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徐殿飏,字載賡,山東掖縣(萊州市) 土山鎮(zhèn)西代古莊村人。自幼隨祖父徐丕公、父親徐騰蛟等習(xí)武,其叔父徐龍標(biāo)還專門為他延請(qǐng)武師,購買馬匹,并在村東建造了練馬場,對(duì)他寄予了厚望。殿飏埋頭苦練,功夫不負(fù)有心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徐殿飏中式武舉,五十八年高中,在太和殿被乾隆帝欽點(diǎn)為癸丑科第一甲第一名武進(jìn)士(即 武狀元),授 一等侍衛(wèi)時(shí)年僅28歲。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年一次的武舉考試又開始啦,此科武會(huì)試, 工部左侍郎 吳省欽知武舉。內(nèi)閣學(xué)士 周興岱為此科正考官, 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 胡長齡為副考官。卓麟圖是會(huì)元。殿賜徐殿飏等37人進(jìn)士及第出身有差。徐殿飏隆登榜首,成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 武科狀元。
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乾隆五十八年冬十月,策試天下武舉卓麟圖等37人于太和殿前。乾隆皇上親定甲乙。賜中式武舉一甲徐殿飏為 武狀元,授 一等侍衛(wèi)。該榜榜眼是鮑友智,安徽六安人;探花是周自超,福建 永春人;均授 二等侍衛(wèi)。一甲三人武進(jìn)士及第,二甲卓麟圖等五人武進(jìn)士出身,三甲李萬杰等三十三人同進(jìn)士出身。賜一甲一名徐殿飏等41人武進(jìn)士及第出身有差。據(jù) 朱彭壽所撰的舊典備征中的武鼎甲考記載,此科榜眼鮑友 智(安徽六安)、探花周自超(福建 永春)。
按當(dāng)時(shí)規(guī)定 武狀元徐殿飏最初為侍衛(wèi),要在皇帝身邊服役三年才外放。大內(nèi)侍衛(wèi)原本是滿洲八旗的特權(quán)領(lǐng)地,漢人之中,惟有武舉進(jìn)士中的佼佼者才能進(jìn)宮。當(dāng)然,武進(jìn)士充當(dāng)宮內(nèi) 侍衛(wèi)對(duì)國家也是有好處的,將武進(jìn)士籠絡(luò)在侍衛(wèi)的隊(duì)伍里,使?jié)h人中的武藝高超的人才都收在了皇帝手下。此外,在宮內(nèi)侍衛(wèi)崗位上對(duì) 武進(jìn)士來講也是一種榮耀;同時(shí)也便于以后進(jìn)行第二次甄選,量才選用。
乾隆三十三年,徐殿飏任增城營參將。嘉慶十二年(1807),官至兩廣督標(biāo)中軍副將。 武狀元徐殿飏在道光二十三年,出任甘肅西寧總兵。嘉慶元年(1796),徐殿飏的祖父徐丕公獲太上皇(即已經(jīng)禪位的乾隆帝)恩賜,出席了在皇極殿舉行的“千叟宴”。嘉慶三年(1798),徐殿飏在廣東歷任游擊、參將等職,參與過鎮(zhèn)壓天地會(huì)活動(dòng),其才干受到上司的嘉許。 兩廣總督 吳熊光專門上奏兵部,稱贊徐殿飏“熟諳營伍”,才堪大用。道光七年(1827),他調(diào)回京師。終年62歲。
相關(guān)介紹
徐殿飏考中武狀元后,曾在村中建有一座占地20余畝的狀元府,有牌坊、門樓、客廳、樓閣、假山、花園等,規(guī)模宏大,莊嚴(yán)氣派,惜均已無存。
武狀元榜
能找到的有名有姓的武狀元:
郭子儀: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dān)任宰相。同時(shí),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馬全: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是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jìn)士考試,并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fā)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jìn)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shí),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dāng)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yuǎn),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張玉景:中國唯一的女 武狀元永樂年間中舉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 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bǔ)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jì)寧。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 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 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 浙江會(huì)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yīng)統(tǒng)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 京衛(wèi)。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 繳煜章 京衛(wèi)。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huì)伯 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 謙 江蘇儀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隸獻(xiàn)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 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 陜西鎮(zhèn)安。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fù)書 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 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jīng) 山西風(fēng)臺(tái)。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xiàn)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 麟
乾隆二十二年]u2018丑科(1757年) 李國梁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 全 山西陽曲
(壬中科時(shí)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 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0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險(xiǎn)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險(xiǎn)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險(xiǎn)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 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lián)元 直隸獻(xiàn)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 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 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yè)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鐘英推升狀元,陜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jiān)仆?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云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 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 直隸棗強(qiáng)。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 四川華陽。
咸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鋸野。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臺(tái)。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fēng)鳴 河南西平。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 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 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丁伍寶安徽宣城。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谷。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 山東琿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賡 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結(jié)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 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