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福逑,CMG,JP(Li Fook-kow,1922年6月15日-2011年10月27日),香港政府官員,1954年加入港府任助理教育官,翌年轉任官學生(政務官前身),1972年至1973年、以及自1973年至1977年分別成為首為華人社會福利署署長和社會事務司,1977年至1980年再成為首位華人民政司;他還歷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是二戰(zhàn)后初年少有的華人政務官。退出港府后,他在1980年至1987年出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以及在1987年3月至10月出任民意匯集處監(jiān)察委員。
李福逑是香港望族李佩材家族的成員,父親李子方(又名李作聯(lián))是東亞銀行創(chuàng)辦人之一,曾任該行董事長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另長子李國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生平
早年生涯
李福逑祖籍廣東鶴山,1922年6月15日生于香港,是香港望族李佩材家族的成員,其祖父李佩材是本地殷商,在19世紀透過從事食米進口、船運和地產(chǎn)等業(yè)務致富。李福逑在一家九名兄弟姊妹中排行尾二,父母分別是李子方(又名李作聯(lián))和鄧秀卿。李子方在1918年參與創(chuàng)辦東亞銀行,后來歷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和東亞銀行董事長等職。
李福逑早年入讀香港華仁書院,畢業(yè)后升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先后取得理學士和理學碩士學位。返港后,他在1948年至1954年于圣保羅男女中學任教數(shù)學,任教過的學生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夫人董趙洪娉。李福逑后來也安排自己的子女入讀圣保羅男女中學。
港府生涯
在1954年,李福逑獲港府聘用為助理教育官,翌年轉職成為官學生(政務官前身),成為港府首批正式由本地公開招聘的官學生之一。李福逑早年在輔政司署的不同政府部門供職,1960年出任勞工處及礦務處副處長,1963年改任助理輔政司兼人事科助理主任,在1967年2月至1968年2月和在1968年7月至1969年1月兩度出任副財政司,以及在1968年3月至7月短暫出任人事科主任。在副財政司任內,他曾經(jīng)在1967年10月、1968年1月和1968年12月三度代替不在香港的郭伯偉爵士署任財政司一職,并臨時兼任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李福逑在1969年底卸任副財政司后,在1970年出任工商業(yè)管理處副處長,未幾于1971年至1972年出任副民政司,任內曾署任民政司一職。李福逑在1963年和1969年獲港府分別補送往英國政務官訓練學院和帝國國防學院深造,以便為勝任更高職級的崗位造好準備。
在1972年11月,李福逑接替退休的魯佐之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兼立法局官守議員,成為首位出任該署署長的華人。翌年,港督麥理浩爵士改組政府架構,增設社會事務司一職,李福逑復進一步升任為首任社會事務司,成為所有決策科首長中唯一一位華人,兼成為一眾華人政務官之首。在社署署長任內,他曾于1973年發(fā)表《香港社會福利發(fā)展五年計劃》白皮書,就社會保障、家庭福利、長者服務、社區(qū)工作、康復工作和未成年過犯等范疇制定長期政策;此外,他還參與港府在1978年制定和落實“九年免費教育”的工作,和處理過多宗木屋區(qū)大火的善后工作,當中包括在1976年2月發(fā)生的愛秩序灣大火中,負責統(tǒng)籌向災民提供緊急援助的工作。在1975年的元旦授勛名單中,他獲英廷頒授CMG勛銜,以表揚他多年來在港府供職的表現(xiàn)。
在1977年1月,李福逑獲港督委任為行政局官守議員,同年5月再接替黎敦義成為首位出任民政司的華人,任內他曾處理賭博等涉及民生的政策,也曾經(jīng)在1980年署任過布政司一職。李福逑在1980年8月從港府退休,并卸下兩局議員的職務,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70年代還多次主持東華三院與保良局的活動,而且在每年參與主持香港藝術節(jié)各類活動的揭幕儀式。
退仕以后
李福逑在1980年退出政府后,旋于同年10月獲港府委任為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曾于1959年獲奉委為官守太平紳士的他,也在1981年5月18日再度獲奉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在任內,他推動進一步從本土招聘公務員的政策,同時逐步減少從英國招聘高級和專業(yè)公務員的比例。另一方面,在他的支持下,由1986年起,任何投考政務主任、行政主任、助理勞工主任和廉政主任等學位職系的人士,在參加聯(lián)合招聘試的時候均須應考一份中文試卷,以反映港府對中英語文的同等重視。
李福逑在1987年5月卸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但隨著港府推行代議政制改革,他在卸任前夕又于同年3月,與立法局委任議員蘇國榮一同獲港府委任為民意匯集處監(jiān)察委員,而副行政司許雄則兼任代表政府的民意匯集處專員。港府在同年5月發(fā)表《代議政制發(fā)展檢討綠皮書》后,民意匯集處即委托私人公司開始收集市民對綠皮書中,有關1988年立法局選舉選舉辦法的建議。當時李福逑和蘇國雄表示會閱覽每份意見,確保民意匯集處的民調報告真正反映市民的意見。
民意匯集處在同年9月30日完成民意收集的工作,并在同年10月向港府提交民調報告。港府在同年11月發(fā)表民意匯集處提交的民調報告,可是,報告結論高達七成香港市民反對在1988年引入立法局直選,與普遍輿論要求落實“八八直選”的民意大相逕庭。當時不少輿論批評民意匯集處操控民意和玩弄數(shù)字游戲,大大低估了支持“八八直選”的民意,而立法局委任議員陳鑒泉更抨擊民意匯集處用以征集民意的問卷設計有問題,收集得來的數(shù)據(jù)并不可靠,直言“把垃圾放入電腦,出來的也是垃圾”。雖然民意匯集處調查報告的可信性引起廣泛爭議,但港府仍舊1988年2月10日發(fā)表《代議政制今后的發(fā)展白皮書》,正式否決在同年9月的立法局選舉引入直選議席,但同時提出研究在1991年立法局選舉引入直選的可能,而一直到1991年,香港立法局才首次引入直選議席。
晚年生涯
李福逑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但仍不時返港,至晚年決定返港定居。他在2011年10月27日卒于香港律敦治醫(yī)院,終年89歲。李福逑生前信奉天主教,其安息彌撒在同年11月11日于香港殯儀館低調舉行,出席者除了包括李國寶爵士和李國章教授等家族成員外,還包括前下屬陳方安生、任關佩英和俞宗怡,以及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和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等。此外,前下屬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政務司司長林瑞麟也分別致送花牌致意。李福逑身后遺體火化,骨灰隨后移奉往加拿大與亡妻合葬。
李福逑屬于香港政務官圈子中的前輩,生前曾被輿論贊揚是資深和杰出的華人政務官。他身故以后,其前下屬前布政司陳方安生稱贊李福逑“十分有智慧”,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而認識其子李國能的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也贊揚李福逑待人隨和有禮,屬于“詩禮人家”。
個人生活
李福逑信奉天主教,他在1946年娶鄺美容(Edith Kwong Li)為妻,兩人共育有兩子兩女,分別名李志樂、李國能、李志玲和李國宏,其中長子李國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主權移交前擁有御用大律師資格。李福逑夫人曾長年擔任香港紅十字會總監(jiān),1974年8月1日獲奉委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后于1977年英女皇壽辰名單中獲授MBE勛銜。李福逑夫人晚年隨丈夫移民加拿大多倫多,1992年于當?shù)厥攀馈A硗猓罡e仙盀橛⒒视鶞氏愀圪愸R會和香港鄉(xiāng)村俱樂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