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湖北安陸城關人,世家子弟,原名陳寬培,儀,字二庵。7歲投奔舅父并入讀于武漢自強學院。因小事忤逆得罪舅父,10歲那一年,他回到安陸。入讀于安陸漢東書院,15歲那年(1883)考上秀才,第二年考上廩生。1890年,21歲的他考上湖北高等學府——武昌經(jīng)心書院。1895年受甲午戰(zhàn)爭的刺激以及軍校提供軍裝伙食,投筆從戎,考入湖北武備學堂,在武備學堂學習的同時,于1897年考中拔貢。1898年進京參加會試,朝考落第。其叔祖陳學棻時任工部尚書,在他的幫助下,陳宧進入國子監(jiān)南學入讀,百日維新之后,北京成立京師大學堂,他轉(zhuǎn)入其中就讀。1900——1901年經(jīng)其叔祖陳學棻推薦,投入榮祿部隊當兵,由于辦事勤奮能干,被提拔為管帶。1901年10月6日,因叔祖陳學棻逝世護送其靈柩回安陸而退出榮祿部隊,在其叔祖學生河南學政林開謨處做閱卷師爺——校閱鄉(xiāng)試試卷,不久失業(yè)回安陸。經(jīng)林開謨推薦介紹,1903——1911年被四川總督錫良聘用,在大西南和東北從事軍事行政工作,官至新軍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師長)。辛亥革命之后有一段時間為黎元洪幕僚,1912——1915年在北京任袁世凱的智囊,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和重用。1915年5月至1916年6月?lián)嗡拇ǹ偠健?916年5月22日,他在四川宣布獨立,給袁世凱致命的一擊。1916年后辭去一切官職退出政壇,閑居于北京讀書寫詩消磨時日,1939年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0歲。陳宧在1916年5月,其一言一行動,關系到中國政局的安危存亡,他最后給了袁世凱致命而關鍵的一擊,改變了中國的走向,因此,他不可謂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因此加深對他的了解,不能說沒有一點意義。
傳統(tǒng)觀點中,他一直是一個反面人物,是袁世凱的心腹、帝制元兇之一,依附追隨袁世凱做了許多逆世界潮流的錯事,這固然是事實,但是,歷史人物都是紛繁復雜的,都既有陰暗消極的一面,也有光明積極的一面,陳宧也不另外。本文試圖在歸納分析一些史料的基礎上,探討陳宧這個歷史人物的另外一面,從而加深對他的了解。不當之處,敬請同志們指正!
(一)青少年時候的陳宧安貧樂道、勤奮上進。陳宧10歲(1878年)時入讀湖北安陸漢東書院,此處有房屋幾十間,但是沒有多少人居住,寂然無人,他常常一個人呆在這里苦讀。他在書房墻上貼有自己的座右銘:“再窮無非討口,不死總要出頭”,經(jīng)過五年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終于在15歲那一年(1883年)考上秀才,第二年又考上廩生。每月有了些許薪水,衣食有了著落。但是他依然十分貧困。1887年農(nóng)歷新年,同學們都回家過年了,只有陳宧一個人因為書院有膏火供應,仍然留在書院苦學。除夕之夜,他與母親徐太夫人守歲,但是家徒四壁,別無長物。他感嘆地對母親說:“兒自愧無力獻大人屠蘇酒,只好讀幾篇古文為大人壽,并以此消磨永夜!彼哪赣H也是書香門第出生,知書識禮,對他說:“兒可讀《五柳先生傳》,《滕王閣序》,《與韓荊州書》。”于是,陳宧遵命大聲朗讀,聲音鏗鏘,頓忘窮愁潦倒、日食維艱的處境。突然,喜慶的鞭炮四處響了起來,丁亥年元旦佳日悄然來到人間。陳宧當即賦詩一首:“缊袍敝衣已經(jīng)年,十日無炊一粲然。最是家家除夕夜,晚香亭畔枕書眠!边@首詩表現(xiàn)了他在窮困潦倒中樂觀的心態(tài)和安貧樂道、勤奮上進的精神。
(二)陳宧終身廉潔清貧不貪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北京一片混亂,京師大學堂師生四散。經(jīng)其叔祖陳學棻介紹,他到榮祿處謀職,被榮祿任命為稽查長,他短衣匹馬,出入于行伍之間,這是他從軍的開始。因為他辦事勤勞能干,不久,他被榮祿任命為武衛(wèi)軍管帶(營長),帶了300多士兵堅守北京朝陽門。北京被八國聯(lián)軍攻陷之后,他身負槍傷幾十處,士兵散失的很多,留下的士兵不到100人。他在離京的路途中,拾得銀兩13.7萬兩,這是其它來京勤王的部隊遺棄的,無人把守保管。于是,他“由兵護送至榮祿處交納。榮祿大驚,以為世上安得有此人,給予獎賞!睂@件拾餉歸公的事情,陳宧老朋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之誠先生在他的《陳二庵將軍小傳》中也有記載:“庚子事起,為武衛(wèi)軍管帶,守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原文如此——引者),與敵力戰(zhàn),都門不守,鑾輿西幸,收集余眾,八十五人,沖西直門,浴血而出,途中得遺棄兵餉十三萬七千兩,親至保定,以畀榮祿!痹跓o官不貪,吏治腐敗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陳宧能夠如此廉潔奉公,潔身自好,涓滴歸公,當然不能不令榮祿大驚失色,以為世上怎么有這樣的奇人。陳宧的這種品質(zhì)給他樹立了良好的做人品牌,“于是奇士之稱,聞名天下,三公禮敬,督撫交聘!1903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四川總督錫良爭相招聘他為自己幕僚。陳宧選擇了錫良,陳宧入川后,錫良任命他為四川武備學堂會辦并且交給他第一個任務就是清理四川的營產(chǎn)!八华氃谝粋月之內(nèi)完成了任務,并且做到了涓滴歸公。錫良認為其人不只能干而且廉潔,甚為器重!彼隽藮|北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師長)之后,在北京軍咨府第一廳任廳長的盧靜遠向他“借”銀5000兩,陳宧說:“錫清帥(錫良字清弼——引者),清風亮節(jié),人所共知,我在他手下當差,還能要錢!我要妄拿一分錢,不是陳家子孫!”陳中說他“平時約身極嚴,取予不茍!1916年他退出四川前,四川兵工廠金庫里還有六萬兩白銀,相當于現(xiàn)在人民幣1600萬,但是他沒有趁亂貪為己有,而是全部作為兵餉發(fā)給士兵。其幕僚季自求道:“安陸因鈔票停止兌現(xiàn),庫無余款,命我赴兵工廠提積余之款六萬串,備退軍給養(yǎng)之助。亦可嘆矣!世有清廉如安陸者乎。”晚年他寓居北京,“罷官二十余年,食貧居簡,有寒素所不能堪者!彼欢纫揽坷喜肯埋T玉祥、孔繁錦、宋哲元、秦德純等人的接濟過日子。據(jù)鄧之誠教授的兒子鄧珂回憶:“陳宧先生素日生活儉樸,身后一錢俱無,棺殮均為戚友所資助!标悓h的族弟陳寬驊也證實陳宧晚年生活清貧:“彼晚年生活比較清貧,收入均仗古舊資助!焙钡臈钣袂逡不貞,陳宧“生活很苦。蕭耀南在湖北的時候,托湖北應山人李寶楚與陳宧聯(lián)系,時常寄點錢去,以補助陳宧的生活。陳宧曾經(jīng)有復信給李寶楚。我就看過這樣的一封信。他說:u2018寄的錢已經(jīng)收到了。小債已償,寒衣已贖u2019,還有余款,留作度歲之資。生活常此連累朋友,怎么辦?”他的廉潔清貧不貪由此可見!
(三)度量恢宏、心胸寬闊。盧靜遠,湖北人,字星垣,舉人,南洋陸師一期生,留日士官一期炮兵科畢業(yè)。他與陳宧是既是老鄉(xiāng)又是少年同學。1911年,他擔任軍咨府第一廳廳長。盧靜遠原來租住大長公主(大長公主就是恭親王奕欣的女兒,慈禧太后的干女兒)的板廠胡同,不小心他居住的房子被焚毀。大長公主屢次向他索賠房屋,盧靜遠因為無力賠償,感到十分窘迫。這時候,陳宧來北京拜訪他,盧靜遠以為他擔任東北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之職位,一定比較富裕,于是貿(mào)然開口向他“借”銀子5000兩。但是,陳宧一向清廉自恃,沒有余錢,只好拒絕了他的要求。盧靜遠因為借款不遂,懷恨在心,于是在軍咨府負責人載濤(光緒弟弟)跟前給陳宧下藥。載濤見過陳宧之后,感到陳宧相貌寒苦,萎靡不振,再加上陳宧不善辭令,難免答非所問,南腔北調(diào)。盧靜遠趁火打劫地說陳宧大概有不良嗜好。恰好這時候,陳宧所領導的二十鎮(zhèn)士兵和日本士兵發(fā)生斗毆。于是,載濤罷免了他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的官職,把他調(diào)到一個冷衙門坐冷板凳。陳宧丟失了統(tǒng)制的職位,認為大失錫良的威信和自己的面子名聲,不想再回到東北,徑直從北京辭職回到湖北老家。曾祺對這件事情是這樣記載的,盧靜遠“以借款不遂,懷恨在心,于是造謠生事,謂陳嗜好甚深。”沒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辛亥革命之后,盧靜遠失業(yè)了,這時,陳宧擔任參謀部次長。他托陳宧的幾個部下向他求情謀職。陳宧把他進讒言導致他丟官的事情和部下說了之后,感嘆地說:“既然你們都出來替他說話,看在你們的面子上,給他個閑差使吧!”他安排盧靜遠為參謀部部附,每月能夠拿到薪水大洋160元。陳宧的不念舊惡,度量恢宏由此可見!李炳之,曾經(jīng)以下犯上地向他討欠下的薪水,怒氣沖沖地質(zhì)問他:“科長名叫李炳之,你不發(fā)工資,我們堅決不答應!”陳宧表現(xiàn)得十分有修養(yǎng),向他和顏悅色地解釋,并且及時發(fā)了欠下的薪水。從此之后,不但沒有給他穿小鞋,反而稱贊他是個直人,給予重任。1913年徐州、黑龍江發(fā)生兵變,蒙古王公準備叛亂,都被李炳之解決。陳宧曾經(jīng)贊賞地對他說:“你這幾次消弭戰(zhàn)禍于無形之中,每年可以為國家節(jié)省軍費200萬元。”1915年,陳宧離開北京擔任四川總督,手下有三個混成旅旅長,其中有個旅長就是李炳之。陳宧的心胸和氣度,由此可見。
(四)謙恭待人,禮賢下士。鄧之誠,南京人,曾經(jīng)在燕京大學任教,后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17年他由云南入京后和陳宧相識于北京,由于氣味相投,兩人關系不錯。陳宧比他年長18歲,但據(jù)鄧之誠的兒子鄧珂回憶,“對先父以師禮事之,俱對其門生故舊,遂一介紹!彼(jīng)是叱咤風云的封疆大吏,但對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如此畢恭畢敬,以師禮事之,可見他對知識分子是多么的謙恭和尊重。陳宧不但對學有所成的教授十分謙恭尊重,對青年學生也很和藹友善,鄧之誠的學生王鐘翰回憶,陳宧隱居北京的時候,“……尤樂接見青年學子,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要言不煩,啟迪為多,反復探討,毫無倦容。先生之于晚輩,總以推誠相見,有教無類,愛護鼓勵之若不及,苦口婆心,不啻以謙謙君子,敦厚長者,孰知其為嘗掌一方帥印之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哉!笨傊鳛橐粋復雜的歷史人物,雖然曾經(jīng)追隨依附袁世凱做過逆世界潮流的錯事,但其人格中的積極因素仍然值得人們肯定,特別是其安貧樂道、勤奮上進,終身廉潔不貪,心胸開闊,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私德都是值得我們稱道學習并且應該發(fā)揚光大的。
關于陳宧的研究論文
1. 賴晨:陳宧部屬出川之后的政治命運.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4
2. 賴晨:陳宧與黎元洪的關系述論(1912~1917)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2
3. 賴晨:論陳宧與川軍的關系——兼論陳宧執(zhí)行袁世凱“削藩裁兵”政策失敗的原因.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1
4. 賴晨:陳宧幕僚之特點及其影響.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8/03
5. 賴晨:陳宧的用人處事及其敗離四川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 2008/11
6. 賴晨:譚獻與陳宧.船山學刊2008/04
7. 賴晨:論北洋軍閥陳宧的另一面.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3
8. 賴晨:陳宧調(diào)馮玉祥部入川的動因——兼論研究北洋軍閥史的意義.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8
9. 賴晨:重評陳宧與四川獨立.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7
10. 賴晨:重評護國運動結束后陳宧離開四川的原因.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5
11. 賴晨:陳宧宣布四川獨立的原因.文教資料 2007/16
12. 賴晨:袁世凱重用陳宧主政四川的原因.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04
13. 賴晨:論陳宧未能像張作霖割據(jù)稱王的原因.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12
14. 賴晨:關于陳宧若干問題的歷史考實——兼與彭勃等同志商榷.高等函授學報(社) 2007/12
15. 賴晨:陳宧幕僚中的“反帝制派”在四川獨立中的作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11
16. 賴晨:陳宧與馮玉祥關系述論(1915~1916).船山學刊 2007/04
17. 賴晨:陳宧與張作霖的政治抱負與謀略之比較——論護國后陳宧未能像張作霖那樣割據(jù)稱王的原因.高等函授學報(社) 2008/02
18. 賴晨:近代政治精英陳宧的歷史功績.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2
19. 賴晨:陳宧隱逸23年之久的原因探析(1916-1939).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09
20. 賴晨:陳宧年表(上),內(nèi)蒙古農(nóng)大學報(社).2010/02
21. 賴晨:陳宧年表(下),內(nèi)蒙古農(nóng)大學報(社).2010/03
22. 賴晨:關于陳宧與錫良關系的兩個問題.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07/10