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武玉梅
武玉梅
【基本信息】
性 別:女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28日
職 稱:教授
【個人介紹】
武玉梅,遼寧阜新人。1983年考入遼寧大學歷史系,進行本科階段的學習。1987年考取本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史料學方向的研究生,師從王雅軒教授學習先秦文獻。2001年考取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中國史學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師從徐凱教授學習明清史學史及明清史。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后,應聘到北京大學經(jīng)濟學院中國經(jīng)濟史專業(yè)做博士后,主要從事《清實錄》經(jīng)濟史資料的整理工作。1990年碩士畢業(yè)后留在遼寧大學任教,先后為本科生、留學生、研究生講授過《古代漢語》、《中國史學史》、《中國歷史文獻》、《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史學名著選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目錄學》、《文獻學概論》、《中華典故選講》、《中國史學史專題》等課程。
【研究方向】
中國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明清史。
【科研項目】
1.教育部專項委托項目“儒蔵《文史通義》點校(2010),主持。
2.全國古籍整理小組計劃項目《醫(yī)閭先生集》整理(2010),主持。
3.遼寧省教育廳項目《明書與明史比較研究》(2010),主持。
4.遼寧省教育廳項目《<奉天通志>研究》(2000年),主持。
【論著目錄】
1.著作:《傅維鱗與明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2.著作:《山高水長道鄉(xiāng)情——遼河流域詩文選評》,遼海出版社,2000年5月。
3.著作:《字詞辯誤》,遼海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作者。
4.古籍整理:校點《清史》,遼海出版社,2003年1月。
5.古籍整理:校點《墨憨齋定本傳奇》,遼海出版社,2003年1月。
6.古籍整理:校點《壽寧待志》,遼海出版社,2003年1月。
7.《順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3期。
8.《略論<明書>的史學價值,《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
9.《<叢書集成>本<明書>句讀誤、字誤十五則》,《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4期。
10.《傅維鱗<明書>史事缺略與回避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2期。
11.《傅維鱗<明書>考誤》,《史學史研究》,2007年1期。
12.《<明文海>諸問題考述》,《文獻》,2007年1期。
13.《傅維鱗<明書>征引文獻考述》,《明清論叢》第7輯,2006年10月。
14.《傅維鱗<明書>的編纂與流傳》,《史學史研究》,2006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6年第9期轉(zhuǎn)載。
15.《晚明臣使朝鮮史事述略》,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2006年9月。
16.《傅維鱗<明書>體例評析》,《炎黃文化研究》第2輯,2005年6月。
17.《清修<四庫全書>對<明文海>之抽刪探考》,《歷史檔案》2004年3期。
18.《傅維鱗生卒年考》,《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6期。
19.《龍華會教案》,《遼沈晚報》,1999年6月。
20.《先秦時期漢族先民在東北的活動與開發(fā)考探》,《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2期 。
21.《以人名名地及以地名名人現(xiàn)象探議》,《中國地名》,1999年2期。
22、《遼朝軍、兵種考探》,《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年1期,第一作者。
23、《論日本對東三省易幟的干涉》,《東北易幟暨東北新建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同澤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24、《探議東三省易幟延期的原因》,《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11月。
25、《談<詩經(jīng)>對西周至春秋時期階級關系的反映》,《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4月。
26、《先秦時期東北諸族分布地域考》,《中國地名》, 1998年2期 。
27、《從<詩經(jīng)>看周代人的婚戀生活》,《遼寧大學學報》,1996年1期。
【講授課程】
1.本科專業(yè)基礎課程《中國歷史文獻》。
2.本科專業(yè)選修課程《明史》。
3.本科文化素質(zhì)選修課程《中華典故選講》。
4.研究生基礎課程《目錄學》。
5.研究生專業(yè)課程:《文獻學概論》。
《史學史專題》。
【擔任導師】
2008年起指導碩士研究生,2008年4名,2009年2名,2010年4名,2011年3名。
戲曲家武玉梅
武玉梅,女,64歲,一九一九年被選入繁峙縣秧歌劇團,一九八四年調(diào)入縣文化館工作,現(xiàn)已退休,在劇團期間,主攻小旦,師從楊璉(已故),代表劇目有《紅燈記》、《柳樹坪》、《劉玉郎思親》、《麟骨床》、《春草闖堂》、《九件衣》、《鬧花園》等,一九六二年在《鬧花園》中扮演王春花獲地區(qū)一等獎,省二等獎,深受廣大觀眾好評,系第五代傳承人。
繁峙秧歌戲由民歌和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在地方小戲中占有重要地位,享有較高聲譽,被譽為“滹沱河畔一枝花”,繁峙秧歌作為一種本土文化,它是忻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品牌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戲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2008年5月4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繁峙秧歌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背后有著一代又一代來自民間藝術家的辛勤付出。
繁峙秧歌戲是流行于晉北繁峙、應縣、代縣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由民歌和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初期在廣場表演。清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張信、張代吸收各地秧歌、曲調(diào)精華,將其搬上舞臺,成為中國戲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秧歌情
“繁峙秧歌”的前身由于發(fā)源于奮地一帶,故當?shù)厝罕姺Q之為“奮地秧歌”。1956年10月,繁峙縣政府把流散的藝人組織起來,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劇團,土生土長的繁峙秧歌從此迎來了它藝術的春天。
武玉梅出生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在這個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古城中,武玉梅一家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家庭一樣,生活在貧窮中,全家人靠爺爺在八音鼓班的收入度日。在她4歲時父母離異,年幼的她比同齡人更早的體味了生活的艱辛。
1956年,繁峙縣秧歌劇團成立,繁峙秧歌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從小受爺爺?shù)挠绊,武玉梅對民間藝術情有獨鐘。1959年初中畢業(yè)只有13歲的武玉梅報考了繁峙縣秧歌劇團,成為了劇團的第一批學員,她拜繁峙秧歌的第四代傳承人楊漣為師,專攻小旦。由于她勤奮好學,刻苦鉆研,付出了數(shù)倍于常人的汗水,虛心的向前輩藝人學習表演技藝,不到半年時間,就成功上演了《小牧!罚蔀榱耸着鷮W員中的佼佼者。
1961年在參加忻縣地區(qū)戲劇調(diào)演中,武玉梅憑借戲曲《鬧花園》中春花這一角色的精彩表演,獲得了這次調(diào)演的一等獎;在同年全省文藝調(diào)演中,又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從而在全省的戲曲舞臺上嶄露頭角。1964年她成為了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山西分會會員。
為了進一步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她又拜了本團資深演員張潤來為老師,利用一切機會虛心請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水準。同時在外出參加匯演和調(diào)演的過程中,多次向忻州北路梆子著名大師賈桂林(藝名小電燈)、內(nèi)蒙古北路梆子著名大師王玉山(藝名水上漂)和大同市晉劇團的霍金鳳等藝術大家學習,匯集了各家的藝術特點,精心設計、刻苦琢磨,進行了繁峙秧歌戲藝術的創(chuàng)新,自成繁峙秧歌戲的派路,逐步對小旦、青衣的唱腔形成了獨特的繁峙秧歌戲演唱程式,為地方戲小劇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的模式。
武玉梅在秧歌劇團風風雨雨32年,在32載的歲月中,她經(jīng)歷了從演歷史戲到現(xiàn)代戲,再到傳統(tǒng)劇的過程。特別由古裝戲轉(zhuǎn)為現(xiàn)代戲,從表演到人物刻化都有巨大的變化,從皇后皇姑、才子佳人,到演工農(nóng)兵,她從思想上、表演刻化人物上等各方面都從不適應到逐步適應。她到生活中學,舞臺上實踐,經(jīng)過反復學習、體驗、實踐,使表演技藝等方面都得到了再提高。所以,在歷史劇、現(xiàn)代劇,再到恢復傳統(tǒng)劇上,她的表演程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給繁峙秧歌戲這個小劇種填補了不足。特別是對不同人物的唱腔設計,成了她個人藝術特色的標志,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并流行于晉北和內(nèi)蒙古一代,同時也成為該劇種的“拿手戲”,新一代繁峙秧歌戲傳人追求的“熱門”。
梅梅腔
繁峙秧歌雖不及大戲的氣派,但它在地方小戲中占有重要地位,享有極高聲譽,曾經(jīng)被譽為“滹沱河畔一枝花”,“晉西北小劇種一顆明珠”。繁峙秧歌作為一種本土文化,她是忻州名副其實的文化品牌之一,不僅繁峙人民喜愛,就是在代縣、渾源、五臺、大同乃至內(nèi)蒙一帶也有很大的市場和影響。
繁峙秧歌的劇目有86個,經(jīng)常上演的70多個,曲牌音樂75個,常用曲牌42個,有基本唱腔、輔助唱腔之分,行當和其它劇種一樣。
武玉梅主工小旦,幾十載的舞臺生涯中匯集各家藝術之長,巧妙地將其它劇種的精華曲調(diào)揉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她扮相俊美,以唱為主,唱腔音域?qū)捄,音色恬美,悠揚圓潤,婉轉(zhuǎn)自如,清脆悅耳,優(yōu)美動聽。既不失“秧歌”風味,又別具風格,是眾多繁峙秧歌戲女演員中最杰出的一個,當?shù)厝藗兌加H切地叫她“小梅梅”,而她自成一體的繁峙秧歌戲唱腔,則被稱為 “梅梅腔”。
武玉梅的“梅梅腔”不僅是她個人藝術成就的標志,更重要的是對繁峙秧歌戲這個地方戲曲的流行和發(fā)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她的秧歌戲曲藝術生涯里,先后成功扮演了傳統(tǒng)戲《御河橋》、《鬧花園》、《九件衣》、《麟骨床》、《邱河橋》、《宋江殺惜》、《墻頭馬上》、《英臺抗婚》和現(xiàn)代戲《紅燈記》、《江姐》、《智取威虎山》的主角。在各類比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986年武玉梅參加參加山西省民間音樂舞蹈大獎賽,在大賽中獲聲樂表演獎。在忻州地區(qū)民間音樂舞蹈調(diào)演又獲優(yōu)秀演唱獎。1999年的忻州地區(qū)戲曲調(diào)演中,她主演的繁峙秧歌現(xiàn)代戲《覺醒》,榮獲劇目一等獎,本人則獲得表演特等獎,傳承人。
繁峙秧歌劇團成立以后的第一批學員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作為繁峙秧歌的一代宗師楊漣的徒弟武玉梅最為優(yōu)秀,她從事戲曲數(shù)十年中,先后跟隨楊漣、張潤來(現(xiàn)為繁峙秧歌戲國家級傳承人)學習技藝,不僅繼承了前輩民間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同時向北路梆子劇種的大師們學習,汲取其藝術精華,創(chuàng)新了繁峙秧歌戲藝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繁峙秧歌戲派路“梅梅腔”,為繁峙秧歌戲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5年武玉梅由劇團調(diào)入了繁峙縣文化館,在繼續(xù)舞臺藝術生涯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繁峙秧歌戲培養(yǎng)傳承人上面。繁峙秧歌戲從清道光年間的第一代代表人張信、張代到武玉梅已是第五代了。武玉梅從事秧歌戲曲藝術至今已有52年,在舞臺上,塑造了身份各異的婦女形象,成功演出了一批繁峙秧歌的代表劇目。
1964年繁峙縣秧歌劇團前輩師父年高退休后,武玉梅作為劇團中的佼佼者,在劇團領導的安排下,就開始擔負起了培養(yǎng)新演員的工作,由于當時不提倡帶徒弟的形式,所以只是對新學員普遍進行輔導。1979年武玉梅開始帶徒授藝,她的第一代徒中有孫常娥、姚艷芳、張鮮珍、張秀芳、李冬梅等,如今他們都成了各自團的頂梁柱活躍在戲劇舞臺上。
2001年,武玉梅退休后,繼續(xù)服務社會,指導藝術。她又帶了王莉娟、韓文芳、王秀芳等徒弟,這些傳承人都一直活躍在基層,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開始帶徒弟,成為了繁峙秧歌戲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作為山西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她進一步把繁峙秧歌戲的傳承與發(fā)展作為自己的主要責任,不論是劇團的演員,還是社會上的愛好者,只要是來學秧歌戲的,她都熱情傳授。
如今年過花甲她依然活躍在舞臺上下,無論是登臺演出,還是幕后導演,都認真負責。在繁峙縣每年的元宵節(jié)文藝活動和節(jié)慶文化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為演員排戲、化妝、指導,臺前幕后都有她辛勤付出的汗水。2003年以來她先后組織了100多人繁峙縣老年文藝隊和業(yè)余文藝隊伍,兩年中義務為繁峙縣文體局組織繁峙秧歌戲培訓班授課,培訓學員40多人。同時幫助繁峙縣秧歌劇團排練了《王大媽進城》、《公仆情》等現(xiàn)代戲,分別獲得了忻州市民間藝術大賽一等獎,忻州市新人新作大賽一等獎。
2005年至2011年期間,繁峙縣進行了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其中包括《繁峙秧歌戲?傳統(tǒng)劇本》、《繁峙秧歌戲?戲曲樂譜》、《繁峙秧歌戲?選段精粹》3套集成的編輯整理,為傳承繁峙秧歌戲藝術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這其中武玉梅參加了繁峙縣《繁峙秧歌戲選段精粹》的錄制、編撰、資料整理和演出,把自己半個世紀來的藝術成果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社會。武玉梅憑著對繁峙秧歌戲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仍然為繁峙秧歌戲的傳承發(fā)展做著不懈的努力和無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