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研教授,中共黨員。先后任團總支書記、系副主任、校團委書記、本科教學評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招生就業(yè)處處長、發(fā)展規(guī)劃辦主任,民族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現(xiàn)為西藏民族學院教授、研究生處處長。
預備役上校。
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學學會會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chuàng)業(yè)指導委員會委員。
西藏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高校攝影協(xié)會副主席。
共青團西藏自治區(qū)七屆委員會委員。
文化部“羌族文化藝術保護基金會”理事及咨詢專家。
汶川縣“榮譽市民”。
蘭州軍區(qū)“抗震救災優(yōu)秀預備役軍官”
公開發(fā)表論文三十篇,產(chǎn)生了一定的社會反響!栋资尡扰c羌族》獲陜西省哲學社會學三等獎。該書作者運用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等方法,以新的思路和視覺第一次深入細致地剖析了羌族民間信仰和原始宗教的本質,填補了學界在該研究點的空白。該書全面審視了羌族民間信仰和原始宗教的文化價值,提出將羌族民間信仰和原始宗教中代表羌族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個人事跡先后被山東新聞網(wǎng)、《新西部》等媒體報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大地震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在強烈使命感驅使下,周毓華以一個志愿者的身份,以最快的速度趕赴四川災區(qū),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深入災區(qū)救災的同時,他還慷慨解囊,積極為災區(qū)群眾捐款捐物。先后購買了一批價值近3000元的帳篷、衣物、藥品帶到災區(qū),捐給了災區(qū)群眾。同時,他與愛人一道捐款15000元,交特殊黨費400元,為災區(qū)人民盡了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從災區(qū)回來后,多家新聞媒體上門采訪,要宣傳周毓華同志抗震救災的事跡,都被他一一謝絕了。與此同時,他以一個羌族研究學者的身份,孜孜不倦地與其妻彭陟焱博士行走在震后羌族歷史與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與保護的道路上。2012年在周毓華夫婦的推動下,西藏民族學院率先在全國開始招收u2018羌族歷史文化u2019方向碩士研究生,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專門培養(yǎng)羌學專門人才的碩士方向。該年學生葉志強、葉健二人被錄取為全國第一批羌族專門人才的碩士方向的研究生,由周毓華夫婦指導。周毓華夫婦在教育上,“十多年癡心不改,十多年熱情不滅。周毓華教授和彭陟焱博士為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和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傾注了滿腔熱情和心血,譜寫了一曲曲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頌歌!笨芍^負責人的教育工作者。
2010年,其作品專著《秘境尋蹤——羌族非物質文化研究》,著作得到溫家寶、賈慶林、劉云山、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他本人也獲西藏自治區(qū)教學成果二等獎,陜西高教學會一等獎,西藏民族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
周毓華
學者簡歷
1987—1991年,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yè)學習。期間,結識羌族美麗姑娘彭陟焱,開始接觸羌族歷史文化。
1991— 至今 ,在西藏民族學院工作。
1991—2002年,在西藏民族學院成人教育部工作,先后任助教、講師;團總支書記、系副主任。 期間,1995年,在中央團!拔鞑厍嗄旮刹堪唷睂W習
2002年——?,在西藏民族學院民族學系、人文學院工作,任副教授。
期間,2002年——2007年,任西藏民族學院團委書記
2005年——2007年,任西藏民族學院“迎評辦”常務副主任
2007年——,任西藏民族學院招生就業(yè)處處長、西藏民族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辦主任
2003年,在陜西省教育廳后備干部培訓班學習
2007年——2008年作為“西部之光”學者,在北京師范大學訪學
周毓華
成果詳述
承擔的課題
當代中國羌族民間信仰與宗教活動的調查與對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
西南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總論和若干瀕危珍貴遺產(chǎn)搶救-羌族卷 國家社科基金
西藏通鑒-民國卷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委托項目
《四川災后重建調查研究及羌區(qū)文化建設》之子項目《羌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研究》、《羌族原始宗教研究》
中國社科院項目
羌族地區(qū)震后社會狀況調查 國家民委科研項目
項目成果
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中國羌族民間信仰及原始宗教調查與對策研究》近30多萬字的研究課題,課題已順利結項并獲良好等級,書稿已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完成了國家社科西部項目《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研究——羌族、普米族卷》近30萬字的書稿,已交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擬于2009年底出版。
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委托項目《西藏通鑒-民國卷》10萬字的研究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完成了《西藏宗教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系研究》的編撰工作,2008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簡明藏族史教程》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部分論文
《試論諸葛亮的歷史功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對外政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此文獲得陜西省宣傳部舉辦的“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征文活動的優(yōu)秀獎。
《羌族碉樓建筑文化初探》第二作者、《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2、3合期。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需要、發(fā)展西藏民族成人教育事業(yè)》,《民族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明代朝貢對藏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第二作者,《中國藏學》,1998年第4期。
《試析茶馬互市對川滇藏邊城鎮(zhèn)發(fā)展的影響》,《西藏民族學院學報》99年第4期。
《羌族“釋化”研究》,《民族史研究》第三輯,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
試論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3期。
羌族釋比研究 民族史研究,第三輯。
儒家法律思想初探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6期。
試論歷史教學與素質教育 西藏科技,2001年1期
寺院教育與藏族文化及現(xiàn)代教育 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1期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釋比”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4期
《“慰問同盟國代表團”活動考述》,《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論吐蕃時期的政治與宗教關系 西藏研究 2008.5
試論藏傳佛教在締造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的貢獻 理論導刊 2009.10
羌族文化空間的多重性與發(fā)展價值考量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2008.5
羌人的新年 中華文化畫報 2007.12
西藏拉薩市林周縣基礎教育調查 民族教育研究 2007.3
20世紀前期中國政府反對英印非法侵占藏東南地區(qū)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6.6
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狀研究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9.5
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族文化重建研究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2009.5
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千年木鎖”的保護研究 阿壩師范?茖W校學報2007.4
吐蕃時期的宗教與政治關系研究 藏族歷史與文化論文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