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韓克慶,男,漢族,山東周村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會保障系主任,兼任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教育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勞動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福利協(xié)會理事、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咨詢委員會委員等。2008年-2009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社會福利學院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政策。近年來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民政部委托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在《社會學研究》、《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外理論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有《轉型期中國社會福利研究》(專著)、《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分層和社會保障》(專著)、《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及問題》(第二作者)、《中美社會福利比較》(第一主編)、《中國城市低保訪談錄》(主編)、《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案例》(主編)等多部著作和教科書
教育和工作經(jīng)歷
1990年7月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社會學)學士學位。
2000年7月畢業(yè)于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社會學)碩士學位。
2003年7月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2008年9月-2009年8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福利學院訪問學者。
學術成果
學術論文
“農(nóng)民工社會流動研究:以個案訪談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城市低保制度運行的現(xiàn)狀與對策”,《人民日報》2008年10月14日。
“社會安全網(wǎng):中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福利建設”,《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5期。
“城市低保制度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劉喜堂),《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
“構建u2018老有所養(yǎng)u2019的福利體系”,《人民日報》2008年1月24日。
“市民社會與中國社會福利體制的構建”,《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社會分層中的國家作用: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背景”,《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福利企業(yè)的殘疾人保障功能”(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黃淑敏),《山東經(jīng)濟》2008年第2期。
“經(jīng)濟全球化、不平等與中國社會政策的選擇”,《東岳論叢》2007年第3期。
“市民社會與中國慈善組織的發(fā)育”,《學!2007年第3期。
“農(nóng)民工的社會保護研究:以蘇州市為例”,《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11期。
“提高社會保險統(tǒng)籌層次,共享醫(yī)保轉移支付數(shù)據(jù)”,《<人民日報>情況匯編(秘密)》2007年第877期(7月9日)。
“西方社會分層研究中的兩種理論范式”(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侯鈞生),《江海學刊》2005年第4期。
“國家與市場: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層的雙重動力”,《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1期。
“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構建城鄉(xiāng)貧困群體的安全網(wǎng)”,《人民日報》2004年11月23日第9版。
“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戰(zhàn)略與管理》2004年第4期。
“土地能承載農(nóng)民的社會保障嗎”,《學!2004年第5期。
“社會分層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其關系辨析“,《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市民社會: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再檢視”,《天津社會科學》2002第3期。
“市民社會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普遍受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原則”(第一作者,第二、三作者董建軍、韓鋒),《文史哲》1999年第6期。
“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第4期。
學術著作
《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分層和社會保障》(專著),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及問題》,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吳忠民)。
《中國社會政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三作者(第一、二作者岳經(jīng)綸、陳澤群)。
《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案例》(主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年。
《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陳良瑾主編,參編5章),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年。
《社會保障學》(鄭功成主編,參編1章),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社會保障學》(孫光德、董克用主編,參編1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社會研究方法》(關信平主編,參編1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科研課題
2003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能承載農(nóng)民的社會保障嗎?”,主持人。
2007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農(nóng)村社會分層與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主持人。
2007年4月,民政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績效評估”,主持人。
2007年12月,民政部,“城市低保統(tǒng)計方法標準研究”,主持人。
2008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院“曾憲梓助殘研究基金”科研項目,“殘疾人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研究”,主持人。
學術交流
2010年3月10-11日,日本千葉大學,“亞洲社會質量指標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社會質量中國化:問題、背景和福利改革議題”(英文)并發(fā)表演講。
2009年12月4日,浙江省社會保障發(fā)展研究中心,“社會質量與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第三條道路與中國的福利改革”并發(fā)表演講。
2008年3月14-15日,日本東京大學,“東亞福利體制研討會:東亞福利體制的后東方主義”,提交論文“社會福利建設對中國社會分層的影響”(英文)并發(fā)表演講。
2008年7月17-19日,復旦大學,“第四屆東亞社會政策國際論壇”,提交論文“社會安全網(wǎng):中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福利建設”并發(fā)表演講。
2008年6月21日,北京大學,“視頻彩票發(fā)展研討會——探討中福在線的發(fā)展”,參加會議并就中國福利彩票的發(fā)展發(fā)表演講。
2008年6月21-22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體制改革三十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福利建設”并發(fā)表演講。
2007年9月14-14日,韓國中央大學,“第三屆社會保障國際研討會:社會服務、社會投資&東亞社會福利的未來”。
2007年8月28-31日,澳門街坊總會,“社區(qū)工作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提交論文“農(nóng)民工的社會保護和城市融入”并發(fā)表演講。
2007年3月28-31日,南京大學,“中日韓社會福利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經(jīng)濟全球化、不平等與中國社會福利政策的選擇”并發(fā)表演講。
2006年12月16-17日,中華慈善總會、無錫市人民政府,“中華慈善文化(無錫)論壇暨首屆市長慈善論壇方案”,提交論文“市民社會與中國慈善組織的發(fā)育”并發(fā)表演講。
2006年11月27-28日,中山大學,“構建和諧社會:公共政策的挑戰(zhàn)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農(nóng)民工權益保護研究:以蘇州市為例”并發(fā)表演講。
2006年9月9-10日,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屆社會保障國際研討會:社會福利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交論文“市民社會與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并發(fā)表演講。
2006年6月24-25日,山東大學,“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提交論文“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中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并發(fā)表演講。
2005年10月27-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瑞典學術研討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政策”,提交論文“經(jīng)濟全球化、不平等和中國社會政策的選擇”并發(fā)表演講。
2004年12月12-14日,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fā)展研討會”,提交論文“經(jīng)濟全球化、制度變遷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
2004年7月7-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第36次世界社會學大會”,提交論文“經(jīng)濟全球化對中國社會分層的影響”并發(fā)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