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 孟買的一個穆斯林家庭,13歲時移居美國, 曾就讀于 英國劍橋大學。1981年他創(chuàng)作的《午夜孩童》,曾獲英國最高文學獎——“ 布克獎”。1988年他出版了《撒旦詩篇》。結果穆斯林對該書的憤怒使他陷入了恐怖和絕望。直到2月26日他才打破寫作上的沉默,為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的自傳《事實》寫了書評。拉什迪寫道:“羅斯對待如此辱罵(1976年因小說《波特諾伊的抱怨》而遭 猶太人攻擊)的態(tài)度是非常令人感動的,對于我這個同樣被圍攻的作家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
相關事件
1989年初,一本關于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小說《撒旦詩篇》在英國出版,其中對穆罕默德有嚴重違背史實的諷刺描寫,傷害了穆斯林感情,激怒了伊斯蘭世界。1989年2月14日,伊朗前精神領袖霍梅尼宣布拉什迪的小說中有褻瀆伊斯蘭教先知和《古蘭經》的內容,號召穆斯林在全世界追殺拉什迪。由此引起了一場國際風波。
2月18日,拉什迪接受伊朗總統(tǒng)哈梅內依給他的臺階,就《撒旦詩篇》作公開道歉:“我認識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說出版而憂傷。我對該書出版后給伊朗伊斯蘭教忠實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遺憾。”但是拉什迪的道歉被霍梅尼拒絕了。霍梅尼重申:“即使拉什迪懺悔并成為虔誠的人,也不能得到寬恕,每個穆斯林應以自己擁有的任何手段送他去監(jiān)獄!1990年12月28日,拉什迪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他承認《撒旦詩篇》中褻瀆了伊斯蘭教,并將刪除其中任何褻瀆伊斯蘭教的言論。他還表示不再安排出版《撒旦詩篇》的平裝本,也不讓人們再把它譯成其他文字;裘纺岬穆暶魇褂⒁林g開始僵冷的外交關系更加緊張。各西方國家決定采取共同行動,召回各自駐伊朗的使節(jié)“回國磋商”,以示抗議,譴責霍梅尼這一違反最基本的國際法則的行為。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也呼吁伊朗取消對拉什迪的生命和人權的威脅。然而由于霍梅尼的旨意不變,英伊在拉什迪事件上的分歧未能得到解決,伊朗宣布與英國斷絕外交關系。西方的這一政治行動沒能阻止執(zhí)行霍梅尼的這一教法判決,最終這些被召回國的西方大使們又返回了伊朗。
從此,拉什迪的生活發(fā)生了徹底的變化,開始了東躲西藏的生活。拉什迪多年來一直處于英國警方非常嚴密的安全保護之下。但這樣的威脅并不僅針對拉什迪一個人,所有與這本書有關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日本一名翻譯者被謀殺,意大利和挪威的翻譯者也受到攻擊。
伊朗總統(tǒng)哈塔米1997年執(zhí)政后,其改革派政府曾表示不會派人追殺拉什迪。但伊朗民間激進組織仍堅持執(zhí)行霍梅尼的宗教法令,不斷有人出資懸賞追殺拉什迪。盡管拉什迪現在可以自由旅行,受隔離的日子也過去,但是他的安全問題依舊受到關注。
在拉什迪由于《撒旦詩篇》一書受到追殺時,很多國家和組織都出面為他向伊朗政府求情,或者對他提供幫助。其中,最主要的支持來自“國際筆會(PEN)”這一國際作家組織。為了回報國際筆會的巨大幫助,作為美國筆會組織主席的拉什迪決心幫助其他處在困難中的藝術家,為改善這些人的生存條件而努力。
拉什迪從此過著有警方保護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護費高達160萬美元。
1998年9月21日,出席第53屆聯合國大會的伊朗總統(tǒng)哈塔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拉什迪事件已經完全結束。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而不是沖突!9月24日,伊朗外長哈拉齊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伊朗政府不再采取任何行動威脅《撒旦詩篇》的作者拉什迪以及其他與該書有關人員的生命安全,也不鼓勵或支持任何組織追殺拉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