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 祺(Wang Qi)
王祺(1890.2.22~1937.6.4) 字淮君,又號思翁,別署醁散,中國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教育家、書畫家、地政學者。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西鄉(xiāng)獅子橋東田沖斗牛山(今衡陽市衡陽縣石市鄉(xiāng)東田村)人。
16歲在石鼓高等學堂讀書時,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討伐袁世凱、北伐戰(zhàn)爭,歷任中華民國內務部秘書,中華革命黨湖南省支部參議,湖南護國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廣州中華民國軍政府秘書,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秘書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農工廳長、水利局長,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部秘書,湖南省政治委員兼治淮委員,國民黨第四屆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監(jiān)察委員,第三屆立法委員,國民黨“五大”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參與起草《五五憲章》。1924年至1926年,編輯出版我國第一部《孫中山全集》?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力主對日抗戰(zhàn),反對媚日誤國,態(tài)度堅決,言詞激烈,被人稱為“王!、“大炮”。民國26年6月4日,王祺在衡陽病逝,遺命火化。
王祺[1]
王祺博學多才,曾任浙江省立師范教師、暨南大學教授。潘天壽、豐子愷、柔石、曹聚仁、汪靜之和馮雪峰等均為王祺得意門生。40歲后全力從事詩書畫創(chuàng)作,任中國美術協(xié)會理事兼總干事。他的詩在抒情言志方面,達到了清新淡雅的境地。書法飄逸俊美中顯磅礴大氣,其畫意境高遠,千姿百態(tài),新意迭出。魯迅、朱自清、俞平伯、劉延陵等文豪均寫有評述文章。
王祺書畫自成一家,獨具特色。書法于飄逸俊美中顯磅礴大氣;其畫意境高遠,千姿百態(tài),新意迭出,一代名家徐悲鴻、陳之佛、張書旗諸人競相推崇。著有《孫中山全集》、《醁散書畫集》、《醁散詩存》。新中國建立后,他的書畫作品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禁止出境。1990年,值王祺100周年誕辰之際,衡陽市政協(xié)、衡陽縣政協(xié)文史委聯(lián)合編輯出版了《王祺紀念集》。
(據(jù)《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
人物生平
1890年2月22日,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西鄉(xiāng)獅子橋東田沖斗牛山(今衡陽市衡陽縣石市鄉(xiāng)東田村)。 1896年,王祺就隨父王摩羲在曾家學習。的。
1906年,在石鼓高等小學堂(即石鼓書院)讀書時,由何海鳴介紹加入同盟會。
1908年,考入湖南優(yōu)級師范求學,參與同盟會秘密活動。
辛亥革命爆發(fā),他中斷湖南優(yōu)級師范學業(yè),回衡陽參加起義。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召王祺任內務部秘書。袁世凱篡權后,王祺憤而退出政界,于民國二年(1913)赴美,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生物學。
翌年袁世凱取消其官費留學資格,被迫流亡日本,入孫中山創(chuàng)辦的政治學校。7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中華革命黨湖南省支部參議。
武昌起義后,與王祉偉、謝彬等潛回衡陽,組織反清起義。
民國四年(1915年),在袁世凱對日本簽訂具有喪權辱國性質的“二十一條”之后,王祺與浙江省同盟會員林竟等毅然回國,至滬籌劃反袁起義,未果。年底,受程潛之邀,反湘討袁。
1916年3月,與程潛、林修梅、林伯渠、李仲麟在靖縣共組湖南護國軍,任湖南護國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廣州大本營軍政部秘書。
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吳佩孚督軍衡陽,王祺于是去了上海,清苦度日。
王祺任民國軍政部秘書時與妻子陳組威合影
民國十年(1921年),孫中山任王祺為廣州中華民國軍政府秘書。
民國十五年(1926)北伐,王祺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秘書長。
國民政府遷武漢后,王祺出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農工廳長、水利局長。在幾個月任期內,主持修建了漢水堤垸。民受其惠,美稱“王公堤”。寧漢合流后,王祺涉嫌,被迫化裝成和尚潛逃至上海英租界,旋即受人告密為共產黨,遭英國巡捕追捕,幸為友搭救得免。
1927年,王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秘書。
1928年,任湖南省政治委員兼治淮委員,國民黨四中全會補選為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監(jiān)察委員,不久又被選為第三屆立法委員,國民黨五大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
民國時期,中國地政方面研究比較落后,王祺致力于中國地政水利研究,1933年發(fā)起組織中國地政學會,連任四屆理事。他曾親自籌辦和發(fā)行學刊,還撰寫了《一年來我國土地政策之推行》等三篇論文,為宣傳孫文思想,充分發(fā)揮學會對政府制定,實施土地法規(guī),政策的咨詢和參謀作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學會會員的信賴和推崇。當王祺謝世以后,學會會員均感到無比悲痛,在《中央日報》、《地政月刊》上紛紛發(fā)表悼念文章,對王祺給予了高度評價。
1934年,衡陽、湘南一帶因連月不雨導致作物耕種失時,災民呼天哀號,慘苦莫名。
1935年3月,旅京湖南同鄉(xiāng)會與請賑代表彭國鈞、傅定祥等商定,組織旅京湖南旱災救濟會,推包括王祺在內的17人為干事,成立干事會,進行賑災工作。雖然得到的賑款有限,但得到的社會各界關心與鼓勵卻是無限的。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王祺力主對日抗戰(zhàn),反對媚日誤國,態(tài)度堅決,被人稱為“王牛”、“大炮”。
王祺自奉監(jiān)察委員為古御史,受任之初即提出彈劾黃郛賣國案。院長于右任認為事關重大,將提案扣押。王不氣餒,復又提出顧孟余貪污案,并與于右任發(fā)生爭執(zhí),申稱:“監(jiān)察院不能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經過力爭終于獲得通過,公諸報端。
王祺書畫自成一家,獨具特色。其詩在抒情言志方面,到達了清爽素雅的境遇。其書法飄逸俊美中顯磅礴大氣;其畫境高遠,千姿百態(tài),新意迭出。繪畫作品重在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抒發(fā)心靈上的追求和感受。一代名家徐悲鴻、陳之佛、張書旗諸人競相推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祺的書畫作品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阻止出境。
直系親屬
王祺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王仁圃是他的啟蒙教師。王仁圃少年得志,為全族爭得首名秀才,并中了舉人。
父親王摩羲早年教私塾,"少承詩禮之訓,成年時治經術而薄功名,博通象數(shù)名物書繪之學",大半世在湘鄉(xiāng)諸曾家(曾國藩家族)教書育人,書法繪畫都有一定的造詣。六十誕辰時,孫中山親書"壽"字以示祝愿。
妻子陳組威(1895~1971),浙江嘉興人,上海、衡陽兩地名師。14歲考入上海中國女子體操學校,1911年畢業(yè),參加女子軍事團,1912年在上海愛國女校、常州女子師范任教,1913年來衡陽省立湖南三師任教,并在衡陽縣立女師進修學校兼課。1915年離湘赴滬,成為上海名師,女作家白薇、黃九如(著名作家巴金夫人)皆出其門下。1916年10月與王祺結婚,1918年再度受聘于衡陽省立三師。1947年當選為衡陽國大代表。王祺精于繪事,陳組威亦有同好,夫妻經常潑墨調朱,作畫題詩,時人羨慕不已。其才思敏捷,下筆成文,書法遒勁,毫無脂粉氣,還能作擘窠大字,得者視同拱璧。
長子王公維,為上海財經大學傳授,也是中國攝影美學理論的探求者和奠定者,1936年提出抓拍"至美瞬息"的攝影美學理論,比現(xiàn)在被各國攝影家奉為圭臬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于1952年提出的"定奪性的瞬時"理論還早16年。
三子王今維,為中國合理院昆明植物探討所高等工程師,善于書法。
五女王櫻維,為北京市社科院社會學琢磨所副所長、副商討員。
其他五個子女王方維、王叔維、王懋維、王心維、王廣維,均畢業(yè)于名校,具有高檔職稱,成為新中國教導、科研機構及廠礦企業(yè)的有用之材。
女婿唐環(huán)芝,外孫、湖南省作協(xié)主席唐浩明和唐翼明均成就卓越。
王祺故居
王祺故居坐落于衡陽市衡陽縣石市鄉(xiāng)醒獅村的楓樹灣屋場,獨立院落,始建于民國之初。故居一進兩橫,正屋9間,雜房2間,系土木結構,青瓦屋面。由于一直有親人居住,及時檢修和改建,故居保存尚好,現(xiàn)由王祺的侄兒王翰、王聶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