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璉,明朝嘉靖年間饒平人,漢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號石琚,謚英烈。生于饒平且上饒島石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為饒邑庫史。
起義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后,被推為首領(lǐng)。于三十九年五月武裝起事。在柏嵩關(guān)歃血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年號“造歷”。于烏石埔筑圍城為大本營,在張巷田建“朱城黃屋”為宮殿,其周圍依山筑小寨數(shù)百環(huán)列,并在饒平、平和和大埔等3縣毗鄰山丘一帶開荒,墾植薯糧,以充軍餉。他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等主張,四十年聚集義軍10余萬人,展開反明斗爭。分3路出擊閩、粵、贛和浙等4省。五月攻占平和縣城后,六月陷云霄城,趁勢打漳州鎮(zhèn)海衛(wèi)。八月破南靖,十二月奪取龍巖。以后又再陷南靖,圖永定、連城,絕官軍餉道,乘勝取長樂、興寧以及寧都、瑞金、泰和,直攻浙江的龍泉縣。先后陷城數(shù)十處。并在攻占這些地方后,毀掉城隍廟破除迷信,釋放囚犯,把官糧分發(fā)各貧苦百姓,得到廣東、福建、江西、浙江人民的擁護(hù)。張璉的起義震動了明朝廷。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張璉部傷忙慘重,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聯(lián)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xù)對抗明朝政府。以后輾轉(zhuǎn)南下,奪占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占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據(jù)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xiàn)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jīng)鑒定是張璉當(dāng)時的國號。
張璉起義的事件雖然失敗,但他對後來潮州戲劇風(fēng)俗的影響相當(dāng)大。據(jù)考明嘉靖年間就有以祭祀禮儀為主要特徵的潮劇廣場戲,如饒平民眾為紀(jì)念起義失敗的“飛龍人主”張璉,在烏石村建飛龍廟,每年六月初六演劇祭祀(《明史阮通志》)。
泥鰍精
傳說張璉是“泥鰍精”,出生時適逢饒平“地牛換肩”發(fā)生地震,今烏石村的胡鰍穴,水漫胡鰍出,躍出的泥鰍像鯰魚,長長的須,尾鰭上又有個圓形印紋!昂q轉(zhuǎn)世”的張璉有很多傳奇故事,除了“張璉稱帝”、“泥鰍精”外,還有“烏石埔十八花缸銀”、“張璉趕石”等等。烏石村在饒北西巖山下,“胡鰍井”仍舊在,張璉稱帝時創(chuàng)建的皇城在烏石村後的烏石埔,皇城遺址留有很多建城時寬厚的城墻磚,村前有古祠遺址,旗竿石、石獸。許許多多的客家人慕名前來朝圣,復(fù)舊皇城當(dāng)是饒平最首要的重點(diǎn),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chǎn)。下面我們走訪和張璉有關(guān)的故居上饒烏石、饒洋飛龍廟、九村烏石寺三處!
中國殖民偉人傳
梁啟超《中國殖民偉人傳》:舊港番舶長張璉。廣東潮州饒平縣人。張本大盜,明嘉靖末作亂,擾廣東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間有?軓埵苛鲓Z據(jù)葡人之澳門。殆即璉也。中國人之勝西人,自是始。璉后為官職軍剿平。已報克獲,萬歷五年,商人詣舊港者,見璉列肆為番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蓋璉雖不稱王,實(shí)握王權(quán)矣。
相關(guān)信息
距今400多年前,廣東饒平縣出了個人物,他的名字叫張璉。
張璉號稱“飛龍人主”,是明朝農(nóng)民起義的首領(lǐng),《明史》、《皇明經(jīng)世文編》(張居正著)、《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梁啟超著)中對他都有記載。
孩提時,在月夜我曾聽老奶奶講過《烏石埔十八花缸銀》、《張璉趕石》等有關(guān)張璉舉兵起義的故事,但少不更事,總把它當(dāng)作是故事而已。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的一個夏日,饒宗頤先生來了,他在劉陶天先生的陪同下來到我家找父親,說要專程到烏石村考察張璉的宗祠和皇城遺址(此次訪古,據(jù)當(dāng)?shù)氐泥l(xiāng)親說,在歷史上還是頭一遭)。時值酷暑,我跟著大人的屁股后邊跑到烏石村,才曉得張璉這個人物并非子虛烏有,老奶奶所講的也并非天方夜談。饒先生和劉先生都是研究地方志的專家,在汕頭潮州修志館任職。一路上,他們的興致很高,說的都是張璉、張璉的。我雖如鴨子聽雷,但自此之后,張璉的名字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亮著的。
張璉生于明朝嘉靖十五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張璉“聚眾倡亂”。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稱帝、至1563年失敗,歷時共5載。關(guān)于他的事跡,史書上是這樣記述的:張璉饒平烏石村人,性狡黠,初為庫吏,盜官銀,殺人亡命,投窖賊鄭八為亂。陰刻石曰:“飛龍傳國之寶”。投諸池,偽與眾漁得以出,眾視之大驚以為帝王符也。于是大埔賊簫晚、羅袍、楊舜,程鄉(xiāng)賊林朝曦、張公佑、賴賜、白兔、李東津等相與歃血推璉為長。知縣林叢槐往撫之,為所拘。五月璉自稱飛龍人主改元造歷,開科置官,封羅袍等為王。
去年,我回家探親,有幸拜會研究張璉的專家劉陶天先生。他告訴我,張璉起義時“聚眾十萬”,建宮于閩粵交界處柏嵩關(guān),宮殿占地十幾畝,今張巷田山埔仍存有宮殿殘跡。在徑子山上有一洞,洞底平坦,有泉涌出,據(jù)說此處為當(dāng)時張璉議政的洞府。張璉平日在柏嵩關(guān)操練義軍,他所領(lǐng)導(dǎo)的義軍曾經(jīng)威震江西、廣東、福建三省,先后攻克福建的汀州、漳州、延平、建甌和江西的寧都、瑞金等三省邊區(qū)十多個縣城,使得明王朝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時明世宗急速傳旨三省,調(diào)集20萬兵馬,以都督劉顯,總兵王寵,參將俞大猷、鐘坤秀為統(tǒng)領(lǐng)圍剿義軍。俞大猷親率15000精兵攻打柏嵩關(guān)。據(jù)《潮州府志》記載,俞“以火攻之,風(fēng)順火熾,焚賊寨殆盡,賊大敗!1562年6月,除張璉手下的將領(lǐng)被處死外,義軍6600多人被殺戮,另15000多名男女被逼降。義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松濤哀號,關(guān)山震怒。
為了還歷史一個真實(shí)的面目,在十幾年前,劉先生曾不顧體弱年邁,孤身獨(dú)影爬山涉水到柏嵩關(guān)尋覓張璉的遺跡。在山上一個涼亭,遇見一位賣涼茶的老人,問到張璉,老人說:“山上有一座仙人石!眲⑾壬牶笕绔@至寶,穿過幽徑叢林,果見巨石擎天,且上方有碑刻,于是徒手攀登而上。因年代久遠(yuǎn),碑刻上字跡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rèn),于是劉先生利用大石的裂縫,側(cè)身而上,用手一筆一畫地摸;手摸不到,則用腳趾摸,好不容易才把全文摸畢并作了記錄。碑刻主要記述張璉起義的經(jīng)過及俞大猷率兵征討張璉的情況。
至于張璉當(dāng)時是否就擒被磔,目前仍是個謎。梁啟超先生在《三佛齊國王張璉》中說:王廣東饒平人,本劇盜。明嘉靖末作亂蹂躪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勢極猖獗,合三省會剿,調(diào)兵二十萬,凡三年乃平之。官軍報捷,謂已獲巨魁就戮。萬歷五年,有商人寓舊港者,問其王,則璉之。蓋敗后潛逸。倡以力據(jù)此國云。舊港即三佛齊(即現(xiàn)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一帶)。
這是說張璉在中國搞革命不成,便跑到印尼去搞“世界革命”了。梁夫子的這個說法,又給張璉的故事增添了傳奇的色彩。
相關(guān)歷史
張璉生于饒平縣上饒烏石村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為饒邑庫吏。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朝廷腐敗稅賦苛刻,張璉投奔木棉寨為副寨主,起先過著劫富濟(jì)貧的日子,后來因?yàn)榛洷必澒佼?dāng)?shù)溃唇Y(jié)倭寇,魚肉鄉(xiāng)民,故其憤而下山,揭桿而起。與大埔鄭八、蕭晚組織“白扇會”起義。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張璉率義軍千余,攻打湖雷后從縣南退走。張璉善戰(zhàn)多謀,鄭八死后,被推為義軍首領(lǐng),勢力日益壯大,并與程鄉(xiāng)(今梅縣)的林朝曦、大埔的蕭晚、羅袍、楊舜,小靖的張公佑、賴賜,白兔李東津等各部聯(lián)合,聚眾10萬人,歃血為盟,被擁為統(tǒng)帥。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五月,張璉在今饒平和平和交界柏嵩關(guān)稱帝,改元“造歷”,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開科署官,封羅袍等為王。在烏石埔筑皇城為大本營,在張巷田建“朱城黃屋”為宮殿,其周圍依山筑小寨數(shù)百環(huán)列,并在饒平、平和和大埔等3縣毗鄰山丘一帶開荒,墾植薯糧,以充軍餉。自是附者益眾,各據(jù)營寨,勢成犄角。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十一月,飛龍軍部將蕭雪峰進(jìn)攻龍巖,失敗被知縣湯相督兵殺死。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飛龍軍分兵三路出擊閩、粵、贛和浙等4省。令林朝曦帶兵3萬人,攻打今大埔、梅縣、興寧、龍川、和平等地;又以蕭晚、羅袍為首帶兵3萬人,直搗福建今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后轉(zhuǎn)戰(zhàn)于江西的瑞金、寧都、興國、萬安、太和等地;張璉則親率義軍3萬人于五月攻占平和縣城后,六月陷云霄城,趁勢打漳州鎮(zhèn)海衛(wèi)。八月破南靖,十二月奪取龍巖。以后又再陷南靖,圖永定、連城,絕官軍餉道,乘勝取長樂、興寧以及寧都、瑞金、泰和,直攻浙江的龍泉縣。先后陷城數(shù)十處。三路義軍先后陷城數(shù)十,飛龍軍由十萬人擴(kuò)展至二十萬人,威震閩粵贛三省。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二月,提督兩廣侍郎張臬奏請調(diào)狼兵十萬,馮皋謨與福建、江西官軍會同鎮(zhèn)壓。六月,明朝又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七月,時宗憲兼制江西,知璉遠(yuǎn)出,檄大猷急擊。大猷謂:“宜以潛師搗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數(shù)萬眾從一夫浪走哉?”乃疾引萬五千人登柏嵩嶺,偷襲大寨,將寨中無辜百姓殺了個雞犬不留。張璉果然還救,俞大猷狡詐,以逸待勞在山下伏擊,張璉遂為俞大敗,斬首1200余級。俞大猷又用間誘璉出戰(zhàn),并執(zhí)賊魁蕭雪峰,義軍三萬余人被俘,張璉、林朝曦、羅袍等遂退走。林朝曦者,獨(dú)約黃積山大舉。官軍攻斬積山,朝曦遁,后亦為徐甫宰所滅。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羅袍率五千余眾由箭竹隘(今隘崗上)入縣,攻城時適逢大雨,永定河水漲,無法渡河,后撤走。張璉各部在俞大猷追剿下,一個個失敗,最后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張璉雖然結(jié)束了在中國做皇帝美夢,以后他輾轉(zhuǎn)南下,奪占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終于為三佛齊國王,也算完成皇帝美夢。商務(wù)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璉潛逸入海,奪據(jù)三佛齊,自為國王。”《明史u2022三佛齊》亦有記載:“久居三佛齊有數(shù)千家閩粵人,可能是張璉部屬的后代!绷簡⒊壬谄洹讹嬎畬毼募分蟹Q他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梁所著的《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中:粵籍有七人、閩籍有一人,而粵籍中潮籍有兩人,一是有雄才大略,復(fù)興暹歲月。王其國的清氏鄭昭,一為明代饒平烏石村人張璉。據(jù)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xiàn)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jīng)鑒定是張璉當(dāng)時的國號。今三佛齊客家人講饒平客家話的,應(yīng)是明朝期間隨同張璉去的。
今九峰鎮(zhèn)有俞大猷擒張璉石刻,平和縣舊縣城九峰原名河頭大洋陂,自古屬“弦歌地”,西郊筆山,又名塔山,塔山上半山亭右側(cè)50米處有一摩崖石刻,高5米、寬3米,敘明俞大猷擒張璉事跡:“明嘉靖肆拾壹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南道僉事金浙、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jìn)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俱就擒戳,次日盡班師。”碑刻保存完好,碑文上的“逆賊”二字稱呼雖然令人厭惡,但也是統(tǒng)治者對人民抗議永遠(yuǎn)的稱呼,無須計(jì)較,屬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