàn)車,雙方交戰(zhàn)時,他將戰(zhàn)車環(huán)立布陣,在車上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弓箭手,車四周復設士兵。當韃靼騎兵來襲時,戰(zhàn)車上弓箭手矢發(fā)如雨,戰(zhàn)車四周的士兵見機斬馬足,挑騎兵。因而,曾銑能每戰(zhàn)必勝,韃靼無不敗北,驚呼曾銑之兵為“天兵”。
曾銑還善于運用火炮殺敵。一次韃靼人來圍城,只見城門口立一高高木架,架上木偶載歌載舞,而全城卻偃旗息鼓,沒有一絲動靜。這立即引起了韃靼人的警覺,便不敢貿(mào)然攻城。而士兵卻感到好奇,紛紛聚集在一起觀望,因而,一時人聲嘈雜,紛亂不已。突然間,只聽城中軍號突起,架上巨炮先發(fā),緊接著,城樓各處火炮齊鳴,于是,圍觀的韃靼士兵被轟得落花流水。而這時,城內(nèi)士兵又隨之而出,斬獲敵人無數(shù)。
曾銑還自己創(chuàng)建了一種叫做“慢炮”的火器,就猶如當今的手榴彈一般。其“炮”圓如斗,外纏五色裝飾,中設機關,內(nèi)藏火線。戰(zhàn)時,扔在對方進攻的路上。韃靼人見了甚是驚奇,不知為何物,便環(huán)立觀看。誰知,早已點燃的火線頃刻燒到盡頭,火藥爆炸,死傷者甚眾。韃靼人稱為“神物”,竟稱曾銑為“曾爺爺”。
曾銑還是地雷的發(fā)明者。據(jù)史載,“曾”式地雷是這樣的:“穴地丈余,藏火藥于中,以后覆四周,更覆以沙,令與地平。伏火繩于下,系發(fā)機于地面人不注意處。過者蹴機,則火墜藥發(fā),石飛墜殺,敵驚為神!
王環(huán)義舉
王環(huán)是滄州回族人,“虬髯鐵面,負膂力善騎射”,曾銑聞其勇,招入帳下,讓其教兵士射箭。曾銑被捕入獄后,托王環(huán)照顧其妻兒:“上怒甚,死自吾分。顧吾妻子奈何流落邊鄙,為溝中瘠乎!蓖醐h(huán)流淚回答:“公無憂也,某力能致之歸!痹娝,妻、子流放陜西漢中的城固。王環(huán)用小車載夫人與其二子從小路護送發(fā)配地。白天為曾妻、子準備湯粥,夜里露宿在旅店外,幾千里不懈。20年后,曾銑沉冤昭雪歸葬江都。王環(huán)又將曾銑的妻、子護送回揚州,“酬之金帛,不顧而去”。曾銑可為識士,托付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