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出生 802年
出生地 唐朝
身故 864年2月4日
死亡地 唐朝 河中
職業(yè) 唐朝官員
人物簡介
畢諴(802--863) 唐大臣。字存之,鄆州須昌(今東平)人。少孤貧,常燃薪讀書,刻苦自勵。既長,博通經(jīng)史,尤能歌詩。大和(827-835)中,進(jìn)士擢節(jié),又以書判拔貢。入為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侍御史,后被李德裕排擠,出任磁州刺史。宣宗即位,征為戶部、駕部員外郎,倉部、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又召為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遷刑部侍郎。大中末,出為河西供軍安撫使,募軍屯田,歲收谷30萬石,因功加檢校工部尚書,充昭義節(jié)度使,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xùn)|節(jié)度使,因邊動加檢校尚書左仆射,后入為戶部尚書,不久改禮都尚書,同平章事。累遷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集賢大學(xué)士,在相位3年,以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出鎮(zhèn)河中,卒于職。
生涯
諴幼年喪父,孤苦力學(xué),燃薪讀書,遂通經(jīng)史,不雜交游。文宗大和中,進(jìn)士及第,又以書判拔萃。大和8年(834年)6月,檢校戶部尚書杜悰鎮(zhèn)武昌,舉任為從事。開成2年(837年)12月,悰領(lǐng)度支,諴為巡官。悰鎮(zhèn)揚(yáng)州亦從之,及悰入相,諴歷監(jiān)察、侍御史。武宗朝,李德裕與杜悰不協(xié),會昌6年(846年)改悰為東蜀節(jié)度使,舊屬莫敢餞別饋送,獨(dú)諴無所忌避,通問不絕,德裕不喜,出諴磁州刺史。
宣宗之初,為李德裕所逐者皆征還,諴入為戶部員外郎、分司東都,歷駕部員外郎、倉部郎中,駕部、倉部事簡權(quán)輕,勢家子弟素不樂任此,惟諴恬然受命,如居美職。宰相異之,改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大中4年2月13日(850年3月30日)召為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
大中6年,黨項侵?jǐn)_河西,宣宗召學(xué)士詢邊事,諴奏對方略得旨。帝欲重諴資履,同年7月7日(852年7月27日)授權(quán)知刑部侍郎,7月8日(852年7月28日)命為邠寧節(jié)度使、河西供軍安撫等使。諴至鎮(zhèn),招安黨項諸部,并于沿邊募軍士開辟屯田,歲收谷30萬石,省度支錢數(shù)百萬。詔書嘉勉,加檢校工部尚書,大中10年(856年)10月移鎮(zhèn)澤潞,充昭義節(jié)度使。大中11年(857年)12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xùn)|節(jié)度使,諴明賞罰,謹(jǐn)斥候,就加檢校尚書左仆射。
懿宗即位,大中13年(859年)10月移授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jié)度使、宋毫汴觀察等使。大中14年,入為戶部尚書、判度支,同年10月23日(860年11月9日)改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咸通3年2月1日(862年3月5日)遷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集賢大學(xué)士。居相位三年,咸通4年4月1日(863年4月22日),以同列多任情不法,稱疾固辭相位,罷為兵部尚書出鎮(zhèn)河中,同年12月23日(864年2月4日)卒于鎮(zhèn),享年62歲。
家族
畢諴家系,詳見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
曾祖
栩:豐王府司馬。
祖
浚:汾州長史。
父
勻:協(xié)律郎。
子
紹顏:渭南尉、直史館。
知顏:千牛備身。
畢姓來源
來源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畢(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咸陽兩市之北),故稱為畢公高,并建立畢國。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陜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于魏,其后代改姓為魏,并且成為戰(zhàn)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于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并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正由于這樣,現(xiàn)在的畢姓跟魏姓,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
來源二
出自任姓所改。據(jù)《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
來源三
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shù)民族中有畢姓:
①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下同),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 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
、 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
、 達(dá)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
、 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
、 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