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青年經(jīng)歷
北島1949年生于當時的北平(即北京)。
1965年9月,北島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 回憶起在四中不到一年的學習生活,北島坦言說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當時因為數(shù)學不好,四中給了北島的學習壓力特別大。
1969年到1980年,北島在北京市六建當了11年的建筑工人。
早期創(chuàng)作
1970年前后北島開始寫作,關(guān)于北島的寫詩的開端,流傳著幾個版本。一說是1970年春天,北島和幾個朋友在頤和園劃船時,有位朋友在船頭朗誦食指的詩,給他以強烈的震撼,隨后就開始了寫詩。另一種說法是,有人回憶說,北島是在1970年到海邊度過一段時間后開始寫詩的,詩中充滿著關(guān)于海岸、船只、島嶼、燈塔的意象。
北島自己曾反思過:對我來說同樣是個謎,就像河流無法講述自己一樣。我試著講述自己寫作的開端,但發(fā)現(xiàn)每次都不一樣,于是我放棄了回溯源頭的努力。我想,寫作是生命的潛流,它浮出地表或枯竭,都是難以預(yù)料的。外在環(huán)境沒有那么重要。
1973年前后,北島與北京四中的同學16常常在一起進行文學沙龍形式的聚會;還同文學青年史鐵生等人保持密切的文學接觸。這使得北島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具有貴族化、精英化傾向。
創(chuàng)辦雜志
1978年北島與芒克等人創(chuàng)辦《今天》雜志。1978年初秋一個晚上,北島和芒克、黃銳在黃銳家的小院里喝了點兒白酒,北島提議要辦個文學雜志,于是《今天》誕生了。
北島的筆名也是因為《今天》的創(chuàng)辦而來的。當時北島和芒克創(chuàng)辦《今天》雜志,覺得自己應(yīng)該有個筆名。有一次無意間兩人在晚上騎車,芒克想起北島是個南方人,但是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時候北島出了一本詩集叫《陌生的海灘》,里面也提到很多島。他是那種外表看起來挺冷、挺獨立,芒克覺得叫“北島”非常合適。
1980年《今天》?。
1981年年初,北島在《新觀察》雜志當編輯,后來調(diào)到外文局的《中國報道》任文學編輯。
1985年,北島調(diào)到昌平縣任北京飛達(集團)公司干部。 在那兒呆了大半年后,成為自由職業(yè)者。
1987年春,北島去了英國,在大學當訪問學者。
國外經(jīng)歷
1989年,北島因故移居國外,一度旅居瑞典等七個國家并進行創(chuàng)作,尋找機會朗讀自己的詩歌。
1990年,北島移居美國,曾任教于加州戴維斯大學,同年在北島的主持下《今天》文學雜志在挪威復(fù)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發(fā)行,其網(wǎng)絡(luò)版和論壇也享譽世界各地漢語文學圈。
1994年,北島返回中國,在北京入境時被扣留,遣送回美國,任教于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后來,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杜倫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
2001年10月,回國為父奔喪,2002年宣布退出中國人權(quán)。
重回祖國
2004年,北島的散文集《失敗之書》在中國大陸出版,這是時隔15年北島首次在大陸出版書籍。
2007年,北島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聘書。8月,北島正式搬到香港,與其家人團聚,結(jié)束其近20年的歐美各國漂泊式生活。
2008年,北島的散文集《青燈》在大陸出版。
2009年,北島的散文集《藍房子》與《午夜之門》在大陸出版。
2010年,北島的散文集《城門開》在大陸出版。
2010年,北島全票通過當選《鐘山》雜志當代(1979-2009年)十大中國詩人之首。
2011年8月8日,北島獲準入境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并接受了新華社的專訪。
2013年10月30日,“時間的玫瑰——北島詩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邵逸夫堂舉行,600多人入場,創(chuàng)下主辦方同系列活動的最高紀錄。
2013年11月25日,北島出席汕頭大學國際詩歌節(jié)。
2014年7月,北島編選《給孩子的詩》在中國大陸出版。
2014年7月5日,北島時隔13年重回北京,出席新書發(fā)布會。
2014年8月22日,北島出席上海書展。
2014年9月,北島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2014年9月22日,北島到北京南五環(huán)壽寶莊的民工子弟學!压⒅袑W教孩子們讀詩。
2014年10月6日,北島出席杭州“第三屆大運河國際詩歌節(jié)”。
2014年10月17日,北島闊別45年重回北京四中,并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開課。
2015年6月,北島與李陀一起編選《給孩子的散文》在大陸出版。
2015年8月8日,北島出席深圳“第一朗讀者”跨界詩歌活動。
2015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節(jié)開幕式。
2015年12月,北島出席兩岸詩會。
2017年2月27日,北島出席“藝術(shù)慶云詩歌交流會”。
個人生活
趙濟年:北島父親(1921年-2003年),金融專家,早年在重慶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解放前參加上海金融系統(tǒng)地下黨組織領(lǐng)導(dǎo)的革命工作,建國后擔任上海保險公司干部,六十年代曾擔任民進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革后調(diào)回中國人民保險總公司工作。新中國保險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孫美利:北島母親(1922年-2013年),浙江紹興人,醫(yī)生。 2013年夏,北島母親以90多歲高齡去世。5月24日, 北島回故鄉(xiāng)湖州。
姍姍:北島妹妹(1953年-1976年),1976年7月27日下午,珊珊帶幾個女孩去蠻河游泳。那天上游水庫泄洪,水流湍急,一對小姐妹被卷走了,妹妹消失在漩渦中。珊珊一把抓住姐姐,帶她游向岸邊,用全身力氣把她托上岸,由于體力不支,她自己被急流卷走了。第二天早上,才在下游找到尸體。年僅二十三歲。北島為妹妹寫下的詩有《小木房的歌》寫于姍姍23歲生日、《黃昏:丁家灘》 寫于珊珊1975年的最后一次回京、《界限》 1976年7月珊珊逝后所作、《安魂曲》 1998年護送珊珊骨灰從湖北回京,北島寫在墓蓋上的詩。
甘琦:北島現(xiàn)任妻子 ,祖籍江西,2004年與北島結(jié)為伉儷。 兩人育有一子兜兜。
邵飛:北島前妻,1954年6月生于北京。兩人育有一女田田。2003年,與女畫家邵飛的多年婚姻宣告破裂。
田田:北島女兒 ,1985年出生,10歲接到美國團聚,15歲又回到北京,17歲再搬回美國,曾在北京上大學,現(xiàn)在荷蘭一家美術(shù)學院讀碩士。北島為女兒寫了很多詩,代表作有隨筆《女兒》、詩歌《畫-給田田5歲生日》、《出發(fā)-給TT24歲生日》。
兜兜:北島兒子,2004年平安夜出生,與現(xiàn)任妻子甘琦所生。
趙延年:北島叔父(1924年-2014年),北島(趙振開)父親趙濟年是趙延年的兄長。曾任浙江美術(shù)學院教授。
主要作品
類型
| 作品
| 時間 |
詩集 | 《陌生的海灘》 | 1978年
|
《北島詩選》 | 1986年 | |
《在天涯》 | 1993年 | |
《午夜歌手》 | 1995年 | |
《零度以上的風景線》 | 1996年 | |
《開鎖》 | 1999年 | |
小說集 | 《波動》及英譯本 | 1984年 |
《歸來的陌生人》 | 1987年 | |
散文集 | 《失敗之書》 | 2004年 |
《青燈》 | 2008年1月 | |
《城門開》 | 2010年9月 | |
《藍房子》
| 1999年
|
以上內(nèi)容來自:
創(chuàng)作特點
作品主題
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于十年動亂后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詩人觀察世界的視角與眾不同,他總是以一種挑剔甚至是嚴苛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現(xiàn)實生活,揭去其虛偽的面具,暴露出蒼白的本質(zhì)。他的詩中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激情,面對不合理的社會秩序,表現(xiàn)出舍生取義的氣概。
北島以一種清醒的理性精神,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作出了自己的審判。在他早期的詩中,呈現(xiàn)出一個“對抗的自我”,他至死不渝地相信自己的追求是正確的,不可妥協(xié)的。如這首著名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薄案嬖V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薄拔也幌嘈盘焓撬{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yīng)!边@種句子帶有明顯的悲觀主義情緒,但其中包含的挑戰(zhàn)宿命的信念卻又堅定不移,給人一種絕望中誕生的勇氣。這是北島詩歌最大的特征。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看出北島的早期,仍然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結(jié)。這首詩也許是北島流傳最廣的詩,但卻并非北島寫得最好的詩。詩歌中還是有著幾許焦燥的心態(tài),缺乏對歷史對人性的深入的反醒意識。
藝術(shù)風格
北島的詩歌在藝術(shù)上具有冷峻的風格和堅硬的質(zhì)地;蛟S過去的時代在他的心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他在改革的春風面前依然堅持做一塊拒絕溶化的冰。他的目光如電,直射陽光下的灰塵,但是他的內(nèi)心卻是孤獨的,這在他的詩中常有體現(xiàn),如《迷途》:“一只迷途的薄公英/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和弦》:“煙頭忽明忽暗/野貓孤零零的/海很遙遠”,《界限》:“對岸的樹林中/掠過一只孤獨的野鴿/向我飛來”。他的主觀情感跟現(xiàn)實世界如此隔隔不入,這就造成了他的詩的兩大主題,一方面,他對“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深惡痛絕,企圖用人性和理性的兩大標尺對其進行審判。另一方面,他在這樣做的時候,心中時時感到寂寞和無助。這兩種情緒集結(jié)在一起,使他的詩中呈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悲劇感。
北島與同期朦朧詩人相比,具有更為清醒的思辯特征。但他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又是通過直覺性的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隱喻、象征、通感,“蒙太奇”,這些藝術(shù)手法在他的詩中都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他使用的詩歌意象瘦硬奇崛,如重錘出擊,撲面襲來,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力。他善于使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悖論式警句,如《祖國》:“她被鑄在青銅的盾牌上/靠著博物館黑色的板墻”,《在黎明的銅鏡中》:“在黎明的銅鏡中/呈現(xiàn)的是黎明/水手從絕望的耐心里/體驗到石頭的幸福”,《詩藝》:“骨骼松脆的夢依然立在遠方/如尚未拆除的腳手架”,這些句子都具有鮮明的意象和獨特的感覺。
創(chuàng)作分期
北島的創(chuàng)作主要分類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出國前的詩歌創(chuàng)作
這一時期北島的詩歌內(nèi)容繼承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里家族式的、以暴制暴的、“反抗絕望”的方式,表明了北島們與他們的父輩們同屬一個精神譜系。那個時候北島的詩歌模式單一。劉小楓將北島這一代人劃為 “四五一代”,并說:“四五”一代從真誠地相信走向真誠的不信,為拒斥意義話語的物件性失誤提供了條件,也給出了新的危險。
第二階段是出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北島長期在異域漂泊?陀^的距離使他同母語的關(guān)系改變了,變得更密切了,更實在了。他說:對于一個在他鄉(xiāng)用漢語寫作的人來說,母語是惟一的現(xiàn)實。1987年北島發(fā)表了組詩《白日夢》,是對一代人成長歷史的民族寓言和文化想象。它是北島在流亡前后再一次清理自己的“抽屜”。這一階段,在外漂泊的北島在他的詩里大量使用“祖國”、“故鄉(xiāng)”、“鄉(xiāng)音”、“母語”、“懷鄉(xiāng)”、“鄉(xiāng)愁”等詞。足見,它們已成為流亡者北島在異域他鄉(xiāng)的抵御之盾、精神城堡和皈依之所。這一時期,北島的詩是一道道外冷內(nèi)熱的“冷風景”。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2015-12 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 (獲獎) ? 2015-03 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jié)最高榮譽“金花環(huán)獎” (獲獎) ? 2014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2011 布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獲獎) ? 2010-11 《鐘山》雜志當代(1979-2009年)十大中國詩人評選之首 (獲獎) ? 2009 第二屆 中坤國際詩歌獎 (獲獎) ? 1986 被《星星》評為“我最喜歡的中青年詩人”之一 (獲獎) ? 1986 第三節(jié) 中國作協(xié)全國第三屆優(yōu)秀新式詩(詩集)獎。 《北島詩選》 (獲獎) |
人物評價
北島用深邃的、充滿力量、讓人難以忘懷的詩句,向他的祖國和世界發(fā)出了聲音,譜寫自由和表達的樂章。他曾經(jīng)寫道:“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yīng)!睆奶彀查T廣場到更遠處,這些詩句激勵著青年們改變世界的熱望。作為一份民間文學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和出版者,他常常不惜以自身和家人付出的巨大代價,為他的同胞創(chuàng)造并培育一個向世界表達自己的平臺。 (布朗大學校長路斯·西蒙斯)
北島帶動了香港新詩國際化。 (學者、文學評論家李歐梵教授)
香港國際詩歌節(jié)是北島給香港的禮物。 (詩人廖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