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游歷東方
1862年,湯姆森開始了亞洲之行,在馬六甲海峽、印度、柬埔寨、泰國和中國等地拍攝照片。在中國期間,曾由三個香港人協助他的工作。1866年曾返回英國,展出了他在亞洲拍攝的攝影作品。
1869年湯姆森再次來中國,在香港皇后大道開設了一間攝影室,拍攝人像和出售香港風景照片。隨后,他深入中國內地和臺灣,行程五千多英里與中國社會進行了廣泛的接觸。當時他使用的是濕版法,需要攜帶大批器材,因此雇用了八個背負笨重照相器材的“苦役”。從香港啟程,經過廣州、臺灣、汕頭、廈門、福州、上海、寧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長江溯流而上,直到貴州。以后又北上,到達天津和北京,游覽了南口和長城等名勝古跡。
感受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把 中華古國的奇?zhèn)ゾ跋蠹?人民生活、 地方物產、風土人情通過他的鏡頭做忠實的紀錄,然后介紹給各國人民。為了拍攝這些照片,他克服了種種由于語言、思想等各方面的隔閡和障礙。他用切身體會說道:“我在中國的感受是:中國人相當誠懇、好客。我相信任何一個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對方理解的外國人,都會在這塊土地上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看出,湯姆森對中國人民的態(tài)度是友善的,這種思想感情也表現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作品介紹
1873年,他的大型報道中國的攝影集《中國和 中國人》在英國出版,其中發(fā)表了他在中國拍攝的二百幅照片,洋洋四卷,蔚為大觀。記錄嚴謹
湯姆森在“ 前言”中說:這部影集既有 照片,又有詳細的 文字說明,而每幅照片的說明都是在拍攝過程中訪問記錄下來的。因此,這部影集圖文并茂。為了準確表現生活的本來面貌,他在調查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廣東舊工廠場址》這幅照片,由于運用光線角度合宜,洋樓與四周破爛的草屋形成了強烈對比。他給照片加了如下的說明:“這張照片里的房屋是 帝國主義侵略的象征。此地是1684年在 珠江邊上租給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小塊地方,當時 政府允許東印度公司在這里建立一個工廠。1856年12月15日中國人燒毀了這里的房屋,12月29日 英法聯軍占領了廣州,并一直占到1861年,F在照片里看到的建筑是燒毀后重建的,成為 美國的租借地,房主是羅索和史密斯·阿契爾先生,這是最先住在中國的兩個美國人!睆倪@段詳實的介紹可以看出作者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督鹆曛圃炀帧氛掌菧飞谥袊眯兄型瓿傻闹髌分。作者通過這幅照片向西方讀者介紹了清政府興辦“ 洋務”的具體情形。在說明中介紹了這個兵工廠的 歷史、 地理、 人事和生產規(guī)模以及 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創(chuàng)辦這個工廠中所起的作用。這就增強了照片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使作品不僅具有 紀實性,還富有 知識性。作品題材
在湯姆森這本影集中,有關風景古跡和社會風俗的照片占有很大比重。在 題材選擇上,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這也是湯姆森創(chuàng)作個性在作品上突出的體現。影集中既有表現中國錦繡河山、城市風光的作品,也拍攝了人民從事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廣州洋行買辦藩仕成奢華的私人園林,也有處在社會最低層的勞苦人的生活狀況。這些照片所表現的 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辛酉政變后的 恭親王,貴族婦女,集市上待雇的城市貧民, 鴉片吸食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 囚犯,以及剃頭、修腳、拉洋片等手藝人,無不成為拍攝對象。巧妙構圖
拍攝街頭小景,是作者的特長。如《廣州鬧市一角》和《九江街頭小景》的構圖處理、人物造型及氣氛渲染上都頗為出色,前者利用占據畫面優(yōu)勢的垂直線條,很好地表現了廣州市內商業(yè)區(qū)林立的店鋪,各種牌匾幌子密集交錯的繁榮景象;后者,選取了街頭有代表性的四種商販,通過巧妙的構圖及光線運用,展現出一幅具有中國特色,趣味橫生的風俗畫卷。社會評價
評價
綜觀約翰·湯姆森的全部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亞洲之行和在中國的攝影活動,深深地影響了他的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作道路。促使他把鏡頭更多地對準處在社會底層的人民,表現勞苦大眾的生活實態(tài)。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和贊賞。
在中國期間,湯姆森曾在上海的“亞洲學會”展覽過他的幻燈片,并且在中國出版了《北江風光》和《閩江風光》兩部攝影集,對擴大攝影在中國的影響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