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物簡介
袁仲一,男,漢族,1932年11月生, 江蘇省 銅山縣人。中共黨員。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兵馬俑 博物館館長。現(xiàn)任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陜西考古學會副會長,陜西省 司馬遷研究會會長,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陜西省秦俑學研究會會長和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1998年10月被 陜西省人民政府聘任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被尊稱為“ 秦俑之父”。
人物生平
袁仲一出身貧寒家庭。1946年考入銅山縣簡易師范學習。1950年考入徐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徐州市小學任教。由于工作認真,曾被評為徐州市模范教師。1956年7月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1960年7月又考入該校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研究生,師從著名史學家 吳澤和束世瀲先生。1963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開始他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比較感興趣,也參加過挖掘唐墓,發(fā)表過幾篇有關金文和唐墓方面的論文。此后,便轉入了對秦兵馬俑坑和秦始皇陵園的勘探、發(fā)掘研究工作。從1974年至今的29年間,他一直在這一領域孜孜以求,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上個世紀70年代由他主持參與對秦始皇陵進行勘探和試掘,發(fā)現(xiàn)了一號、二號、三號兵馬俑坑,出土陶俑2000余件,各種青銅器4萬余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世界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1980年,他主持發(fā)掘銅車馬坑,出土的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是繼兵馬俑坑之后,又一引起世界轟動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另外,在秦始皇陵的勘探調查工作中,也獲得一系列重大的發(fā)現(xiàn)。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他的研究著述頗豐,主要編著的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fā)掘報告(1974至1984)))(與人合作,擔任主編、主筆)、《秦始皇陵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秦兵馬俑坑》、《秦陵銅車馬發(fā)掘報告》、《秦代陶文》、《秦文字類編》、《秦通假文字集釋》等10余部。發(fā)表論文百余篇。主編《秦俑學研究》、《秦文化論叢》兩套叢書計10余本。其中《秦代陶文))1989年被評為國家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fā)掘報告》和《秦陵二號銅車馬》等書,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優(yōu)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多年來,他對秦俑、秦始皇陵、秦代陶文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個人的見解,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引用。1988年5月,他調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兼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98年改任名譽館長。在考古發(fā)掘方面,他堅持現(xiàn)場發(fā)掘與保護、研究相結合,并把多媒體現(xiàn)代化技術運用到考古方面,已取得顯著成績。二號坑1999年被評為全國田野考古發(fā)掘一等獎,是建國以來被授予的第一個一等獎。在任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期間,他與館的其他領導人一起認真抓博物館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yǎng)。經(jīng)過幾代秦俑人的共同努力,已在一片莊稼地上建成了一座世界著名的大型遺址博物館,接待國內外觀眾五千多萬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袁仲一先后被評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勞動模范、陜西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專家,并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到英、美、德、意、日、埃及等國和臺灣地區(qū)進行文化交流或講學。
1974年,因發(fā)掘兵馬俑被尊稱為“ 秦俑之父”。他的名字與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緊緊連在一起……
輝煌人生
縱論秦俑“發(fā)現(xiàn)人”:袁仲一的新輝煌 秦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先生----這里首先要說明的是,袁仲一確實在任何場合上,都沒有明確說過自己是秦俑的“發(fā)現(xiàn)人”。由于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認定資格,關鍵在于對“定性、定名”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袁先生是被一致推定為秦俑學術帶頭人的,具有秦俑研究掌門人的地位,所以一提起秦俑“發(fā)現(xiàn)人”,自然而然就有人,要將他推舉到臺前來。在第六屆秦俑學術討論會之上,中國國家博物館 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李先登教授,就堅定地認為:“秦兵馬俑的u2018發(fā)現(xiàn)人u2019,就是袁仲一先生”。理由就是:“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是具有重大文化屬性的事件,應該帶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成分,它的發(fā)現(xiàn)人只能歸屬于學界!
按照李先登先生的觀點,這個“學界”人士,只能指他們自己所屬的“學界”,而且還必須是研究秦俑的考古學家,不是考古學的“學界”,不是專門研究秦俑的專業(yè)考古學家,統(tǒng)統(tǒng)都應該與秦俑的“發(fā)現(xiàn)人”亳無關系。另外,由于趙康民先生很早就離開了秦俑考古隊,更不是秦俑研究的主要“當家人”,加上“探索、修復、鑒定、試掘”,與秦俑的“定性、定名”,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趙康民的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地位,是完全不能與袁仲一先生,去相提并論的。大概就是由于這一個因素起到了主導的作用,因而在“學界”內部,對于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認定中,產(chǎn)生了一個“舍趙”而“求袁”的意向。
現(xiàn)在看來,既然大家都十分堅定地主張,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確定,一定要與秦俑研究“掛鉤”,一定要與秦俑“定性、定名”緊緊相連,一定要與能否認識秦俑重大的“價值”為先決條件,那么在綜合了以上的各項條款之后,只有袁仲一先生一個人是與之是完全合拍的,只有他具備了將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桂冠加到頭上的資格?窗,袁仲一先生什么都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秦俑博物館館長,秦俑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國寶級的人物”,還有一個萬人仰慕的“秦俑之父”的金色光環(huán),這種眾人推崇、紅得發(fā)紫的榮耀和享譽海內外的最高聲望,是趙康生先生及其它任何人所望塵莫及的。
袁仲一被稱譽為“秦俑之父”,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古今的科技發(fā)展史上,所有的“科學之父”,都是各個領域中的頂尖人物,而且他們的正式“成果”,也是完全經(jīng)得起科學檢驗,而不會出現(xiàn)任何一點差錯的。袁仲一如果配當“秦俑之父”,就必須在秦俑整個“問世”過程中,起到一種別人不能替代的“催生”作用,或者做了一系列“超前性,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否則,“父”從何來,“子”從何出?應該說,“秦俑之父”是很不好當?shù)模驗樵谇刭浮岸ㄐ、定名”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上,如果沒有非常出眾的表現(xiàn)、沒有作出一種特殊貢獻的話,那么人們所尊敬的袁仲一先生,對它也應該是受之有愧的!
“秦俑之父”的尊號,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已經(jīng)被人喊了足足十幾個年頭,從來也未見到本人出來,進行過任何形式的“謙虛”。二〇〇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的《西安日報》之上,袁件一先生便直接以“秦俑之父”名義出面,去批駁陳景元的學術觀點,這就充分地說明袁先生本人,并不認為接受“秦俑之父”這一稱號,會存在什么樣的不當之處。有理由相信,袁仲一先生“秦俑之父”的美名,已經(jīng)響徹整個世界,但愿這位“秦俑之父”,與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科學之父”一樣,能夠經(jīng)受得住各種學術上的沖擊和考驗,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過程中,能夠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和精神,再去攀登一個個秦俑考古事業(yè)上的新高峰。
袁仲一先生如果要確保秦俑“發(fā)現(xiàn)人”的牢固地位,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秦俑研究的整個過程中,不要出現(xiàn)任何一點大的差錯,尤其在秦俑“定性、定名”的相關問題上,更不能出現(xiàn)任何一點學術上的大紕漏。因為,“秦俑之父”具有一種學術上絕對偶像的性質,是屬于國寶級的一種特別優(yōu)秀的學術大師,因而他所說的每句話、每個字,都應該是經(jīng)典的、權威的,都要允許任何人刨根問底,允許任何人毫不留情地挑毛病的。袁先生對秦俑的“定性、定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果經(jīng)不起公眾的挑戰(zhàn)、經(jīng)不起科學的檢驗,那么他在學術上肯定是要摔跤的,而傳言之中“秦俑之父”的那種美好稱譽,必將很快變成一個“泡影”!
秦俑文化
秦兵馬俑一號坑重新挖掘之后,社會各界卻多有擔憂,甚至對于新一輪出土的文物能否得到保護發(fā)出質疑。因此,當記者有機會來到陜西采訪時,就迫不及待地敲開了秦俑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的家門。
這一天,西安氣溫高達40℃。袁仲一娓娓而談,為記者一一解開兵馬俑第三次挖掘的種種迷團。
破解兵馬俑迷團的鑰匙
“兵馬俑一號坑是在中斷了23年后第三次挖掘,是這樣嗎?”對于這個最近在媒體上頻頻出現(xiàn)的說法,袁仲一給出了如下的回答,語速不快不慢,語氣卻十分堅決:“今年是兵馬俑考古發(fā)現(xiàn)35周年,這些年來,我們對秦俑的考古工作一直沒有停滯過,有時現(xiàn)場挖掘停止,就轉入室內工作,收集、整理資料、修復文物。所以這次所謂的第三次挖掘也只是前幾次挖掘的繼續(xù),是很正常的一次挖掘”。
坐在記者面前的袁仲一,一頭白發(fā),平靜而謙和。30多年前,從兵馬俑一發(fā)現(xiàn)就參加了發(fā)掘工作,曾經(jīng)擔任過兵馬俑考古隊的隊長。說起兵馬俑的挖掘歷程,如數(shù)家珍。他告訴記者,一號坑的第一次挖掘是從1974年到1984年,第二次挖掘是1986年到1987年。1988年到1989年開始挖掘三號坑。1991年將目光從三號坑轉入二號坑挖掘,先做些基礎工作,如除去表層浮土,到1994年才正式挖掘二號坑。出土了大批陶俑、陶馬,讓世人大開眼界后。因為一號坑停滯的時間有點長了,所以今年從二號坑轉入一號坑。
“這一次挖掘一號坑,大約要多少時間?”
袁仲一介紹說,這次挖掘一號坑,計劃5年挖掘2000平方米,今年的挖掘任務大約為200平方米。
“我們希望從這次發(fā)掘中得到什么?”
讓世界震驚的秦兵馬俑,最早的一批就出自一號坑。也就是從那時起,袁仲一就與秦俑結下不解之緣。因此對于一號坑的發(fā)掘,他依然充滿激情,希望在這次發(fā)掘中能夠捕捉到更多關于秦兵馬俑和古文化的信息。比如,兵馬俑的顏色殘跡就包含著許多古文化信息,根據(jù)殘跡可以復原古文化信息。研究這些顏色殘跡,可以探知秦代人喜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等。袁仲一認為這些信息是我們破解中國古代文明,以及秦兵馬俑種種迷團的鑰匙。
兵馬俑考古的三大難題
“俑出土時是有顏色的,不到5分鐘,顏色就不見了!敝T如此類的報道讓人們很為剛剛出土的文物擔憂,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兵馬俑挖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還不止“顏色脫落”這一種。袁仲一說,挖掘中可能遇到三方面的難題。與此同時,這一次挖掘正是帶著課題有目的地進行的。
難題一,土遺址干裂。袁仲一解釋說,20多年的土遺址已經(jīng)干裂,對文物保護很不利。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出土當天就已經(jīng)存在,一直未得到解決,必須作為一個科研課題,邊挖掘邊解決。袁仲一說,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首先需要化驗土壤的成分,研究它的含水量,確定水份達到什么程度最適宜挖掘。這就需要在干土層區(qū)域進行人工噴水,尤其在距離文物層15-20公分高度的土層里定時噴撒霧狀水,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要達到土壤正好酥解,就是最適宜挖掘的程度,這個火候需要仔細琢磨。
難題二,文物顏色的殘跡處理。目前很多報道說,陶俑彩繪一出土,5分鐘顏色就脫落。袁仲一十分肯定地說,事實不是這樣的,很多陶俑彩繪沒出土前,顏色就殘缺不全了。兵馬俑一號坑曾經(jīng)歷過大火燒和大水浸泡,文物破壞得非常嚴重,很多文物顏色本身就不完整。根據(jù)研究,目前文物殘存的顏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殘留在陶俑身上的顏色,沒有完全脫落。一種是留在泥巴上的顏色。袁仲一坦言,經(jīng)過30多年的挖掘研究,對于殘留在陶俑身上的顏色,目前通過化學制劑加固,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陶俑殘存顏色的保護問題。而面臨最大的難題還是如何把留在泥巴上的顏色反貼到陶俑身上,目前中外都無法解決,這是個世界性難題。對于這一難題,目前解決不了,不意味著將來也解決不了,最重要的是要去做,每次挖掘都不要滿足現(xiàn)有的成果,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
難題三,細小遺跡的保護。細小遺跡是指細小的容易損壞的文物。比如做箭囊用的麻布紋,出土時就變成泥巴,箭桿經(jīng)過火燒后變成木炭等,這些細小的遺跡要想辦法加固,使其保護時間更長些。這個課題,需要在挖掘過程中同步進行,不能錯失保護良機。在挖掘清理過程中,需要考古工作者非常細心,用小毛刷一點點地刷,小刀一點點地撥土,挖出后及時用化學制劑加固,達到文物保護的完整性。
電磁波探秘秦陵地宮
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秦始皇陵還有多少奇跡?我們何時才能見到它的全貌?但是,當記者與袁仲一說起這個話題時,不想袁仲一卻語氣堅定地表示,不主張挖掘秦始皇陵墓。
“我不主張挖掘秦始皇陵,最直接的問題是挖掘秦始皇陵會造成地面景觀的消失,環(huán)境風貌的破壞,秦始皇陵遺跡最原始信息的消失!痹僖徽f: “秦始皇陵的地宮上面有很高的封土堆,呈九層臺階狀。秦陵墓葬是一層一層夯起來的,挖的時候只能從上到下一層一層挖,如果這樣挖一下子就會把土疙瘩挖光了,秦始皇陵本身就是2000多年的一個重要文物,如果挖光了,這是一個嚴重的破壞。”
再者是秦始皇陵里面文物的保護問題,挖出來的東西以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水平,不但我國,在世界上誰也不敢打這個保票,出來的東西一定能保護好,所以與其挖出東西來被破壞了,還不如在下面保存的好。
袁仲一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現(xiàn)代化的科學手段,在不發(fā)掘的情況下能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秦始皇陵曾經(jīng)做過一些實驗和測試,用電磁波的方法,發(fā)個電磁波進去,電磁波碰到東西再反射過來,根據(jù)波測的長短把圖繪出來,這個曾經(jīng)搞過一次,繪過一張圖,但是由于缺乏對比資料,比如說電磁波碰到瓷器的東西,反過來是多長的波段,碰到鐵器銅器的東西反過來是多長的波段,碰到夯土反過來是多長的波段。目前我們缺乏這方面的對比資料。
“另外,文物法規(guī)定,根據(jù)科研需要可以有重點地挖掘,目前,中國的帝王陵是不允許主動性挖掘,大部分帝王陵的挖掘是配合基建工作進行的搶救性挖掘!痹僖谎a充說。(圖/文中國網(wǎng)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