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高開道
性別:男
出生年月:死于624年
國籍:中國
朝代:唐代
籍貫:滄州陽信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從軍經歷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高開道圍攻北平郡(今河北秦皇島),直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隋將李景終于不支,棄城和鄧皓逃離。高開道占領北平郡后,又占領漁陽郡(今天津薊縣),自立為燕王,改元始興,以漁陽為國都。
武德三年(620年)夏,竇建德再次進攻幽州的羅藝,羅藝向高開道求援。高開道率軍兩千騎兵援助,使竇建德退兵。之后,高開道決定通過羅藝降唐,這年冬天,唐高祖賜高開道姓李,封北平郡王,授蔚州(今河北蔚縣)總管。
武德四年(621年)冬,羅藝的幽州遭遇了饑荒。高開道同意提供幽州食物。羅藝派遣老弱去蔚州就食,高開道很好的招待了他們。羅藝很高興,發(fā)兵三千人、車數百乘、驢馬千余匹去蔚州,請高開道賑濟。然而,高開道沒有將他們歸還羅藝,而是留下之后,背叛了唐朝。北連突厥,南聯劉黑闥,復稱燕國。又進攻易州(今河北易縣)和羅藝管轄的唐朝領土。
武德六年(623年)春,他聯合突厥頡利可汗和原劉武周的部將苑君璋,進攻唐朝的雁門關,但沒有奪取。他多次聯合突厥和庫莫奚侵唐,曾一度幫助頡利可汗奪取唐朝的朔州(馬邑郡)。
武德七年(624年)春,唐朝占領了中原的大部分,消滅了除依附突厥的全部隋末群雄。高開道不想步群雄后塵,一度想歸降唐朝,但事先對唐朝的反復態(tài)度和突厥的支持,使他沒有下定決心。他的部下多數的家鄉(xiāng)現在是唐的國土,他們更想歸降唐朝。高開道親兵數百人,皆勇士,高開道收他們?yōu)椤傲x兒”,常在閣內,由張金樹統領。
敗亡
624年(武德六年),部將張金樹陰謀圖叛,一面煽惑兵眾解甲歸鄉(xiāng),一面在高親兵內部設伏,佯以戲嬉,暗藏其刀杖,斷其弓弦,夤夜一聲號令,內外夾擊,高持勇披甲挺槍而出,但重圍如堵,絕境難逃。無奈含恨痛飲,先縊死妻妾子女,后自殺。
高姓來源
1、出自姜姓
相傳炎帝神農氏生于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 姜子牙
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fā)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隱、高瞻叔侄創(chuàng)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創(chuàng)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chuàng)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wèi)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
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這一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據《魏書》所載,鮮卑族中有樓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國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稱為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是為河北高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滿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漢族,漢族被虜為包衣或自愿為奴入旗后,被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來的姓氏后面添加一個佳字。)
4、北齊重臣高隆之
本姓徐氏,他的父親被姑婿高氏收養(yǎng),因從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時的白 高力士
水郡守。高隆之也從跟隨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齊時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殺死后,北齊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遠承襲了陽夏王的爵位,高子遠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fā)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后被高延福收養(yǎng),所以改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后,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于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zhàn)有功,被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xiāng)男,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后,550年(天保元年)賜他姓高。此外,元文遙在北齊時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統二年),后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后代就以高為姓。
5、羽真氏后改高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中國東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麗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 (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高句麗國。高氏在高句麗國的統治維持了600多年的時間。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從國內城遷到平壤。由于高句麗的國王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麗國的存在期間,高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遷到了中國內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麗之支庶,自云高陽氏之苗裔,所以以高為氏。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麗人,五世祖高宗歸附北魏,被拜為第一領民酋長。高琳因戰(zhàn)功顯赫,他的一個兒子被別封為許昌縣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東巨野和河南許昌一帶發(fā)展起來。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在他父親舍雞時在唐朝任軍職,他也隨父親到安西,后成為唐朝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縣一帶。譬如:高車氏、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