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章仇兼瓊初任殿中侍御史。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任尚書主客員外郎,遷任益州司馬、劍南防御副使。時益州長史、劍南防御使 張宥身為文官,不懂攻戰(zhàn)之策,章仇兼瓊遂專掌軍事,并向唐玄宗上奏攻取吐蕃安戎城之策。唐玄宗遂以提升 章仇兼瓊知益州長史事,代 張宥節(jié)度劍南道,并親自為章仇兼瓊謀劃取城之計。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章仇兼瓊秘密與安戎城中 吐蕃翟都局及維州別駕董承宴等通謀。同年三月,翟都局等人作為內(nèi)應(yīng),放唐軍入城,盡殺吐蕃將士,安戎城落入唐軍手中,章仇兼瓊?cè)蚊O(jiān)察御史 許遠(yuǎn)率兵鎮(zhèn)守。唐玄宗聞報后大悅。其年十月,吐蕃又引兵攻打安戎城及維州,被章仇兼瓊派將擊退,唐玄宗下詔改安戎城為平戎城。
天寶四年(745年),因 楊貴妃有寵,時任劍南節(jié)度使的章仇兼瓊?cè)斡?楊國忠為賓佐,提拔他為監(jiān)察御史,并以蜀中精美貨物讓楊國忠?guī)┏情L安,打通 楊貴妃姐妹的關(guān)系。
天寶五年(746年)五月, 鮮于仲通接替章仇兼瓊?cè)蝿δ瞎?jié)度使。章仇兼瓊被楊家引薦,入京擔(dān)任戶部尚書、殿中監(jiān)等職。
天寶十年(750年),章仇兼瓊卒,予謚曰忠。同年立碑,檢校倉部 郎中馮用之撰文,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集賢院待制 蔡有鄰八分書。
據(jù)唐代 韋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記》,四川樂山大佛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期間因主持人 海通和尚去世而一度中斷。后由時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的章仇兼瓊捐贈俸金,工程才得以繼續(xù)。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
姓氏淵源
據(jù)《元和姓纂》所載: 章仇,為 齊國公族姜氏之后。
《全唐文》卷三百二, 韋述所撰《贈東平郡太守章仇府君神道之碑》記載:秦漢之際,雍王 章邯,為漢所并,子孫避居仇山,因號章仇氏,遷居草原。
北魏時,章仇馥率族人始?xì)w中原,仕至寧南大將軍、徐兗青齊相五州刺史。章仇馥官任城郡守時,遂定居于任城郡,成為任城人。
家族成員
六代祖:章仇馥,任城郡守
高祖:章仇夔羲, 魏郡太守。
曾祖:章仇秉政,萊州刺史。
祖父:章仇孝方, 博陵郡錄事參軍,贈汲州司馬。
伯父:章仇崇節(jié),麻城令,贈楚州刺史。
父親:章仇玄素,將仕郎,贈 東平郡太守。
史不立傳之謎
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均不予此人立傳,這里面繞不過去的原因的就是:他舉薦了 楊釗(天寶九年玄宗賜名“ 楊國忠”)。
當(dāng)時的 楊釗在他手下做幕僚,頗有機(jī)智,能舉一反三,做事妥帖,甚得兼瓊喜愛。即使立功一世,然遺害千秋,古人著史,其意即為后人鑒, 章仇兼瓊并非奸佞,然種此大禍,已不得立傳了。所以,我們只能從唐朝史籍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這個人。
軼事典故
唐天寶中,章仇兼瓊為劍南節(jié)度,數(shù)載入朝。蜀川有張夜叉者,狀如狂人,而言事多中。兼瓊將行,呼而問之。夜叉云:“大使若住蜀,有無涯之壽。若必入朝,不見其吉。”兼瓊初甚惶懼,久之曰:“安有是耶?”遂行。至漢州,入驛,墮馬身死,獨(dú)心上微暖。彭州刺史李先令洛陽尉馬某,送藥酒,罨藥兼起居。洛陽去漢州五十里,奉命便行,至漢洲入驛,到兼瓊所,忽然顛倒而卒。后兼瓊乃蘇,云地下所由以馬尉見。馬氏亦死,便至其家。家人驚異,云:“適爾奉命,還何遽也!”不言,視天太息。其妻再問:“儐従何在又不把笏,何也?”馬殊不言,遽揮使去,因流涕言:“已代章仇大使死,適于地下苦論,地下所由并為他,無如之何自念到官日淺,遠(yuǎn)客孤弱,故還取別!迸e言悲號,又謂其妻曰:“無苦,我代其死,彼亦當(dāng)有深恤。無憂不得還鄉(xiāng)。但便爾倉卒,死生永隔,以此為恨耳!毖杂櫜灰姟W拥瘸酹q恍然疑之,尋見床舁尸還。兼瓊翌日還成都,賻馬氏錢五百萬。又敕彭州賻五百萬,兼還四年秩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