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瑞琳 女(生年、出處不詳)。編審。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總編輯、《老照 片》主編。現(xiàn)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社長、總編輯,兼該社旗下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2010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獲獎者。
扉頁名人
讀者最初知道劉瑞琳和她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是幾年前他們出版的一本《袁氏當國》,雖然薄得要命,但已經足夠顛覆以往從教科書里得來的那段歷史。那一次也是讀者第一回知道了唐德剛。
對于那些生來對歷史不敏感的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歷史書讓他們對歷史有了刨根問底的沖動,從唐德剛開始,到黃仁宇,再到史景遷……一路讀下去,竟然掀起了一股“讀史熱”。讀者們發(fā)現(xiàn),當年從教科書里拿來的那點歷史知識,竟然差不多陸續(xù)都還給了教科書。后來,劉瑞琳主編了一本叫《溫故》的小書。這本介于期刊和書籍之間的出版物,堅持著編者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思考。正如開篇語說的,人類始終生活在歷史的投影里。那差不多是一個開始,之后劉瑞琳的名字不斷出現(xiàn)在一些好書的扉頁。
人書相遇
這些年,劉瑞琳走過很多地方,讓她感觸最深的是:“在日本地鐵里,5個人就有5個人讀書看報;在臺灣, 5個人有3個人讀書看報;在香港,5個人中有2個人讀書看報;而在中國大陸的地鐵中,5個人中往往有兩個人在講話,而另外三個人在聽他們講話。”這是中國大陸的閱讀現(xiàn)狀。“而我所能保證的是我盡我最大能力不制造文化垃圾、浪費紙張!眲⑷鹆照f。
從2003年加入北京貝貝特,劉瑞琳從沒做過教材書,雖然此前這個公司一直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做教輔來養(yǎng)著。貝貝特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直屬的分支機構,當年該社試圖異地突圍,打破偏安西南的局面,于是建立了這個公司,并采用現(xiàn)代企業(yè)的管理模式。出版是商業(yè),也是文化。劉瑞琳時時需要在商業(yè)與文化之間做取舍、做平衡。于是她的中庸之道是:做出版既要有操守,又不能自命清高、固步自封;既要善于把握機會,又要有定力,有遠見,有胸懷。劉瑞琳做的書,除了那些溫故歷史的舊書,稱得上代表作的即是陳丹青的作品集,以及今年備受矚目的梁文道的隨筆集,《我執(zhí)》和《常識》。偶爾,她也做做暢銷書,但那也是走文化路線的。比如《郎朗自傳》,比如《米其林旅游指南》。雖然這些書才是北京貝貝特書籍銷售排行榜上的常勝將軍。
劉瑞琳比較驕傲的是,全國很少有像他們這樣做高端書的還能略微盈利。她信奉的是,盈利是靠好書,而不是靠鋪天蓋地炒作出來的垃圾書。她知道貝貝特的讀者群是有堅持有趣味的那一小撮人,所以一直守得住這份寂寞。過去的十年,出版業(yè)內的關鍵詞圍繞著暢銷書、網上書店、營銷、網絡寫手、包裝、簽售等等一路走來,事實上,劉瑞琳說這些詞她都不喜歡,雖然她也不得不跟著去做。而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們以為即使不看書也能獲得信息。而就在最近,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和巴恩斯·諾布爾的電子閱讀器“Nook”,在這個圣誕已經賣脫銷了,這讓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業(yè)處境愈發(fā)尷尬。而劉瑞琳這樣的老出版人卻多少顯得固執(zhí),在她看來,瀏覽信息和閱讀,永遠是有區(qū)別的,“我們閱讀的古老習慣,永遠無法取代”。而紙質出版在她看來是個思想的傳承和文化的延續(xù),它帶給人溫暖的感覺,這不是其他東西能夠替代的。就像出版社與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也是一種人與書維系的溫暖。
上來透氣
業(yè)內很多人對于陳丹青與北京貝貝特的鐵桿關系嫉妒得眼紅。各種關于天價版稅的猜想眾說紛紜。而其實, 陳丹青只是與劉瑞琳合作慣了,當劉離開山東畫報出版社,陳也就跟著轉會。雖然當時,他其實并不太清楚這個新東家。出版界對于盈利的渴求,讓劉瑞林感覺大家普遍有種焦急的短視。仿佛過了今天就沒明天,先把這個作者搶來再說,只靠高版稅來吸引人,根本沒有耐心交流、琢磨、維護!斑@不是一種從容做出版的方式,我們從不搶作者,那沒意思。要是認為用錢能買到一切好的作者,那他就錯了!
2003年,劉瑞琳離開體制內的山東畫報社,進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任副社長、副總編輯,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她沒有選擇去三聯(lián)、商務這樣的老字號大社,劉瑞琳想做的是一種新型的出版模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當時在全國首先實踐了異地建社的設想——北京貝貝特,這屬于既在體制內又可以享受體制外的自由。這也正好符合劉瑞琳想要“上來透口氣”的想法,那些年在山東畫報出版社,讓她真實地感覺到出版行業(yè)的那些束縛。那幾年,整個出版行業(yè)改革慢是和“有飯吃”歷史的關系很大!坝酗埑浴卑▋煞矫妫环矫嫠硎苷畵芸,依靠書號生存;而另一方面,靠教材出版,很多出版社日子也過得不錯。這也正是喊了那么多年的文化出版行業(yè)的改制,雷聲大雨點小的關鍵。而北京貝貝特的這種發(fā)展方式,在當時屬于介于體制內外之間的一種自由。自由意味著自食其力,但對劉瑞琳來說,一個企業(yè)只談文化,商業(yè)上不成功,到最后一定還是走不下去的。
困擾劉瑞琳們的最大問題,還有圖書的定價。她時常問別人,花上百元看場電影,還是花一半的錢買本書?而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用腳選擇了前者。這讓她時常困惑,是人們對做書的人充滿了失望,還是人們越來越不愿沉思了。
獲獎理由
“2010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獲獎者——劉瑞琳獲獎理由:
“在出版體制的靜水中攪動微瀾,在民營書商的緊逼下未亂方寸。劉瑞琳和其麾下的北京貝貝特,印證著中國文化及出版行業(yè)世紀之交的困境與掙扎。這些年,我們看到她和她的團隊不棄出版人的操守與情懷,不斷奉獻好書,但遺憾的是,他們至今還沒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