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申培(約前219-前135)名培,亦稱申公、申培公。魯(今曲阜)人,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chuàng)者,少年時代跟浮邱伯學詩,前201年,任楚國中大夫。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劉邦過魯時,申培等人隨師浮邱伯在魯南宮受到召見。呂后執(zhí)政時,浮伯在長安,申培再次前去學詩。文帝繼位后,聽說申培對詩研究精深,遂拜為博士。申培為詩作傳,號稱魯詩。遠方慕名而來學習的弟子先后達千余人。前140年(建元元年)漢武帝即位不久,趙綰向武帝推薦年已80歲的老師申公。武帝派人前往魯國迎接申公。到長安后,武帝詢問治亂的關鍵,申公說;“治理國家,不在多說話,而在多做事!,于是任命申公為太中大夫,參與研究有關興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規(guī)章,改變歷法及服裝顏色等事。后弟子趙綰等因事案發(fā)而自殺。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魯國。幾年后,卒于家。申公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為博士者十余人,為大夫、郞、掌故者以百數(shù)。著名的有孔安國、周霸、夏寬、碭魯、繆生、徐偃、慶忌等。
人生歷程
申培公少時,與魯穆生、白生及后來成為西漢楚元王的劉交等皆受《詩》于荀子的學生浮丘伯,秦始皇“焚書”后積壓自散去西漢建立后,曾與其師浮丘伯一起見漢高祖劉邦于魯南宮。后為楚元王的中大夫。呂后時,又與楚元王劉交之子劉郢客在長安隨浮丘伯學《詩》終業(yè)。漢文帝時力為博士,又為劉郢客的中大夫,負責教其子劉戊。劉戊弱位,淫暴,申培公因諫而遭到胥靡之刑,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亦不見賓客,唯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來受業(yè)者百余人(一說千余人)。漢武帝即位,其弟子王臧、趙綰為漢武帝重用,欲更張政治,議立明堂以朝諸侯,公車召迎時已八十多歲的申培公入京。申培公對武帝問治亂之事,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武帝封為太中大夫。后因崇尚黃老之學的竇太后之干預,王臧、趙綰下獄死,申培公病免歸,數(shù)年后卒(見《漢書·楚元傳》及《漢書·儒林傳》)。申培公傳《詩》以訓詁為教,成為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一派。又傳《春秋梁傳》于瑕丘江公。其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均佚。清儒馬國翰《玉翰山房輯佚書》中輯有《魯詩故》三卷。
相關評論
今天讀到《史記》中儒林列傳第六十一,申培公。文中說,申培公,魯?shù)厝恕T蛣③诶蠋煾∏鸩T下學習。后來劉郢被高祖劉邦封為楚王,便讓申公當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喜歡學習,而申公又對他非常嚴厲,所以劉戊就很討厭申公,等到楚王劉郢去世,劉戊立為楚王,就把申公關押了起來進行報復。申公為此感到奇恥大辱,就回到魯國,隱退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一切賓客。由于他的學問大,名氣響,所以從遠方慕名而來向他求學的弟子有數(shù)百人。申公教授《詩經》,只講解詞義,沒有寫專門的著述來闡發(fā)經義,而在教學中碰到自己有疑義、拿不準的地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不強作傳授,所以他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個性都十分突出。后來他這些學生中“為博士者十余人”,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的以百數(shù)”?春螅液芨衅婀,這是一個怎樣的奇人,“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的方法令人疑惑,而他的弟子也多有成就呢?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呢?帶著這些疑問,我上網搜索了一下,可是對于他的記敘卻很少。真想了解一下那個時代的他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從他的身上,我突然間好像有一些收獲,可卻又好像不甚明晰。
儒道
初的儒道死磕:經春秋戰(zhàn)國幾百年漫天戰(zhàn)火后,至秦漢之交,中國重新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政治版圖的統(tǒng)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亂下去,百家爭鳴在外人看起來雖很熱鬧,但對帝國長治久安卻大有害處。當時思想信仰還是著侈品,老百姓并不關心它,真正用它爭風吃醋的是王公貴族士人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推行法家,就是聽煩了耳朵根子下這些儒道法墨的各執(zhí)一詞,把你們的書都燒了,看你們還玩什么花樣。當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書也是燒不盡的,秦二世而終后,新上來的劉漢王朝又面臨著同樣的確立帝國思想之本的問題。諸子百家到了漢初的時候,各派的勢力消漲發(fā)生了新變化。秦以法家苛刑暴政治天下結果落得萬夫所指,所以法家的命數(shù)到漢初時就到頭了,“勢術法”這些概念不能再去爭奪對上層建筑的控制,所以“下底傳中”,隱于官場哲學的暗處形成了后世的“厚黑學”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陰陽五行家的中心思想被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隔匯貫通,作為一門獨立的學派也就消失了。墨家在思想層面雖然很有建樹,但它的傳承中墨子之后就沒再出現(xiàn)象樣的大師,學派組織沒有維持下來,其學說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農家、縱橫家等大都偏科嚴重,無法提綱挈領地統(tǒng)一思想,所以到了漢初也就后繼無力。算來算去,有資格繼續(xù)華山論劍的也就只剩下發(fā)端于鄒魯?shù)娜寮液褪紕?chuàng)于楚地后發(fā)揚于齊國的黃老學說了。儒道相爭中最初占上風的是道家。黃老學說在理論創(chuàng)造上有個優(yōu)勢,就是發(fā)明了“道”這個萬物本源又無所不包的概念!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蹦銈兤渌业娜司驮谀蔷幇,再編再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清靜守虛,無為而治”也符合漢初貴族經戎馬倥倜后急于安亨富貴的心態(tài),所以黃老學說在漢初的時候一度在宮廷王貴中很有市場和人緣。漢文帝的老婆,漢景帝的媽竇太后就是極倡黃老學說的典型。 我們不是很清楚象竇太后這樣一個老太太,喜黃老學說到底多大程度上能了解道家的哲學含義,竊以為竇太后是對黃老的養(yǎng)生術和祭神拜鬼更有興趣(這也符合中老年女性的通癥,廟里拜佛最誠的往往是她們)。不管竇太后對道學懂得多少,她一國太后母儀天下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景帝時有個著名的儒士叫轅固生,他對《詩經》很有研究,因此封為博士。
有一天竇太后把轅固生找來問他“《老子》一書你覺得怎么樣?”,轅固生有點腐儒的味道,也不懂含蓄,直接對竇太后說“那不過一本尋常人寫的書罷了”。竇太后喜黃老是出了名的,聞之大怒,于是交給轅固生一個高尚而堅巨的任務到豬圈里去刺頭豬給我看看。讓轅固生背背“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他在行,讓他去刺豬不是要他的親命嗎。景帝在一旁看到,不忍讓轅固生慘死于豬口下,就偷偷給了姓轅的一把利刃,于是這有正史以來第一次人豬大戰(zhàn),以轅固生的一擊致豬性命而告收場。前有《莊子》篇的庖丁解牛,今有儒家的轅生刺豬,儒道兩家在牲畜屠宰這個行業(yè)上居然也能打個平手,竇太后對儒道相爭的干預一直持續(xù)到漢武帝年間,而且這時期的爭斗已越發(fā)血雨腥風起來。儒家進漢室宮廷的時間要比道家晚。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孟學說雖然流傳甚廣,但真正被諸侯國接受用于治國的幾乎沒有(《史記》載,只有魏文侯用了一段儒家學說)。齊國建稷下學宮的時候,由于鄰近的緣故,孟子、荀子也常去蹭飯,但稷下學宮的風氣主流是借黃帝、姜太公、管子之名流傳的道家、兵家、法家,儒家在那里只能打打擦邊球。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最后一個大儒,但他的兩個著名學生李斯和韓非子后來都投入了法家的懷抱。秦始皇東游時,魯?shù)厝迳内A政的馬屁拍到了馬蹄上,結果成就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偉業(yè),儒家與秦朝結了梁子,陳勝吳廣起義時,孔子后裔孔甲為報前仇,居然給不識字的農民起義軍送去孔家私藏多年的禮器以助一臂之力,結果陳勝兵敗,孔甲也莫名其妙的死在軍中。 至此,儒家雖千辛萬苦,但一直也沒弄出點象樣的名堂。漢朝建立后,把秦跳過去,追溯周朝為正統(tǒng),這就要求創(chuàng)建天子之禮,劉邦帶著一伙泥腿子出身的莽夫完全不懂儀禮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漢初大儒叔孫通為漢制定了禮制,被劉邦封為太常,這樣一些儒生才開始進入漢廷作官。呂后主政時重用的是打天下時的一些勇將,儒生靠邊站,漢文帝喜刑名之學,也不太待見儒生,到了景帝時,天子、太后都是黃老的癡迷者,儒家在與道家的爭斗中更是落了下風,到了漢武帝時儒家終于有了喘息的機會。儒家有當私塾先生的傳統(tǒng),所以在當官輔政之前,先出名的一些儒生往往與教書有關。呂后執(zhí)政的時期,有個魯國人叫申培公,因懂《詩經》被楚王劉郢請去給他的兒子劉戊當老師,由于教學太嚴,劉戊不但不記申培公的好,反而很忌恨他(讀書總是很枯燥的,對于紈刳子弟更是如此),后來劉戊繼任楚王后就沒少給申培公小鞋穿,申培公一氣之下就跑回長安去了。申培公有個學生叫王臧,他的運氣要一點,他攤上的學生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漢武帝總算是勤學詩書的好材料,他登基后先后提拔王臧當郎中令,又任命儒趙綰作御史大夫,連那個被自己的學生趕回來的申培公都封了個太中大夫的官。儒生們一有了機會就琢磨著怎樣把道家從上層建筑上給搬倒,王臧和趙綰合計了一下就想在皇宮內建立儒家明堂來專門推廣孔孟之學。這事被竇太后知道了,竇太后很生氣,她不能讓儒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復辟,于是跳過漢武帝,直接下令把王臧和趙綰送到大牢里考問,后來王、趙二人只得自殺了事。不過經這些人一折騰,儒家的學說終于在宮廷中有了些聽眾,漢武帝也傾向儒學,開始與竇太后暗自較勁。竇太后是漢武帝的祖母,再長壽也耗不過年輕有為的漢武帝。她前腳一死,漢武帝的丞相田蚡就宣布罷黜黃老、刑名百家學說,同時把通曉《春秋》的儒生公孫弘從平民一舉升為三公,賜平津侯,買彩票中大獎的示范作用是無窮的,一時間天下的學子象風吹草伏般傾向儒學,上有好焉,下必效之,這就是后世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國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其后,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tǒng)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tǒng)的回答。董仲舒一生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是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也是寬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挾書之律”,置寫書之官;武帝時又廣開獻書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秘藏起來的儒家典籍,紛紛再現(xiàn)于人間;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學之士,也漸漸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樂于學業(yè),于是講學通經之士,再聚徒眾,復興儒業(yè),儒學陣營,陡然大具。經師們?yōu)榱私浭乐掠,取悅當(shù)溃饨浾f義,繪聲繪色。家有家風,師有師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備。董仲舒,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安定,學術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學之路的。董仲舒的老家——廣川,東南兩面,鄰近齊魯,北靠燕代,西界三晉。自古齊魯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晉產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方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系不無關系。據《史記》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傳《詩》,于魯(今山東西部)有申培公,于齊(山東東部)為轅固生,于燕(今北京)則韓太傅(嬰);傳《書》,為濟南伏生;傳《禮》,則魯之高堂生;傳《易》,則淄川(移太常博士書》),數(shù)人才能合治一部《詩經》。與那些淺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無慚“通才”“鴻儒”之喻。此外聲譽之高,氣派之盛!
詩經
中國的詩歌有三千年的歷史,而它的光輝燦爛的第一頁,就是《詩經》!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钤绫环Q為“詩”、“詩三百”。到漢代,儒者因為它曾經過孔子的整理,便尊它為“經”,于是才有了《詩經》這個書名。秦始皇焚書以后,漢代保存、研究、傳授《詩經》的有四家,他們是魯人申培公的魯詩,齊人轅固生的齊詩,燕人韓嬰的韓詩,趙人毛亨、毛萇的毛詩。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詩經》,是毛亨、毛萇傳下來的,因為毛亨作有《毛詩故訓傳》,所以人們又把《詩經》稱作“毛詩”。《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葉(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大約五百年之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包括六篇有目無辭的“笙詩”,它們是《雅》中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這些詩根據音樂的不同,分成《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國的地方樂歌,有十五國風;《雅》是周朝京畿一帶的樂歌,《雅》分大、小雅;《頌》是專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曲,《頌》有《周頌》、《魯頌》、《商頌》之分。《詩經》中的作品的產生地大體在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這些作品的來源情況很復雜,其中有的是周王朝樂官制作的詩歌,有的是公卿大夫呈獻的樂曲,但大多數(shù)的詩歌是朝廷派人到民間采集來的民歌。 在交通極不發(fā)達的先秦時期,人們采集這些詩歌一定經歷了許多困難,而更困難的是,要把這些從各地采集來的風格各異、曲調有別、形式不同的詩歌整理、編輯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樣子。根據史料記載,這個工作,可能是朝廷的樂官太師作的。《周禮。春官》記:“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抖Y記.王制》亦云:“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笨梢娞珟煋斨鴤魇谠姼、保管詩歌的任務,所以他們也很可能是詩歌的整理者。《詩經》在先秦時期,就已經享有極高的聲譽。當時整個社會都公認《詩經》的崇高地位,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趙衰曰:《詩》、《書》義之府也!边@是公元前六百三十三年的事。在那時,人們已把《詩經》看成是義理的府庫了!豆茏。山權數(shù)》還記載說,“《詩》……民之能此者,皆一馬之地,一金之衣。”我們現(xiàn)在在史書中還常?吹皆S多外交家在外交場合引用詩歌的章句表述自己的立場,許多臣子引用詩歌來向當政者進諫,一般官員也可以用詩來交流思想。一個人對《詩經》熟悉的程度,成了衡量他文化素養(yǎng)高低的標準,也影響到他的社交和工作的質量。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薄对娊洝吩谀菚r就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材。《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打開《詩經》,就好像展開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讓我們看到一部周民族從后稷到春秋中葉的發(fā)展史,看到先民們生動的生活、勞動的情景,聆聽到先民們或愉悅或凄婉或悲涼或慷慨的歌聲。
魯詩
魯詩學派〗創(chuàng)始人申公,名培,申公時期,魯?shù)兀ń裆綎|南部)人。申公少年時與劉邦四弟劉交從師齊人浮丘伯學習《詩經》。漢初,申公以弟子師浮丘伯曾在魯國南宮見過劉邦。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劉交為楚元王。楚元王就職王國后,用申公為中大夫。呂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派其子郢客與申公向浮丘伯學習《詩經》畢業(yè)。文帝時,聞申公研習《詩經》最精,授官博士。楚元王喜歡《詩經》,諸子皆學《詩經》,申公從此給《詩經》作傳,號稱《魯詩》。楚元王卒,郢客繼立為楚王,命申公作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好學,對申公的要求感到厭惡。
劉戊繼立為王以后,與吳王溝通謀反,申公等深阻,劉戊不但不聽反而把申公等拴系起來,穿上赭衣,于市上舉杵舂米。申公感到羞愧,回歸故里,以教書為業(yè),弟子達一千多人,其中知名者有王臧、趙□、孔安國、周霸、夏寬、魯賜、繆生、徐偃、闕門、慶忌。申公講學,不僅傳授《詩經》,還傳授《春秋》。申公的弟子瑕丘人江公也都能傳授,江公的弟子非常多。申公的弟子們如江公和魯人許生、免中徐公都謹守申公學說而教授。韋賢拜博士大江公和許生為師研習《魯詩》,后因教授《魯詩》,號稱鄒魯大儒。韋賢傳其子韋玄成,玄成參加石渠閣論辯。韋玄成及其侄兒韋賞傳授《詩經》給哀帝。由此魯詩學派中有了韋氏學派。王式字翁思,拜徐公和許生為師,弟子有張長安、唐長賓、褚少孫。后來張、唐、褚都官拜博士,由此魯詩學派中又有了張氏學派、唐氏學派和播氏學派。張長安侄兒張游卿傳授《詩經》給元帝;張長安的弟子許宴為博士,從此《魯詩》張氏學派中又有了許氏學派。薛廣德也是王式的學生。薛曾以博士資格參石渠閣辯論。薛廣德的弟子有龔舍!遏斣姟穼Α对娊洝方浳挠凶约旱囊娊!安倘酥蕖,《魯詩》認為,是宋人之女,出嫁后丈夫患惡病,其母親想要使她改嫁。女兒說:“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保ā秲蓾h三國學案》卷五《詩》),終不聽其母言,于是作詩歌《□□》。“周南之妻”,《魯詩》認為是周南大夫之妻。大夫受命去治理水土,逾期末還,妻恐丈夫懈怠政事,就對鄰人說:“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 于是作詩說:“魴魚□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薄靶l(wèi)姑定姜”,《魯詩》認為,是衛(wèi)定公的夫人,公子的母親。公子結婚后而卒,其妻無子,守喪三年完畢,被婆婆送歸娘家。定姜親自送兒媳到野外,對兒媳的恩愛和對兒子的哀思使她悲痛號陶,兒媳已經走遠,她還忙立眺望,揮泣垂涕。于是賦詩說:“燕燕于飛,羞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送走兒媳邊往回走邊哭泣不時地回顧,又作詩說:“先君之思,以畜寡人!本诱f定姜比慈祥的婆婆還慈祥很多!霸S穆夫人”,《魯詩》說,是衛(wèi)懿公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當初,許穆夫人未定婚時,許國來求婚,齊國也來求婚。魏公將要把女兒允諾給許國,女兒通過她的保母對懿公說:“古者諸侯之女,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國。”又說:“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冠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妻在不猶愈乎?今舍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一旦有車馳之難,孰可慮社稷?”衛(wèi)懿公不采納意見而嫁女兒給許國。后來,翟人進攻衛(wèi)國,大破衛(wèi)國而許國無力拯救。衛(wèi)懿公后悔不采納女兒的意見,敗逃到滎澤被殺。齊桓公派兵前去救援,而且筑楚丘城讓衛(wèi)國遺民居住。當衛(wèi)國被狄人破滅時,許穆夫人馳驅前去吊唁衛(wèi)懿公,因悲痛而作詩說:“載馳載驅,歸唁衛(wèi)侯。驅馬悠悠,言至于□。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本淤澷p她善良、智慧而且有遠見!丁酢酢,《魯詩》說,布谷鳥用平均如一的態(tài)度哺育它的七個小仔,君子用他的一貫威儀贍養(yǎng)萬物。用心專一可以輔佐任何君主,用心不專不能輔佐任何一君。 “莘莘征夫,每懷靡及”,《魯詩》說,起早貪晚地干,還恐怕達不到目的,何況貪圖安逸,將怎么達到呢?如果人根本不想達到,豈能達到嗎?《甘棠》,《魯詩》說,自陜以東的政事,周公主持,自陜以西的政事,召公主持。召伯述職:在養(yǎng)桑蠶的季節(jié),為了不打擾平民的生計,所以不進入邑里,住在甘棠樹下判斷獄訟。陜地人民各得其所,所以后世思念他,歌頌他。百姓嘆詠他的美德而致敬意,估量甘棠不被伐,政教哪能不施行?孔子說:“我于《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順安萬物,古圣之道也!薄罢氨巳赵,遙遙我思。道之云遠,易云能來!薄遏斣姟氛f,這是著急時的詞語,所以呼喊日月!拔锲溆幸樱S其時矣”,《魯詩》說,物所以有而且不斷絕,因為它運動合乎時宜!拜副艘炙,鳴碉□□有□者淵,莞葦□□”,《魯詩》說,意思是說博大的事物旁邊,無所不容!遏斣姟氛f:“側弁之俄”,意思是失德;“屢舞□□”,意思是失客!皦邸跖c試”,《魯詩》說,美用老人的話以求安固!把笏,《魯詩》說,“泮”,意思是“半”。天子的大學叫做“辟雍”,意思是用士培壅在它的周圍,形圓如壁,寓義是四方來觀摩的人很均衡!啊鯇m”,水圍它的半周,一般是東西有門,南面通水,北面無水。又說,雨師,指畢宿,月亮茫臨陸畢宿旁邊,要下大雨;風伯,指箕宿,月亮附麗箕宿旁邊,將要刮大風。還說,尸,是神主的代表;尸吃飽了,因而才知道神也吃飽了。魯詩學派影響悠遠。高嘉傳授《魯詩》給元帝。高氏世傳《魯詩》,高嘉之子高客,孫高詡。魏應,建武初向博士官學《魯詩》,后來弟子有遠方至,達數(shù)干人。諸儒在白虎觀論五經同異,他專掌疑難答問。蔡朗,傳授《魯詩》,門徒云集,紛紛自遠方面至。自從《毛詩》興,《魯詩》漸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