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物名片
1960年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隊(后改為一院12所),歷任課題組長、工程組長、副主任設計師;1982年至1990年,歷任航天部計算機與測控聯(lián)合公司副處長、處長、副總經理、總經理;1986年至1990年,任第11屆亞運會電子服務系統(tǒng)總設計師;1990年至2001年,先后任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中心籌備組負責人、主任、資源衛(wèi)星工程應用系統(tǒng)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01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后任主席團成員。2002年后,任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空間技術應用首席專家,在40多年航天生涯中先后榮獲國家和部級獎12項。
生活拾趣
小丫頭,老資格
上世紀60年代,一次技術協(xié)調會后,時任一院副院長的任新民指著在會上表現搶眼的一名女技術人員,問12所副所長陳德仁:“這個小丫頭是誰呀,挺能干的嘛!”陳德仁說:“什么小丫頭呀,她叫吳美蓉,是我們的留蘇生,技術骨干!”
小“朵其卡”原來是歌手
吳美蓉留蘇時,她的導師和師母對吳美蓉印象極好,常請她到家中做客,親切地叫她小“朵其卡”(俄語:女兒)。和吳美蓉同宿舍的蘇聯(lián)姑娘烏妮亞天真活潑,愛唱愛跳。吳美蓉跟她學會了許多蘇聯(lián)歌曲,還發(fā)現用唱歌學外語的辦法非常好,輕松愉快。每逢和外國朋友聚會、交流,吳美蓉的歌定會激起陣陣掌聲。采訪時,吳美蓉還動情地唱起了《Right here waiting》里她最喜歡的兩句英文歌詞。時光荏苒,可“朵其卡”的魅力依然不減。
三代人的支持
吳美蓉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她的工作得到全家三代人的支持。她能全力以赴地工作,自然少不了母親的支持;老伴老楊多年來也一直理解她的工作,夫妻倆相濡以沫40余載;吳美蓉一雙兒女從小就很懂事,學習成績好,很少讓她操心。她的兒子榮獲“2006中國信息產業(yè)年度新銳人物”稱號,令她很是自豪。
主席團里的中國聲音
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有1213個來自75個國家的院士和通訊院士,選舉過程非常嚴格。主席團成員就更少,只有33名。吳美蓉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負責院士評選和授獎的常務委員會成員。一直以來,她都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曾十多次率團進行國際合作與交流,十多次主持或參加國際會議。
“青春屬于永遠力爭上游的人”
采訪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吳美蓉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情和激情。當問到為什么總是對工作充滿激情時,她不假思索地說:“雷鋒曾經說過u2018青春屬于永遠力爭上游的人u2019,這句話一直銘刻在我心里,它就是我心中的一團火,40多年來從未熄滅過!
她的人生,絢麗多彩:20世紀50年代的留蘇全優(yōu)生,六七十年代的航天導彈控制系統(tǒng)工程師;1990年北京亞運會電子服務系統(tǒng)總設計師;20世紀末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事業(yè)的開拓與領軍人物之一;新世紀之初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獻身航天40余載的她,就是我國衛(wèi)星應用專家——吳美蓉。
見到吳美蓉是在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秘書處的辦公室,要不是有人介紹,很難想象站在我們面前的這位身著紅色毛衣、精神矍鑠、目光銳利的航天女專家已年過古稀。吳美蓉一開口聊天,就以敏捷的思維、鏗鏘的語調和充沛的精力感染了我們!拔业木κ菢O其旺盛的,年輕人跟我干活,都覺得要跟上我的工作節(jié)奏有點吃力!彼孕诺卣f。吳美蓉的開朗、健談,讓我們很快走入了這位航天巾幗的精神世界。
“我一輩子最喜歡的事就是當學生”
刻苦,是吳美蓉從小就具有的秉性,并伴其一生。
因為父親早逝,善解人意的她從小就知道和哥哥一起幫母親操持家務。為了讓母親少操心,也因為生來好強、不甘人后,她學習一直非?炭。上高中后,她幾乎天天都用功到深夜。1952年,吳美蓉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江蘇省立常州中學。祖國的號召在即,懷著一顆建設大西北的紅心,她以第一志愿考取了西北工學院(現為西北工業(yè)大學)。第一學期過后,學校有幾個去蘇聯(lián)留學的名額,吳美蓉憑著自己的努力一舉通過全國留學考試。1953年,她在北京俄專學習一年俄文后,順利進入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自動控制技術。
那是個激情燃燒的年代。留蘇期間,蘇聯(lián)老大哥對中國留學生給予了極大的政策優(yōu)惠,假期常組織他們到被稱為蘇聯(lián)旅游勝地的黑海之濱休養(yǎng)。但吳美蓉留蘇6年,總是把休養(yǎng)的名額讓給別人,自己全身心地投向一個目標:學習。
談到學習,吳美蓉說:“我一輩子最喜歡的事就是當學生,而且不怕考試。在學習上,可以省力氣的地方我不省,總是自討苦吃。拿編軟件這種事來說,該我負責的我要做,不該我做的只要對學習有幫助我還要做,決不容許有半點馬虎!
正是憑借著這種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在蘇聯(lián)學習期間,吳美蓉僅用規(guī)定時間的三分之一,就熟練地掌握了俄語,同時還擠出時間學習英語,為日后能夠熟練運用英語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因為當時中蘇關系的火熱,蘇聯(lián)人經常邀請中國留學生去給當地學校、工廠作報告,介紹中國的情況。流利的俄語、極好的口才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吳美蓉成為學校推薦的首要人選之一。一次,邀請單位竟派了一架直升機來接她去演講。這樣的鍛煉,對她日后走上管理和領導崗位大有裨益。
在學習上,吳美蓉可以說是個標準的刻苦學生。她對記者強調:“要說我有多聰明,我不承認,但要說我刻苦,還真是不過分!
的確,上學的時候,學習到凌晨一兩點已成為她固定的作息規(guī)律;另外,她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不管是學語言、技術,還是計算機,她總是試圖找出其中的方法、原理,提高學習效率。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引進第一批微型計算機,吳美蓉作為航天選派的學員參加了國家科委在香港舉辦的培訓。能學到國際上的新技術,吳美蓉樂此不疲,每天不鉆研到夜里三點不睡覺。很快,這位癡迷學習的航天女學員就在同學中出了名。
時間閃回到1960年,在蘇聯(lián)留學6年的吳美蓉揣著莫斯科動力學院的全優(yōu)成績單及優(yōu)秀畢業(yè)生證書回到祖國,成為了一名航天人。從事富有挑戰(zhàn)性和獨特魅力的航天事業(yè),讓她掀開了人生嶄新的一頁。
四次拼搏,成就多彩人生
吳美蓉說,她的工作生涯是由四次拼搏串起來的,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是一個新領域的進入。
一搏試驗場
她的第一次拼搏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我國航天事業(yè)起步不久,需要大批優(yōu)秀人才。學成歸國的吳美蓉來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隊搞導彈控制,在蘇聯(lián)學習的自動控制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一次,時任研究室主任的陳德仁院士組織討論會,他特意提出一個易使人迷惑的問題考大家。吳美蓉迅速準確地分析了導彈所受的推力和重力等一系列因素,其清晰的理論概念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961年,二分院組織導彈制導方案討論大會,初出茅廬的她被委任為橫向制導方案討論組負責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62年至1964年,她任坐標轉換課題組組長,帶領全組進行了40多項、數百次的試驗,解決了一系列方案實施中的關鍵問題。該成果被成功應用于我國第一個自行研制的全慣性制導型號。
截至1977年,她已參加過20多次飛行試驗和儲存測試等大型試驗,16次擔任試驗隊副隊長。為使導彈按時發(fā)射和準確命中,她多次排除重大故障。她還為導彈延壽3倍、縮短2/3的發(fā)射準備時間做了大量工作,從而提高了型號的性能。
吳美蓉的果斷干練,和試驗場上一次次緊要關頭的考驗密不可分。她認為,具體的實際演練能改變節(jié)奏相對緩慢的實驗室作風,有了過硬的本領,才能夠迅速排除問題。這些素質,在吳美蓉日后組織大型工程的經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搏數字化
1980年前后,時任我國新一代型號控制系統(tǒng)副主任設計師的吳美蓉,接觸到了“全數控系統(tǒng)”的新概念,并著手引入航天。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缺乏必要的技術、儀器和經驗,搞數字化的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讓新一代型號工作順利進行,在國家科委領導下,航天系統(tǒng)準備引進一批微型計算機。當時,國內對微機的概念幾乎是一片空白,于是各單位派一名代表通過基礎考試后統(tǒng)一接受培訓,回去再指導大家使用計算機。吳美蓉憑借英語基礎、專業(yè)技能成為不二人選,代表12所去香港接受培訓。走之前,她把新華書店里所有的關于計算機硬件、軟計的英文書都買了回來進行研究。在香港,她又通過刻苦努力,使自己對計算機的認識和使用水平提升到了較高的層次。
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天迎來新的春天,型號更新?lián)Q代提上議事日程。此時世界上將計算機引入航天測試已成潮流,而中國在這一方面亟待突破。當時的外國專家有一句話:“中國上天的東西不落后,地面的東西卻是落后的!
1982年,為大力加強計算機與測試技術,航天部成立了計算機測量與控制聯(lián)合公司。吳美蓉受命從12所調至該公司,從副處長到總經理,她始終負責技術工作并協(xié)助領導負責CAMAC工程,搞出了很多符合國際標準的軟硬件模塊。
當時,這家公司下轄3所6廠,規(guī)模相當于研究院。吳美蓉從技術崗位到管理崗位,轉變角色,在人生第二次拼搏中完成了航天領導賦予的重任。
她通過參與并組織技術攻關,使CAMAC技術在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武器、運載火箭、衛(wèi)星等20多個型號中應用的技術難題得以解決,節(jié)省了大量研發(fā)時間和上億元的資金,使航天測控發(fā)射技術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三搏亞運會
在北京奧運會即將來臨之際,吳美蓉對自己人生中的第三次拼搏,依然記憶猶新,講起來如數家珍。
1990年金秋,第11屆北京亞運會成功舉行,參會的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各國政要近兩萬人歡聚北京。當運動員們一次次打破紀錄,熒光屏前歡呼聲陣陣響起時,誰曾想到,在幕后有著許多身懷絕技的電子專家,操控著一個龐大的電子服務系統(tǒng),默默地服務著。吳美蓉正是這個系統(tǒng)的總設計師。為此,她奮斗了5個春秋。
亞運會是我國首次承辦的大型洲際運動會,影響十分重大。當朋友們得知吳美蓉要搞亞運會項目,都擔心地勸她:“別當總師,這個項目太引人注目了,搞不好要u2018跳樓u2019的!钡韵矚g迎接挑戰(zhàn)的吳美蓉,憑借著大型工程的組織管理經歷,卻立下雄心,一定要用中國航天的技術與實力為北京亞運會增光添彩。
接手亞運會電子服務工作后,為了借鑒經驗,吳美蓉兩次率團赴曾成功舉辦過亞運會的韓國觀摩取經,拿回大大小小資料23冊。
吳美蓉負責的電子服務系統(tǒng)包括計算機、通信、廣播、電視等5個分系統(tǒng),涉及多個部委、上百個比賽場館、非比賽場點和電信、電話局。在各分系統(tǒng)的安裝中,她的足跡遍及京城內外。為調試天線,她上過還未封頂、高達數百米的中央電視塔,大風一刮,人和天線同時晃悠;為鋪設光纖和電纜,她經常鉆地溝,有時半天一直貓腰前進,辛勞可想而知。
離亞運會開幕僅剩3個月時,電子服務系統(tǒng)開始第一次聯(lián)調。由于系統(tǒng)十分復雜,時間又很緊張,在調試中,雖已解決了許多困難,但讓人擔心的問題還是在開幕前兩天發(fā)生了。連接600多臺計算機和終端的網絡出了故障,所有網上查詢都無法進行。幸好,在吳美蓉和全體科研技術人員的努力下,最終將故障問題及時解決了。
“真懸呀,如果最后一個故障不排除,就離u2018跳樓u2019不遠啦!眳敲廊鼗叵胪,至今仍心有余悸。
亞運會后,表現出色的吳美蓉引起了媒體的注意。許多媒體一次次找上門來要采訪,但都被她謝絕了。為人低調的她,只喜歡踏實做事。
四搏資源星
吳美蓉最看重人生第四次拼搏——建立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中心并使之發(fā)揮出巨大效用。當時,她已年過半百。這次拼搏貫穿上世紀90年代,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中心是1990年6月開始籌備的,當時國家的大環(huán)境是壓縮編制、精簡機構,要使方方面面認識到開拓衛(wèi)星應用事業(yè)的重要意義,是一件相當艱巨的事。此事牽涉面廣,從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到有關部委領導,從航天、遙感、電子、計算機、光學等領域的數十位院士到遙感業(yè)內的無數專家,都是吳美蓉要打交道的對象。
5年多的時間里,她組織人力寫出數十萬字的論證材料,并拿著材料到各個部委奔走游說,單匯報就進行了數百次。當時的國家計委主管這方面工作的領導因此對吳美蓉有了深刻印象。當國家計委審批了可行性報告后,這位領導親自打電話告訴了她這個喜訊。
資源衛(wèi)星應用系統(tǒng)建設有很多難點:周期很短,從立項到發(fā)射不到一年,而通常這個時間要一年半到兩年;“資源一號”是我國和巴西聯(lián)合研制的第一顆傳輸型、長壽命的陸地資源衛(wèi)星,之前沒有試驗星,直接應用運行,技術性能存在未知性;距離發(fā)射不到一年,而衛(wèi)星應用中心尚沒有棲身之處……然而,這些軟、硬件方面的困難并沒有把吳美蓉嚇倒,而是知難而上,迎接挑戰(zhàn)。
此外,吳美蓉作為資源一號衛(wèi)星應用系統(tǒng)的總設計師,實現了很多創(chuàng)新性構想。她從方案設計開始,就提出將成熟的高密度磁帶機技術和先進的0級機器人磁帶庫歸檔技術相結合,簡化了星地兩大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衛(wèi)星——接收、接收——處理兩大接口,為“資源一號”的成功應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美蓉著眼長遠發(fā)展,為中國資源衛(wèi)星應用中心的未來搭建起了良好平臺。在1999年資源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后,下一階段的工作有效地開展起來,而吳美蓉也把位置留給年輕人,轉而從事國際宇航交流工作。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現在雖然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可吳美蓉還是閑不下來。首先,每年兩次的國際宇航科學院主席團會議要她奔忙。其次,她還是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空間技術應用首席專家,要忙于一些國際合作方面的事務。雖已到了遲暮之年,但她依然活力四射,努力在為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的發(fā)展盡著一份力。
現在的吳美蓉年屆古稀,可從她身上看不出一絲老態(tài),反而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拼勁和永不服輸的精神。作為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吳美蓉在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她告訴記者:“現在沒有以前那么忙了,有空的時候我會陪老伴散散步、打打球。我還很喜歡唱外文歌,有時候邊干家務邊自我娛樂,挺快樂!
生活中她也閑不住!拔液薏坏没氐郊曳畔掳湍猛习选!彼屑覄栈罾,她最喜歡打掃衛(wèi)生,并自詡為“清潔班班長”。老伴心疼她想讓她多休息會兒,可她依然累并快樂著。人們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可從吳美蓉身上,會讓人有另外一種感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