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郭芝苑(1921年-),臺灣苗栗縣苑里鎮(zhèn)人。臺灣重量級的臺語音樂作曲家,創(chuàng)作類型及風格相當多元而廣泛,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xié)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等,甚至連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都有作品產生。
郭芝苑可說是臺灣現(xiàn)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在臺灣接觸西洋古典音樂之初,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他是臺灣第一位完成正歌劇的編曲者(“許仙與白娘娘”,1984年)。第一位發(fā)表管弦樂曲(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交響變奏曲”,1955年發(fā)表)。第一位發(fā)表鋼琴協(xié)奏曲(1973年完成,于1974年10月由當時的省立交響樂團發(fā)表于臺中中興堂,指揮是李泰祥)的作曲家。
個人履歷
1921年,出生于臺灣苗栗縣苑里鎮(zhèn)。
1935年,就讀東京錦成中學,在音樂老師指導下,首度以口琴嶄露音樂頭角,畢業(yè)該年曾獲得當時全東京中學生口琴比賽第一名。
1941年,進入東京東洋音樂學院,原想一圓小時的夢想專攻小提琴,但因為左手小指先天向內彎曲,在按弦上有困難,也無法演奏鋼琴,于是改學作曲與樂理,從古典樂開始,到國民樂派,再到民族樂派。
1943年,東京東洋音樂學院畢業(yè)。
1946年,回臺。
1950年,得到臺灣省音樂比賽作曲第一名。
1955年,發(fā)表第一首由臺灣人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曲《臺灣土風交響變奏曲》。
1966年,為了學習理論作曲再度進入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作曲科就讀。
1969年,于東京藝大結業(yè)時,仿艾爾加“威風堂堂進行曲”的形式完成大型管弦樂進行曲--“大臺北”。
1986年,他所寫的青少年歌劇“牛郎織女”,首次在巴黎演出。
1987年,以“小協(xié)奏曲──為鋼琴與弦樂器”獲金鼎獎作曲獎。該年并自省立臺灣交響樂團退休。
1992年,管弦樂組曲〈回憶〉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1993年,獲頒吳三連音樂類藝術獎。
1994年,獲頒第10屆國家文藝獎,得獎作品:交響組曲“天人師”獲國家文藝獎。
1999年,獲頒“臺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亦于臺北市立社教館首演。
2000年,于臺北市立社教館發(fā)表<臺灣吉慶序曲>。
2001年12月5日,靜宜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表彰他對臺灣民族音樂的貢獻。
2002年,獲頒第13屆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
2006年,獲頒臺灣“行政院文化獎”。郭芝苑因為不諳中文(指北京話發(fā)音的華語),因此從未在大學任教。但他驕傲的說:“我的作曲就是我的地位”。
個人作品
歌劇
青少年歌劇《牛郎織女》
輕歌劇《許仙與白娘娘》
管弦樂
《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
《狂想曲“原住民的幻想”─為鋼琴與管弦樂》
《臺灣旋律二樂章》
《民俗組曲(回憶)》
《大合唱與管弦樂─偉人的誕生》
《大進行曲─大臺北》
《小協(xié)奏曲─為鋼琴與弦樂隊》
《三首臺灣民間音樂》【〈劍舞〉、〈南管〉、〈鬧廳〉】
《民歌與采茶舞》
《三首交響曲練習曲─由湖北民謠而來》
《交響曲A調─唐山過臺灣》
《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管弦樂組曲
《臺灣吉慶序曲》
《臺灣頌》
室內樂
《豎笛與鋼琴小奏鳴曲》
《為小號與鋼琴的三個樂章》
藝術歌曲
《涼州詞》
《紅薔薇》
《楓橋夜泊》
《前進!臺灣人》等數(shù)十首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郭芝苑先生作品具有原創(chuàng)性、民族性及時代性,見證臺灣音樂發(fā)展的進程,體現(xiàn)時代變遷的脈絡。畢生投注於音樂事業(yè),堅持創(chuàng)作一甲子,樹立典範,啟迪後學,對臺灣音樂文化影響深遠。
他的作品包羅萬象,開創(chuàng)西方古典音樂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融合的門徑,豐潤臺灣文化及臺灣人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